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秋梅:解开“高原之舟”的生命密码
2019-09-10白竟楠
白竟楠
30多年来,一位瘦弱的女博士长期奔波在高原之上,解读牦牛的“生命密码”。她,就是姬秋梅,一名在西藏土生土长的“藏二代”。
4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进藏列车滑过绿茵茵的草原,旅客们目光所及之地,肥美的牧草蓬勃滋润,浓绿得让人心醉。镶嵌其中的犹如繁星点点的野花竞相开放,鲜明爽目。天边偶尔呼啸而过的兀鹫为坦荡的草原平添了一份情致。铁道两旁,誉有“高原之舟”的牦牛随处可见,它们在高原上一代一代繁衍生息,逍遥驰骋,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使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30多年来,一位瘦弱的女博士长期奔波在高原之上,解读牦牛的“生命密码”。她,就是姬秋梅,一名在西藏土生土长的“藏二代”。姬秋梅的父亲名叫姬纯礼,1954年5月11日,他跟随慕生忠将军,与其他1000多名工兵和10辆卡车一起,向着“生命禁区”世界屋脊进发,参加青藏公路修筑攻坚战。7个月零4天后,1954年12月15日,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经过无边的草原,跨越长江源头和唐古拉山,终于修到了拉萨。后来,姬纯礼遇到了姬秋梅的母亲,一位纯洁善良的藏族女子,来自两个民族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新家庭。姬秋梅的父亲非常开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非常民主,经常鼓励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988年,姬秋梅从西藏民族学院(现西藏民族大学)农牧系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从事牦牛研究工作,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继续深造,并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归国。出生于1965年的姬秋梅自小长在牧区,学成后又回归牧区,用毕生所学为牧区群众服务。
说起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姬秋梅笑着说:“刚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在牧区生活过,知道那里的苦,所以想避开一切与畜牧兽医有关的专业,可最后却等到了一份畜牧专业的通知书。”误打误撞让姬秋梅从此和畜牧紧紧绑在了一起。“作为一个女性,牦牛配种怀孕的事你都要管,不害羞吗?”因为工作性质,牦牛繁殖技术她要去研究,为此,姬秋梅总听到这样的话语。
“只要我的工作能让牧民腰包鼓起来,哪怕多赚几块钱,我就没什么好害羞的。”如今,这份工作姬秋梅已经做了31年了,一头扎进科研工作中,常年无休对于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这些年没做别的,就做了一件关于牦牛的事儿。”说到这里,姬秋梅爽朗地笑了。“我把牦牛也折腾够了,我也快到退休的年龄,想多陪陪家人,这些年亏欠他们的太多了。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呢,该慢下来去享受生活了。”
提到回归生活,就不得不说说姬秋梅的身体状况。30多年的野外作业,高海拔地区的长途跋涉,高山缺氧的严酷环境,对本来心脏就不好的姬秋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长期超负荷地从事研究工作,致使心脏严重受损,光是心脏手术就做了3次,每次术后她都全然不顾医生的劝告,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无怨无悔地努力从事着牦牛研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翻开她的履历,可以看到许多“首次”,比如,首次构建了牦牛全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基因芯片,建立了中国牦牛基因库;牦牛胚胎移植技术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建立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牦牛能量流动体系及其计算机拟态模型,对分析和研究牦牛放牧系统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如今,她已经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西藏牦牛产业技术首席专家。面对取得的成绩,姬秋梅很谦虚,连连说除了好机遇外,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做科研,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团结起来就会有无限的价值。我庆幸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所以这些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姬秋梅说,“团队每个人都很敬业,所有的科研,大家都认真设计、协力实施,才有了今天的这些成绩。”
30多年来,这位藏族女博士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为西藏牦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为牧區百姓脱贫增收贡献智慧。“我们最开始定的目标,就是研发实实在在能够让农牧民增收的技术。他们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我们的亲人。”用心,更用情,姬秋梅一直走在农牧科研的路上,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