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电影之名向幕后英雄致敬

2019-09-10DANIELLE

睿士 2019年12期

DANIELLE

娄烨的电影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会有些格格不入。他避开高楼大厦,将镜头对准破败的城中村、肮脏的苏州河、鱼龍混杂的地下同志酒吧,记录下边缘群体的生活日常,以及潜藏在底层的、复杂且躁动的情绪。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娄烨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和舆论场中。但在2019年,他的名字被频繁地提及,多次登上热搜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历经波折成功上映之后,他又带来今年的第二部作品《兰心大剧院》,电影预计于年底在国内院线公映。这次,带来了一部全新的作品,其中包含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全黑白摄影、戏中戏结构、无配乐等。但有观众感叹,这些陌生的元素之下,还是那个熟悉的娄烨,他所拍摄的,依然是被时代裹挟着的、真实而复杂的个体。娄烨坦然承认,作为今天的创作者,拍1941年的上海,必然带有今天的观点,“拍历史,也是在拍今天。”

十多年后再重新拍上海,感觉确实不太一样。首先,上海这座城市变化特别大;其次,《兰心大剧院》的故事跟《紫蝴蝶》也不一样。这是一个局部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我们在和平饭店和兰心大剧院实景拍摄,用现在的视角去呈现七十多年前的故事,有很多新的思考。

我一直很喜欢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这部小说里女性主角和戏中戏的形式都很吸引我,很高兴能和她合作。由于故事本身的特质,《兰心大剧院》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与之前的电影有挺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它采用了全黑白的视觉,有戏中戏,没有配乐等。通过这些形式,希望能呈现一个集中的、局部的、简单的故事。但其实越是这样,越不简单。

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是,我们要用实景拍摄呈现出1941年的上海。这对后期工作有很高的要求,比如CG部分、空间衔接、戏中戏的处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每一次电影发布会和首映式,我都希望幕后的工作人员参加,也会让他们走上舞台向观众介绍下,我希望让观众知道,电影是不同的工种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个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拍摄《兰心大剧院》时,我整个人的状态更放松一些。《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场景更复杂,拍摄周期更长,大概一百多天,算是我经历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拍摄。《兰心大剧院》耗时70天,场景集中在饭店和戏院,比较单一。由于是一个历史故事,它在后期的审查阶段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从递交剧本到拿到“龙标”,前后仅半年。

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比《紫蝴蝶》时放松了,因为那时候我还在试图寻找历史中的核心问题,但实际上靠历史逃避现实是不太可能的,基本上只是想象。作为一个今天的作者和导演,你拍的历史其实就是关于今天的,坦然一点可能更好。《兰心大剧院》其实是用今天的目光看1941年的上海,必然带有今天的观点。

我一般不会回看自己的作品,过去就过去了,每一部影片都是在特定的阶段,由某些巧合促成,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没法互相参照。我也不会去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的主题,这样的话更自由,工作的舒适感更强,也更有意思。

我最近在First影展上看到了挺多不错的新作品,如果这些作品能够有好的后续,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行业的希望是有的,关键在于怎么保护好这一点希望。电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业,包含各种技术和商业的部分,必须通过合作形成系统。

作为导演,我对市场方面的事情不太了解。制作结束时,导演的工作就完成了,但在电影的整个运作流程中,还剩大量的工作,需要宣传公司、发行公司、影院、销售人员等协力完成。这部分的工作是为了盈利,这是显然的,也是正确的。但需要提醒的是,它运作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产品,从业者既需要有宣传或销售的能力,也要对电影本身有基本的了解。

这个团队是经过很多年的磨合,逐渐固定下来的,比如说我跟曾剑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对彼此的风格和习惯逐渐了解,展开新的合作也比较容易。

我觉得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非常的重要。每一次电影发布会和首映式,我都希望幕后的工作人员参加,也会让他们走上舞台向观众介绍下。我希望让观众知道,电影不光是由演员构成的,它包含幕前与幕后,从创作者、设计师到场工、茶水等,不同的工种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个艺术作品。

