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禺学宫解说词写作讲评

2019-09-10丁之境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番禺文段建筑

丁之境

一、案例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我们采用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推进本单元的学习,最终形成学习成果——分小组制作番禺学宫建筑特色图文展。

在项目学习的第四天,学生阅读了番禺学宫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参观前的小组讨论,并确定了小组图文展的主题,然后前往学校对面的番禺学宫参观。在这节户外的语文课上,孩子们用镜头、用眼晴去仰望那巍峨的屋顶,去触摸那朱红宫墙,去凝视那带着云纹的瓦当……当天的作业是:给番禺学宫某栋建筑或建筑物的某个部分写一份解说词。

第二天批改学生作业,我发现几位同学的解說词写得特别棒,远超我的意料:“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同时,我也发现班上大部分同学写得不太理想:“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我将怎样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的困难?”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如果让写得好的同学把自己观察、思考、写作等思维过程揭示出来,以小老师的身份来引导写得不理想的同学,会不会比老师讲效果更好?我决定试一试。

确定好教学方案后,我找了作业优秀的几位学生,让他们翻阅同学的作业本,寻找同学习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按照“问题呈现——原因分析——修改建议”三个环节进行备课。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由学生当小老师进行的基于问题解决的习作讲评课。

二、案例实践

教学活动一基于文章体式,明确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任务与意图

明确解说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标准。[引入美国NAEP(2011)写作评价框架中“写作目的”的内容,并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文章类型,让学生明白解说类文章的写作要求以及应该具有的交流意识、读者意识和文体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基于写作目的的文章分类

PPT显示:

美国NAEP(2011)写作评价框架根据写作目的将写作分为三类:

①为了劝导说服的写作

②为了解释说明的写作

③为了传递经验的写作(真实的或虚假的经验)

2.学生举例说明上述三类文章。

①如演讲稿、辩论稿,议论性的文章等

②如说明书、情况介绍、解说词等

③如散文、小说、传记等

3.解说词及其写作要求

PPT显示:

解说词是对事物、人物或者某种现象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文体。如产品展览、文物陈列、书画展览、标本说明、园林介绍、影剧解说、人物介绍等都要运用解说词。

师:解说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解释说明。同学们说说解说词怎样写才能达到较好的解释说明效果?

生:语言要客观、准确、简明。

师:这是语言的要求。在考虑语言前,我们应该先考虑什么?如果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妄顾左右而言他,语言再准确再简明有用吗?

生:我们要先确定说明对象,围绕说明对象来写。

师:很好,明确写作对象、写作任务,然后再选择适合语境的言语形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还要注意写作顺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楚地解说。

生:还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增强解说的效果。

师:同学们从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四个方面明确了解说词的写作要求。那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比如为什么一定要言简意明,为什么一定要按照顺序说明?这和我们最后要制作的番禺学宫建筑特色图文展有没有关系?

生:当然有关系了,言简意明,条理清楚,便于解说员解说,也便于观看者一目了然。

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除了可以介绍得更清楚,还可以更生动,增加感染力,吸引观众。

师:所以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目的、用什么方式写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写作时要有交流意识、读者意识和文体意识,解说词的写作也不例外。

教学活动二基于问题解决,探讨解说词的写作之道

任务与意图

基于本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说词写作水平。(采用“小先生制”,学生呈现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给出解决对策,重点展示写作时的思维过程,给出可操作的修改建议。)

过程与方法

一、学会观察,学会聚焦

(一)梁怡倩同学讲解环节

1.问题呈现

文段一:泮池位于广州农讲所,池周围有青石围栏,地上有一座拱桥,名为状元桥。“泮”字本意为学有所成,得志。桥上置云纹青石一块,人踏其上,喻青云直上,也是有得志之意。由于在古代的封建思想下,人们便很喜爱这样的桥。

文段二:在大成殿的正脊上,有二龙戏珠的雕刻,下面则是波涛汹涌的海水和两只分别站在两端的青色辟邪兽。虽然这只是大成殿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在细节之中足以感受到其雄伟壮观,足以彰显出番禺学宫的建筑魅力。

点评:两个文段典型地反映了本次写作的问题:作文内容空泛,重点不突出。比如文段一没有具体介绍桥的大小、形态等,没有呈现桥的具体样子。

2.归因分析

①参观番禺学宫前未确定观察对象。

②缺乏聚焦和定点观察的意识。

③缺少观察对象的相关知识。

3.写作建议

①观察前做足功课,了解番禺学宫有关知识,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

②观察过程中,对不了解或不知道名称的建筑物、建筑构件等,要寻求老师或工作人员的帮助。

③关注细节,如颜色、形状、方位、作用等,并根据行文需要尽可能地用文字描摹出来。

④动笔前,要进一步查找写作对象资料,了解古建筑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联。

⑤写作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比如观察番禺学宫大成殿屋顶和屋檐时,我的思维过程是: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结构是什么?看到它,你感觉到什么?

