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乡村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的现状与突破
2019-09-10吕海波
【摘 要】高度重视乡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选取义务教育均衡后D区为调查样本,依据25所乡村完小及教学点师资均衡配置数据统计及269名教师调查问卷,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提炼亮点,发现问题。试图通过对较深层的问题剖析寻求破解对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后;苏北乡村小学;师资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0-0031-06
【作者简介】吕海波,江苏省连云港市宁海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243)教师,一级教师。
本课题组于2017年6月至10月对D区义务教育均衡后25所乡村小学师资均衡配置数据统计及269名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旨在探索提高D区乡村小学师资均衡配置合理化有效途径,让师资均衡配置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本次调查采用统计分析、调查和访谈三种方式。主要调研对象为D区的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为96.07%。
一、乡村小学师资配置调研结果分析
(一)师资配置的数量及质量
1.师生比值(1∶15.7)、班额均值(33人)达标,校际有差异。小学女教师较多,均值占59.05%,中心校女教师占62.45%。市区级骨干教师比率均值为22.84%,中心校比率最高,为26.37%,几乎分别是完小、教学点的两倍;音体美专职教师比率均值为8.92%、中心校占11.72%,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数和后勤人数几乎都在中心校,完小和教学点几乎都是兼职教师。
2.骨干教师培训费比较理想,但校际有差异。每年人均培训费均值1038元/人。中心校最高,1190元/人,完小次之,教学点最低,914元 /人。
3.学历全部达标,年龄、职称比例失衡。本科占比最高(86.49%),中心校学历达标最高(88.10%),教学点教师大专学历最多(28.57%);31至50岁比率最高,近70%,完小最高,占88.23%,30岁以下均值为16.12%,中心校比率最高,占16.12%,教学点50岁以上最多,为41.43%。职称比率,一级教师人数最多(60.27%),教学点最高(74.29%),完小次之,中心校最低,为58.06%,高级教师最少,全在中心校。
4.乡村小学代课、调入、流失教师人数呈递增态势。近3年,各校代课人数总数为174人次,中心校最高,达140人次,完小次之,34人次,教学点没有;流失教师总人数为67人,3年分别为17、22、28,几乎全部在中心校;调入教师人次数呈递增态势,总人数为116人,中心校最高达到98人次,占17.95%,完小次之,教学点几乎没有。
5.学区内、城乡校际交流教师数比较均衡。各校近3年参加学区内交流教师人数呈均衡态势,每年持平,均在82人次左右,占33.78%。教学点最高,占51.43%,完小次之,中心校最少,占28.39%;城乡校际交流教师人数,呈逐年减少态势,分别为20、19、17人次,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心校,达到53人次,占94.64%。
(二)师资配置的师生队伍结构
1.大部分教师任教学科时间与资格证相符,完小数学一直相符过半,中心校英语教师相符居多。(如图1)
从学校性质看,中心校教师一直相符最多,占75.68%,比完小和教学点分别多16%、22%;从学科看,英语教师一直相符最多,占90.32%;从横向对比看,各校语数英教师相符居多,中心校英语最高,近75%。
2.大部分语文教师任教一班,英语教师任教两三班,音体美教师任教四五班及以上居多,教学点语文任教一班最多,完小英语任教两三班居多,音体美教师一半以上任教四五班。
3.各校学生数全部达标,低年级每班31~40人最多,教学点每班20~30人及以下近半。
4.近半学校有音体美专职教师,中心校低高年级专职教师较多,教学点中年级兼职教师居多。(如图2)
教学点兼职最多(93.33%),中心校专职任教最多(70.27%);从年级看,5~6年级专职最多(46.51%);从横向对比看,教学点中年级兼职任教最多(43.52%),中心校低高年级专职教师居多。
(三)师资配置的现状满意度
1.大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师资配置满意或比较满意,完小教师比较满意,占40.28%,校级领导非常满意率最高,占43.75%,完小中层人员满意率最低。
2.大部分教師对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比较满意,比较满意和满意分别占37.17%和29%,中心校校级领导非常满意率最高,占53.33%,教学点中层人员最不满意。(如下页图3)
3.大部分教师对工资、奖金、福利比较满意,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5.72%、27.14%。近半校级领导非常满意,完小普通教师比较满意率最高。(如下页图4)
4.大部分教师对发展环境与工作氛围比较满意,比较满意和满意分别为40.89%、29.37%。校级领导非常满意率最高,占43.75%,教学点中层人员最不满意率最多。
5.几乎全体教师对教师职业都比较满意,不满意仅为1.86%。教学点校中层人员比较满意近半,中心校校级领导非常满意率最高,是普通教师和中层人员的双倍。
(四)师资配置的流动意愿及评价
1.在调动意愿方面,近半教师希望调到城区,中心校校级领导调动期望值较高,教学点普通教师“留在这里,不选择”最多。(如图5)
2.在工作满意度方面,过半数普通教师认为工作量较多,教学点中层对考核不满意,占22.35%。教学点校级领导对工作环境最不满意,占31.43%。(如图6)
(五)师资配置的制约因素及阻力
1.大部分教师认为城乡差距前四项依次是:学习机会(78.07%)、工作与生活条件(76.95%)、精神生活(53.16%)、专业水平(50.56%),完小普通教师和校级领导认为学习机会差距最大。(如表1)
2.师资配置主要问题前三项依次为:专业教师较少(69.14%)、教师缺编(59.11%)、师资老龄化(55.76%),教学点校级领导认为专业教师较少。(如图7)
(六)师资配置的现状原因及需求
