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心中的那团火
2019-09-10王岩
王岩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程。今年是我专职摄影的第10个年头,行摄50余国,阅尽人间悲喜。这也是我换了新车的第1个年头,升级了生活方式,继续开拓旅行纪实。
自驾远方、行摄天下,听起来豪气洒脱,实则充满艰辛。一个人出发上路,开车、创作、等待,这是一个孤独和冷酷的过程。你身边的朋友就是驾驶的汽车和背上的相机。大部分时间我是在车里度过的,我有时要静静的开上10个小时,到达一片人迹罕至的山顶或峡谷,从一个万籁俱寂的地方驶向另一个无声无息的地方。
道路是冰冷的,相机是冰冷的,空气是冰冷的。
而我的内心也时常也是冰冷的。心中一直有一团火,是逃离之火、自由之火、探索之火。我需要路上的“朋友”,点燃我行走和创作的激情。想起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是一辆老力狮,陪我度过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岁月,是无法磨灭的快乐记忆。现在我的伙伴是森林人,继续上路,在极限生存的状态下探寻自然和平衡,在超越众生的神山里感知自由与敬畏。
川北阿坝,是藏区的圣地。神圣、静谧、纯净、超脱……在这里,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生活。经由汶川转向红原,初春的川北高原还是一片白雪茫茫,路上的景致不断变化,但变化更多的则是心境。
这是我今年的第一次长途旅行,G317为我们拉开了完美的篇章。焕然一新的国道虽然在山路上蜿蜒,但却是非常平坦,正好能在乏味的路上试试新车的运动性,相信这次旅程一定能摆脱以往的“孤独寂寞”。
山脚下是碉楼林立的羌族、藏族村寨,我就在对面的山路上过瘾的豁了一把。
我似乎无暇观赏两旁的壮丽风景,只顾一门心思的赶路,只想快些到达下一个目的地。这像极了目前大多数人的生活: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奔波,终日忙忙碌碌,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对于爱越野的人来说,在枯燥的旅途中,有位话不多,但却非常贴心的朋友是最重要的事,心中的感动温暖着冰冷的方向盘。看起来只是个角落里的小小摄像头,但它的默默坚持,却在成就着伟大的事情——对生命的尊重。
凝望着静静流淌的黄河曲线,注视着怡然自得的高原牦牛,心情豁然开朗。其实,对待嘈杂的物化世界,我们始终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正是这种感性之心,让这里的人和物都充满虔诚。我不再抱怨和追赶,安静得享受每一个地方,每一种风景,让心中的敬仰之情自然生发。
郎木寺,若尔盖的精神灵魂之所。整个镇子就像是一座宏大的寺院,经堂、佛学院、商店、住宿等星罗棋布的交织在一起。简单、虔诚、乐观,这是郎木寺僧众们的生活状态和处世态度。就像山顶上的转经筒,他们以清晰的目光给自己确定准则,以包容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一代一代传接下去,永远不会停下。
对于信仰的执著,大大减少了对于物质的需求。
前往郎木寺的道路非常坎坷,我虽然不是很懂发动机的结构,但是感觉它重心很低,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骑在父亲的肩头,他帮我抵挡一切的坑洼、颠簸,为我遮风挡雨,带给我满满的舒适和浓浓的爱意。
这是一条被山神创造的山谷,一片被神灵佑护的魅力天地,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圣山、村落、经幡,我感觉走进了连绵不断的人间仙境。
这就是扎尕那,著名的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
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见这里的美景,
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上帝仿佛拨慢了扎尕那的时间,纯化了扎尕那的色彩,简化了扎尕那的线条,不急、不躁、不忧、不惧。一切色皆为原色,一切相皆为本相,一切缘皆为因缘。超脱了世俗生活的扎尕那,有着童话般的纯美,梦幻般的旋律,天堂般的质地。
众山之间,诸神之上,以山水为师,将山水藏纳于胸。初春的神山,烟雾缭绕、宛若仙境,像是一幅版画,在素白无染的清旷上蚀刻出山形的挺拔和线条的律动。
在扎尕那,我体会最多的就是“境界”。这方净地,无论风景还是山民,都无所谓平淡或轰烈,无所谓权高或贫贱,只有厚重的历史和悠远的呼唤。在见识了这样的“境界”后,我们再面对喧嚣的生活,也该有更多的灵动。打破常规的思路,用心游万仞的境界,去超越繁杂的纷坛万象。
冰冷的世界如故,我在全新的旅程里,再次找到了心中的那团火。扎尕那的山民也守着一堆火,那堆火跟他们一样古老,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大雪,他们都在守护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他们跳动的心。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段路能照亮这团火,然后指引我们,和我们的车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旅途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未来,等和我的
必将是一段段难忘的旅程,
一段段精彩的回忆,
在未知的道路上探索生活的边界,
在厮守的光阴里发现生命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