我倒不觉得,幕后的工作者们一定要走到幕前,但他们的工作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看见。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这个活动给了幕后工作者们一个平台,提供了被看见的可能性,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观众来说,他们更了解整个电影的产生过程之后,可能会更喜欢电影;对电影行业里其他岗位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下电影运作和产业系统,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曹郁看来,摄影师横跨艺术和技术两个范畴,“是帮助这两个世界连在一起的人”。一方面,摄影指导曹郁被媒体称为“当年金马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摄影师”“最有艺术家气息的摄影师”。他喜欢肩扛摄影,靠本能的感觉调整拍摄角度,即兴地捕捉光线。拍摄《南京!南京!》时没有分镜头,他每次都是拍完一卷胶片才停下,到最后精疲力竭、全身颤抖。“电影拍摄中的每一刻都是意外”,曹郁认为,将这些时刻完整地、顺畅地表达出来,就是艺术性的创作。

另一方面,曹郁得一头扎进枯燥的技术世界。他要将导演口中“孤独”“激烈”等文学化的描述翻译成摄影组、灯光组、道具组等职能部门能够理解的语言,比如光要怎么打,摄影机的光圈需要多少。

作为一个联结者,曹郁深刻地理解,电影是一个由不同部门和工种共同完成的艺术,“像积木组成的大厦,每一块都不可或缺”。他认为,让幕后的电影英雄被更多人看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鼓励每一个工作人员将自己艺术家的那一面释放出来,才能创作出一部好电影”。

摄影师是在电影视觉实现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人,也是在具体执行中推进拍摄工作的人。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画面更直接,作为视觉的掌控者,摄影师在电影制作中担任着关键性的角色。摄影师不光呈现故事,也营造氛围。一个摄影指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理解剧本之后提出一个视觉概念,包括影像的氛围、质感、运镜的感觉,这三者加起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气质。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和各个部门都会产生联系,如何有效地沟通就成了一件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会和演员沟通拍摄角度,跟CG部门协调影像的整体风格,跟灯光、化妆、道具也会有细节上的沟通,在这個过程中,我们要讲究一种互利性,在妥协中达到平衡,争取让各个部门的工作效果最大化。电影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完成的艺术,所以摄影师需要有比较高超的沟通技术,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实现更好的效果。

最重要的能力是在读解剧本之后产生一种视觉想象的能力。这种想象既是艺术性的,也是技术性的。如果你无法用技术性的手段把文学、艺术的概念实现出来,你就只是一个电影发烧友。所以这种预想能力和实现能力非常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剧本预想出一个摄影概念。其实摄影师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这里,到了一定阶段后,摄影团队的技术水平是差不多的,关键在于摄影指导的视觉想象和剧本读解。这取决于审美和文化修养,需要长期的积累。

我的习惯是通过一些摄影作品向导演提供一个视觉阐述,这是一种沟通和思考的方式。比如,看完《可可西里》的剧本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画面应该是阴郁的,阳光不多,色彩和景致从浓郁逐渐变得萧瑟,符合人物的命运变迁。另外,构图应该是两极化的。到了《南京!南京!》,人物形象应该比环境突出,所以尝试使用全黑白摄影,实现一种精神提纯感。为了增强摄影机的参与感,呈现出新闻记录的视觉效果,我们基本上都是手持摄影。

电影最终的艺术走向是由导演来负责,但在现场,摄影指导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两个角色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导演和摄影指导像最好的队友,但与此同时又存在竞争。如果两个人配合不好的话,电影无法成为佳作。

拍广告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其次也是一个新技术的试炼场。它和拍电影没有太强的可比性,一是时间短,二是目的性太强。广告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或哲学命题,它的目的是调动观众对某个产品的欲望。