1.师资现状原因前三项依次为:家长及学生对于教育重视程度(53.90%);缺乏培训,忽视教师发展平台(52.42%);交通地理条件不便,教学点普通教师认为交通不便最高;中心校校级领导师认为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最多。(如图8)
从学校性质看,中心校认为对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为第一,占15.78%。完小和教学点认为交通不便为第一,分别占15.79%、17.59%;从职务看,普通教师认为缺乏相关培训,忽视发展平台为第一,占11.89%;从横向对比看,教学点普通教师认为交通不便最高,占14.21%,中心校校级领导认为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最多,占12.09%。
2.教师认为促进师资建设的有效举措前四项依次为:保障教师各级相关培训(71%)、关注专业发展(68.40%)、保障社会地位及相关制度(63.57%)、促进校际交流力度(52.79%),中心校中层人员认为保障教师各级相关培训,教学点校级领导认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如图9)
从学校性质看,中心校认为保障教师经济待遇为第一,占15.42%,完小和教学点都认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为第一,分别占15.21%、17.06%;从职务看,校级领导认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为第一,占15.63%;从横向对比看,中心校中层人员认为保障教师各级相关培训最重要,占15.12%,教学点校级领导认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占15.63%,中心校普通教师认为保障教师社会地位及相关制度最重要,占14.22%。
二、乡村小学师资配置调研结果分析与思考
(一)资源配置政策偏向性,缺乏经济支持
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重要制约因素,对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很大。地方政府长期实行“中心校优先”方式,客观上拉大了校际的差距。中心校师资队伍、教师学历水平、教学设施以及办学条件等要明显优于完小、教学点,形成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消除,并且由于缺乏经济支持造成差距不断扩大。
(二)教师交流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考核
尽管该区域早已实行教师交流机制,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同类别学校教师交流意愿比较强烈。各校近三年学区内交流教师数呈均衡态势。部分城市教师则不愿意去乡村交流,各校近三年城乡交流教师数,呈减少态势,且集中在中心校,完小和教学点几乎没有。由于城区给乡村教师带来更多学习机会、专业发展平台,乡村教师城乡交流热情较高。另外有些学校不愿意进行校际交流,流于形式派出普通老师应对任务,造成教师交流阻碍。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交流的监督和引导力度。
(三)教师培养机制不合理,缺乏统筹管理
教师培养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缺乏专项资金。乡村教师缺少专项培训经费,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工作能力提升。一些培训路途较远、交通不便,使得教师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加。此外中心校完小、教学点还存在培训费比例失衡的问题。第二,缺乏培训指标。乡村教师培训机会本来就少,而完小和教学点培训机会需要中心校安排,完小和教学点教师培养培训相对机会少、指标少,且层次低。第三,培训内容陈旧。一些培训实用性差,培训内容没有针对乡村教师实际需求,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人事管理体制不灵活,缺乏资源共享
该区域现有教师编制、招聘等方面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现有教师人事制度对教师编制处理不够灵活。在该区,高中、初中教师资源存在超编问题,而小学教师资源实际却不足。以某教学点为例,该校不足150人,按标准最多配置8名教职工,除去英语教师,以及体音美硬性要求配置3名专职教师,剩下5名教师带5个年级所有课程,最多的兼带5门课程。其次,现行教师配置标准过低,导致教师短缺。由于制度限制,超编学校自身不能通过对超编教师进行转岗、辞退等方法来妥善安置,引进优秀教师资源和优秀毕业生就更为困难,导致优质教师资源短缺。
三、建议与对策
对D区乡村小学师资进行均衡配置,建设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政策引领三层面考虑。
(一)精神层面:转變观念,营造氛围
1.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信念。
教育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教师“一岗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动态教师发展观,提高教师和社会大众对交流政策的认识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获得舆论支持,使教师自觉自愿配合政策执行。鼓励教师参加交流培训学习,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投入到城乡教师交流的大潮中。对交流教师要给予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
2.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牢固树立依靠、服务教师理念。
引领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牢固树立尊重、依靠、服务教师理念,促进教师更好工作和学习。塑造典型,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褒扬优秀,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物质层面:提高待遇、加大投入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给予更多指标。
