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历史概念,培育家国情怀

2019-09-10郑汉杰余逸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地台湾地区孙中山

郑汉杰 余逸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平均地权是个重要的历史概念。但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参的描述,是很难弄懂这个概念的。为此,笔者查阅了平均地权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平均地权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符合高中教学要求的深度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着眼于此,笔者以“平均地权”为核心,设计了一份学案。学案主要包括五段材料和五个问题,依次探讨平均地权的思想来源、内容演变以及国共两党的不同实践。现将学案的使用,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表述如下。

一、平均地权的思想来源

材料一: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和学说,比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土地国有制)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圣库制度)”。二是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理论。亨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

——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2]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4分)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概括出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即中西结合、注重公平、关注民生等。

教师在此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孙中山之所以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古今中外的土地政策,是为了要在中国实现社会公平。孙中山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值得大家钦佩和学习。

二、平均地权的内容演变

材料二:旧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基本内容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民国建立前,孙中山侧重于强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侧重于强调照价纳税、照价收买。“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照价收买表明国家有处置土地的最高权力。如果地主低报地价,国家照价收买,地主就吃虧;如果地主高报地价,而国家不进行收买,地主照价纳税,就要多交税,也是吃亏。孙中山认为,地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合理申报地价。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孙中山受到俄国革命影响,公开提出“耕者有其田”,进一步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摘编自郭德宏《论孙中山的土地主张》(上)[3]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平均地权在民国时期难以实现的原因?(8分)

通过材料二,学生能够认清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探寻平均地权在民国时期难以实现的原因:

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民国政府与地主阶级关系密切,不愿损害地主利益;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无法出现地价广泛大幅上涨的情况;涨价全部归公是理想化的设计,实践难度很大。[4]

得出答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能否就此认定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意义不大?

学生的回答当然是不能。接着,教师要点拨学生:评价历史事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应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具体去分析。

三、平均地权的不同实践

说起平均地权的实践,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实践,以及在台湾的成功实践。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方面的实践,也体现了“地尽其利、地利共享”的平均地权思想,也属于平均地权的实践。[5]对国共两党平均地权的实践进行对比探究,有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中国土地问题的热情。

材料三:上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台湾地区共实行了三次农地改革。1949年至1953年,为第一次农地改革。国民党政权通过减租、放领国有土地、有偿征收地主土地等方式,扶植自耕农经济,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发展。但农地的细碎化,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于是国民党政权于上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以土地相对集中、合作经营、机械化生产为内容的第二次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收效不大。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开展了以农地释出(农地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和调整农地资源配置为主的第三次农地改革,推动了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的转型。

——摘编自刘法威《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6]、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7]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比较台湾地区第一次土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革命)的异同点?台湾地区第二、第三次土地改革,对大陆地区有何启示?(10分)

第一问的难度并不高,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能得到以下认识:

土地改革之异:台湾地区是改良的方式,并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也并没有都获得土地;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革命)是革命的方式,彻底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都获得了土地。

土地改革之同:都致力于地权的平等;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得出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台湾地区的改良方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式,哪种更合适于当时中国的状况?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台湾地区的改良方式,治标不治本,有其局限性。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式,更加符合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第二问难度较高,教师要适当地提示学生:同一时间的大陆地区,土地政策上有何变化?两者的演变趋势是相同的,还是相反的?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在农业占国民经济主导的发展阶段与工业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农地政策会有很大的不同;大陆地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适应今天工业占主导的国民经济形势,需要做出相应改革。

材料四:上世纪50年代,在进行农地改革的同时,台湾地区也开始按照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进行都市土地改革。1954年,台湾当局公布了《实施都市平均地权条例》。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把平均地权的范围拓展到全台湾的土地。核定地价的工作于1978年全部完成;照价收买很少实行;而照价纳税和涨价归公通过税收的方式实行:原有地价收地价税,涨价部分扣除地主改良土地的费用,其余部分收土地增值税。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占台湾各县市总税收的70—80%,成为地方最主要的税收来源。

——摘编自刘法威《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8]、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

材料五: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利。2018年2月,中山市南朗镇关塘村刷爆朋友圈。该村出让土地的分红达12.88亿元,每位有股份的村民可分得350余万元。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改善今天大陆地区土地政策的看法?(6分)

材料四及设问,将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学生要完成此题,需要关注现实,关注时政。在討论前,教师先用言语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假如你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现在请你为国家出谋划策。注意,党和人民都在关注你的动态。

被调动起来的学生,会勇于去探索,并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教师将学生的建议写在黑板上,并组织学生对其讨论和表决。能够获得全班半数以上学生赞成的建议,即作为这一问题的参考答案。

只要讨论的氛围足够活跃,学生不难得出以下的建议:

改革土地税制度,加重税负,使土地税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和稳定财源;

保护好维系人民生存的农地资源;

推广农村土地入股分红模式;

满足农民、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要求,抑制房价的不合理上涨。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探讨完上述五段材料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升华: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有着较强的可行性,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

国共两党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双方在平均地权的实践上,都有经验和教训,值得互相借鉴。

时至今日,我们仍须继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平均地权的做法。作为年轻一代,同学们应对先辈们的辛勤探索保持敬意,同时继承先辈们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6页。

[2]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郭德宏:《论孙中山的土地主张(上)》,《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4]借鉴关晓红:《孙中山早期“平均地权”纲领若干问题再探》,《历史教学》1996年第9期。

[5]参见刘法威:《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该论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和土地制度也贯穿着平均地权思想,并将国共两党的平均地权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6] [8]刘法威:《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99-108、108-113页。

[7]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农地台湾地区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美媒:1200万公顷农地被外资买走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影响因素
孙中山彰显气度
农地三权分置的风险及防范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