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

2019-09-10

新长征 2019年2期
关键词:斗争纪律干部

十九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是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对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作出战略部署,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贯彻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提出明确要求。

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个新气象新作为首先是全面从严治党要开创新局面。从制定和执行八项规定入手,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形成“压倒性态势”到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党与腐败格格不入,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

(摘自《人民日报》)

要聚焦主要矛盾发力。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这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要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点战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打好脱贫攻坚战,一鼓作气,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

要抓好抓实重点工作任务。要全面正确把握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取向,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摘自新华网)

深剖析,明原因。拿出敢于揭短亮丑、不甘落后的态度,认真梳理上级领导点评意见、群众意见建议等,深入分析、研究,查找原因。多从政治站位、责任落实、工作作风等方面剖析,既要就事论事,又要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入手,切实找准找实产生问题的根源。

列清单,抓紧改。查找原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端正态度,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抓紧整改落实。对于能尽快解决的,坚决不拖延,对短期内难以完成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坚持不懈努力,同时积极向广大党员群众说明情况,争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着长远,立制度。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要建立健全制度,巩固整改成果,杜绝问题再次发生。要着眼长远,坚持务实管用,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等工作有机结合,让党建工作真正严起来、实起来。要加强监督,对敷衍了事、存在问题不管不问的,及时处理,让党建述职真正述出压力,述出责任,述出成效。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为重点,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着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要通过更加有效的知识培训,使广大干部履职的基本知识体系不断健全、知识结构不断改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复合型领导干部的培养取得新进展。

聚焦党和国家事业新目标新部署,组织开展务实管用的干部培训工作。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开动脑筋谋划新思路,放开手脚推出新举措,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加强党性修养政德修养,激励广大干部更好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从政之基、立身之本,主動担责、敢于负责、全力尽责,勇于改革、真抓实干,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自《学习时报》)

公心选人,要听群众的大实话。公心选人,就要加大选人用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赋予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群众愿说实话,敢说真话。要多到基层去,多到人民群众中,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在田间地头上识别干部,在民主评议中发掘干部,让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脱颖而出。

公心选人,要拿实绩来说话。要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既看干部的一时一事,也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要树立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对那些扎根基层、苦干实干的一线干部多加关注,多些关爱,把那些“老黄牛”“挑山工”式的好干部选拔出来。

公心选人,要敢为干部说公道话。要克服“怕字当头不敢说、私字作怪不愿说、虚字打底不会说”等问题,在干部因敢闯敢干遭受挫折、苦干实干遭遇冷落、诬告诬陷受到委屈等关键时刻,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该鼓劲的加油鼓勁,该澄清的及时澄清,该正名的公开正名,做到旗帜鲜明地支持、鼓励和保护好干部。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如果说伟大梦想是奋斗目标,那么伟大斗争就是实现路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进行伟大斗争,既要发扬斗争精神,又要提高斗争本领。实践锻炼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干部最管用最有效的办法。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战将,大多不是军校科班出身,而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成就的辉煌。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的重要攻坚阶段。就像登山,越接近峰顶空气越稀薄,山势越陡峭,条件越险恶,体力消耗越大。要想取得伟大斗争新胜利,取得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全面胜利,没有斗争精神不行,没有斗争本领也不行。新时代赢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斗争本领是核心和根本。斗争不是喊口号,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斗争能不能取胜,最终要靠斗争本领来说话。

各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工作,拜人民群众为师,把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转化为一件件百姓实事、一个个发展目标,在艰苦斗争中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干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会有坚强的干部力量。

(摘自《光明日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注重开展纪律建设的实践。1927年召开的党的五大通过总结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多项开创性措施,推动了纪律建设的深入发展。

党早在创建时期就在党纲或党章中规定了多项有关政治纪律的内容。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这就首次提出了“政治纪律”的概念,并将其放在了纪律中的突出位置。除了明确提出概念外,党的五大党章纪律一章的六条内容中,有五条直接涉及政治纪律,进一步凸显了政治纪律的重要性。比如,前三条强调了要执行党部机关的决议、对不执行上级机关决议的纪律处罚、决议形成的基本原则及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决议提出抗议的程序,这些都属于政治纪律的重要内容。此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以强化政治纪律为主要内容的纪律建设,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放在治党工作的第一位”,将其作为“应对各种政治考验和复杂环境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党始终保持了内部的团结统一、政治上的坚定有力,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逐步深入,边区经济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业和手工业逐步发展,但也因为忽视管理,导致“公营工厂产品成本高,资源浪费,亏本经营”,因此,对质量的要求成为紧迫的任务。1943年以后,中央在领导经济工作中,逐步重视质量工作。

