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官员升迁考察方向应该是民生
2019-09-10
如何構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从经验和实证角度解释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运行的相关机制?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携其新著《中国新叙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分析》,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书中对干部晋升制度与任期制度做了大量的数据梳理与实证研究。在十八大后,中央如何激励官员们投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中?
姚洋:之前,如果一个官员能够把当地的GDP搞上去,那么他升迁的概率就比较高。但十八大之后,GDP增长在官员晋升指标中的作用弱化了。
我觉得今后的考察方向主要是民生。民生是可以度量的,卫生程度是不是搞好了?社保参保率是不是提高了?医疗覆盖率达到了多少?举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创建卫生城市,我们做过研究,发现“创卫”对官员升迁也有帮助。这就说明这是可度量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比较可度量的指标,否则我们官员的竞争就会失去标杆。
记者:在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姚洋:政府应当有进有退,具体行业具体分析。技术路线比较明确的、投资量比较大的行业,政府得助推一把。但是技术路线不是很明确的地方,我觉得还是得让市场去尝试。
记者:新一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调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呢?
姚洋:中央政府多回收一部分事权,如社保、教育,中央政府必须统一。另外,我们的统计部门、法院、安全监察,也应当收归中央。因为地方政府具备放水倾向,企业为地方创造了GDP和税收,它的成本与收益是完全不对等的。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和药品,包括我们的生产安全,人事、经费等关系到利益冲突的部分,都应该交由中央裁决。
实际上,现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相当于中央本级收入的80%,而中央自己只花了本级收入的15%。让中央自己多花一些,转移支付少一些,财政投入到具有全国意义的事务上面,我觉得是下一轮央地关系调整的方向。(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