APP下载

古人取名的讲究

2019-09-10

小读者之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司空司徒讲究

古时候,有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取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走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文人雅士,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给人命名的慎重,春秋时期还讲究“命名之道”。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鯉”,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古人的名字中,流淌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摘自“家国学”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司空司徒讲究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健康吃饭有讲究
司空图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司空见“惯”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
"等离女"的春天
城里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