从屋檐处探出的一层层木条是什么?

屋脊上有什么花纹,花纹代表什么?有什么寓意吗?

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技艺?

……

4.以文段一为例,提出修改建议

泮池位于广州农讲所(具体位置在学宫哪里?),池周围有青石围栏(怎样的青石围栏?高还是矮?),地上有一座拱桥(拱桥是什么样的?多长?几个拱?),名为状元桥。“泮”字本意为学有所成,得志。桥上置云纹青石一块(青石多大?云纹是怎么样的?如何排列?),人踏其上,喻青云直上,也是有得志之意。由于在古代的封建思想下(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要建造儒家学宫?与儒家学说有什么关系?),人们便很喜爱这样的桥。

(二)师生讨论环节

师:听完梁怡倩同学的讲解,大家有什么感受?有没有补充意见?

生:我觉得梁怡倩参观前后,做了好多功课,了解了很多知识,对我的启发很大。

生:她把自己如何观察的、如何思考的具体过程展示出来了,原来她写作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师:我也觉得这两方面,她做得特别好。要写好文章离不开知识储备,而知识如何储备,怡倩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写作的本质就是思维,她给我们揭示了写作思维具体的展开过程,操作性很强。

生:但我有一点疑惑:我们这次的写作是为制作番禺学宫图文展服务的,已经有图片了,为什么还要写得那么详细?

生:我也有这个疑惑,解说词是在观众能看到物件的情况下进行讲解的,所以物品显而易见的高矮、宽窄等,就没有必要一一赘述了。相反,物件背后观众看不见的历史、文化、工艺等才应该是讲解的重点。我觉得不需要说屋脊上的脊兽是什么样子,而应该解说这个脊兽有什么寓意,或者制造工艺是什么。

师:同学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解说词该具体的地方还是要具体的,虽然是对着图片解说,但图片毕竟不是实物,建筑物部件构成、尺寸大小啊,具体写出来会让人更清楚。

生: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之一是向读者提供科学的知识,有些观众可能只要大概了解一下番禺学宫的建筑,但有些观众可能需要获得番禺学宫建筑比较专业的知识,比如大成殿开间多大,进深多大,面积多少等,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具体介绍的。

师:大家的质疑和讨论都很精彩,质疑的两位同学关注到了写作的交际语境,参与讨论的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都涉及到我们“为什么写”这个问题。我们在写作时,根据写作目的和受众,有所侧重即可。本次写作是为番禺学宫图文展撰写文字稿,知识性的介绍是需要的,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介绍也是需要的。如何抓住建筑的特征,写出建筑的文化内涵,我们看这段例文:

主体建筑大成殿占地面积381平方米,砖木结构,整体呈长方形,三面砖墙,前面安装一排镂空雕花门。大成殿共三间,通宽14.4米,进深12.7米,通高16.5米;殿内有硕大的中柱4根,每根直径约52厘米,高15米。大成殿为穿斗式抬梁构架,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造型优美。我们中国的古建筑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它是整座建筑物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大成殿9条屋脊都用的是琉璃瓦,脊上有两个蹲兽,这是很高的等级。古代律法森严,屋脊上的琉璃瓦多数为皇家使用,民间只能用黑活瓦(砖雕瓦)。而且不同等级的建筑物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比如在皇宫偏殿的屋脊上只安放1—3个脊兽,由此可见文庙等级之高。

师:这段是湖南凤凰文庙的解说词,写得怎样?

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大成殿的规模介绍得具体清楚。

生:在介绍建筑的规模、结构、构件的同时,巧妙和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让我们获得了很多的知识。

师:这段例文值得我们学习,抓住了凤凰文庙的特征,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和合适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还突出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二)合乎文体,有效表达

林绮涵同学讲解环节:

1.问题呈现

文段三:这的确是我见过的最破败不堪的一座孔庙——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完整的孔庙。门口的泮池一点也配不上它属于四大贡院之一的孔庙的名頭。简陋,嗯,非常简陋。池子小得可怜,蜘蛛都不屑于结网……番禺学宫最美的、最沉的、最透着历史气息的,就是那些树木了。它们好有文化啊喂!

