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守门人单霁翔:我的执念都在开阖之间

2019-09-10王蔚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单霁翔四合院故宫

王蔚

4月8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正式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结束七年故宫任期的单霁翔立即被宁波市委宣传部抢去聘为创意顾问,从此,作别紫禁城,再回首只是游人。

常人眼里,故宫七年是单霁翔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他的孩提生活、求学经历及职业轨迹,却发现这最后一站仿佛早就注定。而“守门人”的执念,也尽在一次次宫门的关与开之间。

守护年少记忆中的北京

单霁翔才三个月大时,被母亲抱着从沈阳来到北京。他自述少年时代常和一众小伙伴登上景山,于高处望向那一望无际的灰绿色海洋:灰色是成片的四合院坡屋顶,绿色是庭院内树木的高大树冠。这些老四合院儿从中轴线两侧烘托着故宫红墙黄瓦,极为壮观,若是出了北京,哪里都看不到。这是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是单霁翔心中“真正意义的古都北京”。

后来他赴日本留学研究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再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单霁翔为自己规划的求学之路仿佛都是为了保护少年时记忆中的北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值单霁翔出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他定下了“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21世纪 ”的目标,在任上组织制定了故宫筒子河保护整治方案,推动实施搬迁改造项目,让故宫筒子河重现昔日的碧波荡漾——这是单霁翔与故宫的第一次直接联系。

同时单霁翔一直致力于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与整治。2008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提案》。该提案建议对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实施整体保护,进一步摸清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保存现状,加以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档案。单霁翔也许并未想过,他将会为故宫这个世界上最大、历史最久的四合院建筑群“守门”达七年之久。

“挡驾关午门”

故宫并不是一个容易管理的地方。包括单霁翔在内,央视百家讲坛主持人贾英华与故宫三任院长都熟识。他介绍道,故宫历史上遇“坎”的院长不乏其人,远如易培基,近如张忠培、郑欣淼,任内遇上了失窃和火灾,以致故宫院长成了一个“高危”的职業。

单霁翔接手故宫时,故宫也因为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等事件陷入被动。他却似乎没有安心带着故宫走一条低调的路子,而是做了一些和领导“轴着干”的事。而他最初被举国关注的事,莫过于“关午门”。

2013年,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到访故宫,单霁翔不让总统的车队进入宫内——他早就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请示取消外宾特权,“世界上其他四大博物馆(卢浮宫、大不列颠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及埃米塔什博物馆),也从未对任何人有过这样的礼遇呀,任何人进去参观,一律需步行”。

当时一些媒体甚至使用了“对峙”这个词来描绘当日的情境。奥朗德抵达前数分钟,属于车队的警卫已经在午门内等待,但单命令保安关上午门,亲自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奥朗德在午门前下车,步行进入故宫。当天多家报纸的头版头条皆为“单霁翔挡驾关午门”。

最终,上级并未因单霁翔“擅自阻挡”总统车队而责罚他。此后,不论是国内官员还是国外贵宾,也不管他们职务有多高,在参观故宫时都一律要步行。单解释说:“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华夏文物的重要代表,她是有尊严的,不论是谁去拜访她,都必须恭敬!”

单霁翔自称故宫的“守门人”,有媒体评论称,自他2012年接手故宫以来,故宫一直都在“进击”。回顾他任文物局长以来的事迹,进击也的确更符合他的性格。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形容他为“不是在考古挖掘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秘书跟着他就像打仗,每天连轴转,很容易就吃不消。在他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10年间一共换了5个秘书。

单任职故宫后,用5个月时间走遍了故宫的9000余间房间,磨破了20双布鞋,他把故宫文物的数量清点到了个位数。他的秘书自嘲跟着单霁翔十分“费鞋”。清点的结果出来后,一次,单带着领导去看乾隆85岁那年刻的全世界最大的印章——这枚印章因存放于地下室、缺乏妥善保管已经外壳破裂。领导问起印章外壳破裂的原因,单霁翔抓紧机会哭诉没有经费,这一天,他为保管故宫的文物争取到了4亿元修缮费。

事后单霁翔总结:“越是主要领导来的时候,我们越要给他看最不好的地方。看那些荒草萋萋的地方,看那些霉味扑鼻的地方,这样领导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就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此外,单霁翔还把“圈粉”的主要目标定位在了消费主力年轻群体身上。有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单霁翔开创了国内博物馆的全新经营模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圈粉了许多年轻人,单说这超乎他的预料。该纪录片还请来年轻人的偶像歌手唱片尾曲,被认为彰显了吸粉年轻人的“野心”。

“打开一座一座的门”

宫门之内,单霁翔没少做得罪人的事。举个例子,清点文物有多难,当年溥仪打开建福宫,想对照着清点藏品,却被太监一把火烧了。故宫之中并无小事,单霁翔执意强调故宫作为一所博物馆的职能,将开放区域从30%扩大到80%、将非故宫单位从故宫中迁出等行为,背后都是层层上报。对此,作为朋友身份的贾英华评价称:“非常不容易,他敢于打开一座一座的门。打开门意味着责任,啰嗦事儿就容易全来了。”

宫门之外,他面对着传统文物保护观念的质疑。今年年初,故宫举行元宵节灯会夜游紫禁城的活动,这将单霁翔到故宫后进行一系列改革带来的争议推向了巅峰。有学者称做得好商业推广,不代表能够做好文物研究。同时,商业模式也难以讨好挑剔的粉丝群体,此前疑似被叫停的故宫口红、故宫火锅也在推出之际被粉丝质疑质量与影响。很多年轻人都表示自己绝不会被“忽悠”,如果对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不满意,照样不会买账。“这也是我们与故宫博物馆互动的方式嘛。毕竟故宫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所有中国人,不能丢脸。”年轻网友如此评论单霁翔的各种创新。

鲁豫在采访中问单霁翔,当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是不是战战兢兢。单霁翔赞同之余,又补充了一句,“如履薄冰”。“这七年战战兢兢,可以用万无一失来形容,一失,就万无了。我们在墙角上,无路可走”。故交于中宁在肯定单霁翔的同时,也认同具有争议的声音,“只有在不同声音的比较、辩论中,我们才能得出更好的判断”。2015年,故宫上一任院长张忠培在《光明日报》上发文评价单霁翔“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值!”

而在与单霁翔有工作接触的人眼中,单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总是“随和,没有大领导的架子”,已经退休的黑龙江阿城市市委书记李克军回想起与单的几次见面,向廉政瞭望记者说道。当问及他对单接手故宫之后的各种改革创新,他评价这个“随和”的人为“大刀阔斧,很有胆量和气魄”。

回首少年时,单霁翔在景山之上远眺时与故宫结缘,替一个匆忙遽变的时代记住了北京城最美的样子。花甲之年,他退休前最后一个岗位亦是回到了幼年眺望之地,芒鞋踏破,仿佛这一生都在为这样一个目标行走。

七年,单霁翔是否成功完成了他在1997年定下的“把壮美的紫禁城交给21世纪”的目标,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综合《齐鲁晚报》《光明日报》等。)

猜你喜欢

单霁翔四合院故宫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雪中故宫
总统也不能破坏规则
和单霁翔的四次“偶遇”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故宫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