中央强调,为“质量好,产量高,成本低”而斗争应当成为工业建设中的重要口号。党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积极参与质量工作。毛泽东指出,一个工厂内,行政工作、党支部工作与职工会工作,必须统一于共同目标之下,这个共同目标,就是以尽可能节省的成本,制造尽可能多与尽可能好的产品,并在尽可能快与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推销出去。许多文件都对党支部工作提出要求,比如“工厂中党的支部的任务除党章上所规定者外,首先要保证工厂生产计划百分之百的实施”“各公营工厂党的组织应继续领导和坚持赵占魁运动,并与提高技术改善产品质量相结合。凡提高技术与工作效率、创造发明、改进工具、超过任务、克服困难、解决各项自制原料,以及能使生产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的一切办法,都应奖励”。

(摘自《学习时报》)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刚从学校出来的罗荣桓也在队伍中。罗荣桓是个老实人,他是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由于他是大学生,又兼任管账先生,在率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秋收起义的转战途中,竟被两个痞子兵把钱箱都骗走了。然而,就在这时,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位革命意志坚定的“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发现了罗荣桓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带党员去站岗放哨──尽管这意味着有时要饿肚子。罗荣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深受士兵的爱戴。此后不到3年,毛泽东即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代理政委,与林彪搭档。罗荣桓长期与林彪“搭档”,从井冈山到太行山,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可谓是所向披靡。

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罗荣桓果然不负众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元戎。这可以说是毛泽东识英雄于草莽之际的典型一例。

(摘自《人民日报》)

“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但与此同时,经济工作中也刮起了一股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冒进之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改革进程。正如陈云所言“站稳以后的前进是更踏实的前进”,在觉察和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陈云多次提出要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再进行经济改革。

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致信党中央,强烈建议:国民经济“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长期看来,“国民经济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一周之后,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初步形成了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决策。同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肯定了陈云的调整思想,明确规定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但事实上,这时全国从上到下快速发展经济的心情仍然极为迫切,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就意味着改革的某些方面要后退,因此,调整方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坚决的落实。为使调整方针得以全面落实,陈云作出了积极努力。最终,在陈云的执着探索和亲自指导下,调整方针得以有效贯彻。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英勇的大无畏精神,诠释了担当的真正涵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摆出“鸿门宴”,邀请毛泽东前去重庆谈判。为了缓和国内局势,推进和平进程,毛泽东甚至做好了最坏打算。临行前,他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身处如此危险之境,“担当”起来何其艰难,可是在共产党人的言谈之中,又是何等闲庭信步。

徐向前元帅也是敢于担当的典范。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专门把自己的名字“象谦”改为“向前”,表明自己的革命意志。哪里战斗激烈,哪里仗越难打,他就出现在哪里。李先念曾回憶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徐向前的精神禀赋是对有担当人生的最好诠释。

刘华清将军同样是担当者。在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时,面对科研人员,他毅然拍板:“技术问题你们负责,其他问题我来负责。”这句掷地有声的话给大家打了“定心针”。在“拍板”中显担当,刘华清把责任“扛到底”,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了这种“担当”,不管处于何种逆境,刘华清都能坚持原则,以高昂的人生姿态披荆斩棘,走出困境。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1925年1月,任弼时在团的三大上被选为共青团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组织部主任。当时,全国已经建立了30个地方团。但整体来看,这些团组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团组织的发展。任弼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从1925年2月中旬开始,他用了9个月的时间,通过发放调查提纲、表格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各地方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是调查各地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调查地方团组织的基本情况。

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任弼时马上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团组织工作的措施。首先,适当调整入团标准,简化入团手续,大力发展工人入团。其次,建立团员持证、“报告”“通信”“组织工作月报制”等多项规章制度,加强纪律规范,严格团内秩序。再次,根据斗争需要即时调整组织常设机构及职责。此外,还采取措施加强团内教育和训练工作,培养团干部。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团中央和各地团组织领导机关的工作效能显著增强,工作也逐步规范。

(摘自党建网)

猜你喜欢

斗争纪律干部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艾滋病之役
纪律
父亲跟疾病作斗争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