阅读感受:文段三用的是散文化语言,抒情性很浓,读起来却不像解说词。

2.归因分析:可能不清楚解说词的语体风格。

3.对策建议

①明确解说词的语体风格

解说词主要是起到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帮助观赏者在观看实物的过程中加深感受,所以其语言最好做到说明性、描述性兼具,表达要客观准确、言简意明,重点内容又要细腻真实;知识性、趣味性相融:既要体现专业色彩,又要通俗平易,最好还能做到典雅优美。

②如何进行有效表达

建议大家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写作重点来遣词造句,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得清楚还要说得更细致更有格调。

教师小结:林绮涵同学的讲解提醒我们,不同的写作目的和文章功能决定着语言使用的不同风格,我们要学会依体写作,针对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合乎体式的言语形式。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一个段落,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活动三基于实践运用,修改完善解说词初稿

任务与意图

修改初稿,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现场修改初稿,把方法的学习落实到实践操作中,同时也是检验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一、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修改稿

示例:

“文段一”修改稿:

跨过番禺学宫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泮池。泮池池岸由一些低矮的青石围成,呈半圆形。古时,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泮池因此得名。池上有一座单拱石桥,桥呈对称形,两头有青石铺就的几级台阶,中间有云纹雕刻青石一块,踩在其上,有青云直上的寓意,此桥也因此得名“状元桥”。在儒家思想中,文人读书的目的是要“货卖帝王家”,学宫便把这泮桥放在正门处。

“文段二”修改稿:

大成殿建在高1.55米的石台基上,四周绕以石栏杆。殿前月台宽14.88米,深14.22米。围绕月台,台基的石栏杆雕刻精致,以暗八仙为栏板装饰图案,展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景观。大成殿的屋顶更是别具一格:正脊上,饰有“二龙戏珠”的雕塑,二龙围绕在燃烧的火珠旁,张大嘴巴,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在争夺这颗火珠。雕塑的下面,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彩绘,使正脊上的画面栩栩如生。垂脊上绘有盛开的大红或粉红的牡丹,还有飞翔的蝙蝠,寓意花开富贵,万福来求。

“文段三”修改稿:

走过泮池上的石拱桥,跨过大成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建筑就是番禺学宫的主体——大成殿。大成殿高约四丈,阔五间,进深三间,红墙黄瓦,飞檐斜出,檐下斗拱钩心斗角,这些都是明代的规制,但是如墙角、屋脊等处又不难看出清代重修的痕迹。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面的雕饰无不是皇家规格。虽然大成殿因建造时间过于久远已有些古旧,但是仍能感受到孔子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被推崇的地位。

三、案例反思

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课堂变革的核心是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本节课的教学基于学生写作问题的解决,采用“小先生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解说词写作能力的提升清晰可见,这可能得益于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从单一的写作知识讲授向多种知识的整合、应用转变。

本节课上,教师没有止步于解说词写作知识的讲授,而是将解说词写作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过程,还有在何种情境下使用这些知识进行融合,在交互中共同影响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的运用。比如在“明确解说词的写作要求”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已经从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四个方面说出了解说词的写作要求,但教师还坚持追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这样写和最后要制作的番禺学宫建筑特色图文展有没有关系?这样的追问,目的是为了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可以迁移、应用的写作素养。

2.学习任务:从抽象的知识学习向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掌握抽象的、和现实没有关联的知识,而这节课则是将解说词写作这一学习任务“抛錨”于“制作番禺学宫建筑特色图文展”这一真实的情境中。承载着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境,激发、维持着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同时有利于知识向现实生活情境的迁移。

3.教学形式:从师生单向互动向多向生成式互动转变。

传统的课堂形态,主要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应—教师反馈”这种单向互动为主,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节课采用的“小先生制”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直接参与学习与相互指导的全过程,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和课堂主人。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构建了多向对话互动关系,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以及倾听他人见解的机会,在相互交流、讨论和切磋的思维碰撞中,取长补短,获取智慧。

基于问题解决的语文课堂教学,以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自主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实践,值得继续探索下去。

猜你喜欢

番禺文段建筑
团练与善后: 广东洪兵起义前后的番禺士绅与地方秩序(1853—1858)
唐诗中的番禺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番禺祠堂对联初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