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9-09-10叶枚举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4期
关键词:溪流海鸥课文内容

叶枚举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认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可遗憾的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没有深入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问题有四:

问题过于简单,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提问,表面上看体现了师生互动而设置简单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但这样的提问缺乏质疑和认知冲突,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容易让学生形成思想惰性,养成不爱动脑的坏习惯。

问题难度太大,无法作答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喜欢提一些学生未曾触及的领域,以显示教师提问的水平。表面上看,这样的提问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教师有意提高难度,致使学生即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仍然无法作出准确回答,教师只能草草收场或自问自答,根本无法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问题指向不明,无从下手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喜欢提一些大而空的问题:“这样写表现了什么”“这一自然段说明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等。表面上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些问题没有提示或提示太少,让学生无从下手,难以回答,这对学生来说只能是启而不发。

问题类型单一,束缚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分轻重主次,甚至混淆教学的重点,不管该不该问,整节课都是“满堂问”,严重干扰了学生对主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总是以“为什么” 等作为提问类型,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启发学生思维,也不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所提的内容,在教学中加强“导疑”的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多维提问中,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因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以上问题:

一、巧设情境,设疑提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入情入景,并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当地的详细情形和具体景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在教学“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時,教师可抓住形象化的景物,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想象:(1)为什么溪流会时而宽,时而窄?(2)为什么溪流会时而缓,时而急?(3)为什么溪声会时时变换调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像海洋一样激起千层波浪,马上从前面的课文内容联想到:因为双龙洞在金华罗店的北山上,而北山的公路盘曲而上,溪流是顺着山势往下流的,所以溪流遇到平坦宽阔的地方时,会变得宽和缓,遇到陡峭的地方时,会变得窄和急。此外,溪流由于宽、窄、缓、急时所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所以溪声也会时时变换调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可以看出溪流的什么特点?由于所提的问题有助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不但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了文本内容,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抓住矛盾,多维提问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内容中都隐含着矛盾,这是生发课堂疑问的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矛盾,由表及里设疑发问,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深入思考,探寻事物内部特点,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在教学“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他便埋头接着挖”这一段时,学生初读之后,似乎并没有什么疑问。这时,教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1)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废墟旁哭喊过后都选择了离开,但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不离开?为什么父亲的举动和别人不一样?是不是这个父亲已经疯了?(2)父亲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这个父亲并没有疯,而是他内心深处的呼唤支撑着他坚持了下来,从中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又如《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作者围绕“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两个场景来描写,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爱与眷恋。但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呢?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1)为什么老人平时随身所带的物品都是“褪色”的,而愿意花钱给海鸥买昂贵的饼干?(2)为什么老人能准确地叫出每一只海鸥的名字?(3)为什么老人去世后,海鸥会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翻飞?这样,学生就会透过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从而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感受到人与动物间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聚焦核心,有效提问

有效性的课堂教学与教师有效课堂提问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课题或课文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性提问,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给予是快乐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从课题中的“给予”这个词出发,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进行引导:(1)“给予”是什么意思?(2)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是什么意思?(3)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快乐,保罗给予男孩快乐)(4)联系课文,想一想保罗和小男孩分别是怎样做的?(保罗让小男孩坐上自己的新车兜风,小男孩抱起弟弟坐上保罗的新车)结果怎么样?(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5)除了文中的保罗和小男孩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还有谁也体会到了?(保罗的哥哥也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由抽象的概念到具体事例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紧扣文本,巧妙提问

运用恰当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所蕴含的美,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文本内容,沿着学生的思路,由浅入深地巧妙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文本的秘密。

如教《杨氏之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由浅入深地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这篇课文围绕哪个词语展开叙述?(聪慧)(2)孔君平是怎样试探杨氏子聪慧的?(杨氏子招待孔君平的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问杨氏子是不是杨家水果?)(3)面对孔君平的试探,杨氏子是怎样回答的?(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杨氏子以牙还牙,巧妙反问孔君平孔雀是不是他家的家禽?)(4)作者是怎样把杨氏子的“聪慧”写具体的?(5)从这件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紧紧抓住“聪慧”这个中心词,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杨氏子的聪慧机智,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创设思维的情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溪流海鸥课文内容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保护海鸥蛋
担当
万鸟岛
溪流小熊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