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使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愿意去”乡村,并在乡村学校“留得下”“稳得住”。在保障乡村教师数量的同时,在教师招聘、选聘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重点关注紧缺学科的教师招聘,以便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大财政投入,根据育龄期人数比例,适当增加师资。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乡村小学硬件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加大对偏远地区教师的政策倾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两孩政策的全面实施,造成中心校教师缺员现象,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依据各校育龄期教师数,统筹安排增加适当师资或储备部分教师代课,还可以拨专款,用于请代课教师,激励代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政策引领:健全机制、加强培养、师资共享
1.完善健全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
完善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教育资源向乡村更多倾斜,鼓励教师到乡村任教。将在乡村任教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条件,对于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给予一定照顾。扩大教师交流范围,增强交流的公平性。降低城乡交流的阻力,逐步优化乡村小学师资的职称、年龄结构,推动乡村师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学校师资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2.构建多元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驱力。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让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主、持续。首先,创设专业活动,搭建发展平台。借助相关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方法的革新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引导教师向事业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其次,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习提高。通过参观访问、观摩交流、研究班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鼓励教师利用业余和假期时间自主进修。
3.完善紧缺学科师范生培养机制,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制度。
加强高校师范生培养,建立和完善紧缺学科教师培养机制。高等师范院校依据学校的需求,可以灵活地增加紧缺型人才的招生名额,以便满足社会之需;加强在职小学教师培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如针对完小和教学点几乎没有音体美、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都是任课教师兼职的情况,可以加强兼职教师培训,使其成为有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的教师。
4.建立骨干教师培养体系,转变培训模式,增加案例、情景式学习。
教育越改革,教师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各种统一的学习、研讨、培训,很难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类型教师发展的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建立骨干教师培养梯次体系。在培训中,以一线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增加案例、情景模拟式学习,减少“专家”“讲授”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便于一线教师交流、研讨,引导受训教师自我反思,获得真实有效的培训经验。
5.适应乡镇化资源整合趋势,合并偏远教学点,建立寄宿制学校。
随着乡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不断流出,乡镇流入人口大量增加,个别教学点出现“无人校”现象。建议以学生就近入学原则为基础、兼顾考虑优化教学资源和规模效益,合理科学地规划村小和教学点的学校布局,适当合并偏远教学点,建立寄宿制乡村学校。依据学校发展需要,教育局和人事管理部门要统筹配置师资,尽量保持一定水平的寄宿制乡村学校在校际之间的师资均衡。
6.加强学校间的教育协同,实现优质师资共享,缓解教师缺编。
优质教师资源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学校间的教育协同,便于缓解教师缺编问题。第一,建立乡村小学教师资源共享数据库,优化师资配置。第二,建立师资梯队后备力量。明确校际责任与义务,建立透明、公正的名师资源共享分配制度。建立学校间合理有序的分工协调制度,进行校际合理规划和协调合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明确惩罚制度。
师资均衡配置不是簡单的填平补齐,削高补低,而是带动乡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