《可可西里》之后,我没有发现特别好的影片,所以又回去拍了一段时间广告。我选择电影的标准不在于类型,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无所谓,对电影题材也没有太多限制,关键在于摄影能否对这部电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之一,这个视觉是不是值得去做。有很多伟大的电影可能并不需要特别的视觉效果,比如伍迪·艾伦的电影魅力主要由剧本和表演构成,而非摄影。但像《现代启示录》《教父》或《银翼杀手2049》这类电影,如果没有好的视觉呈现,电影效果可能逊色很多甚至不成立,这样的电影是我愿意去拍的。

首先,电影要有带入感;其次,它对人生有一种指引感,能给观众一个方向。电影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娱乐,但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后,它应该是对人生具有某种哲学性的指引,和宗教类似。

摄影指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理解剧本之后提出一个视觉概念,包括影像的氛围、质感、运镜的感觉,这三者加起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气质。

对公众来说,最熟悉的是演员和导演,他们被当作公众人物推到幕前,这是正常且合理的。但一部电影能够呈现到观众面前,是靠不同的幕后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这一点有必要让公众知道。当大家了解到这一点,或许会用不同的目光看待电影,从而获得更多的观影乐趣,感知到更丰富的电影魅力。

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对电影产业也有帮助。中国电影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得比较慢,很多幕后工作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通过这个活动,公众会意识到其他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给产业以警示作用,推动产业环境的改变,形成一个更好的电影生态。

活动开始前几个小时,马伊琍化上精致的妆容,身着黑色斜肩刺绣礼服,跟化妆师随意地说笑。私下里,她是工作人员口中的“司令”,亲切而率真。在荧幕上,马伊琍塑造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年轻的、成熟的、得意的、不如意的……但她认为,每一个作品都是在释放真实。

“好的演员需要将人生经历投注到表演之中”,马伊琍认为,演员的表演是“一时一世”,每个角色都拥有自己的狀态。十二年前,她是《奋斗》中的夏琳,一个年轻且简单的女孩,让独立女性的形象深入人心。后来,她是《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一个经历过爱情和婚姻的女人,让人们对女性又有了新定义。

对于每一类角色,马伊琍都全力诠释,调动生活经验,将自己的情感和灵魂投入进去。充分浸润到生活中,对马伊琍来说就像是“充电”,这让她更好地理解和呈现各种类型的角色、挖掘出人性中更真实的一面。马伊琍并不担心自己的事业因年龄而受到影响,“任何阶段都是我的黄金时代,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迈过四十岁这道坎,马伊琍形容自己在中场休息之后,步入了更为重要的人生下半场。她笃定地认为,只要演技好,任何时候都不缺机会。

用诚挚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惊艳的角色——这是此次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对于马伊琍的介绍,但她在舞台上说,“这分惊艳也属于每一个幕后的人”。在马伊琍看来,是每一位幕后工作人员成就了演员在台前的光鲜,“没有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是”。通过这次活动,她希望给予所有幕后英雄最高的尊重。

这一形象算是从《奋斗》中的夏琳开始。那时候,受欢迎的荧幕角色都是包容的、隐忍的、小鸟依人的女性,夏琳这样的独立女性形象并不被人接受。《奋斗》播出一年之后,社会观念开始转变,荧幕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很多个“夏琳”,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出现。

“都市独立女性”是较早期的荧幕形象。那时候很年轻,不可避免地会有虚荣心,向往呈现一个独立的、成功的女性形象。但随着演得越来越多,阅历越来越丰富,这类角色对我的吸引力逐渐减小,我希望能多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果现在的我还在演之前的角色,那相当于没有成长。

我现在更感兴趣的角色是“真实的女性”,不止是夏琳,不止是独立女性。在十年前,独立可能是某种女性的优点,是一个口号,但现在,它不应该是一个人人争相模仿的样本,而是女性生活的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希望呈现一个真实的形象。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她是一个经历过爱情和婚姻、真正生活过的女人。而十年前的夏琳,只是一个年轻的、简单的、浑身长满刺的女孩。

我是一个演员,需要在荧幕前呈现各种各样的角色。好的演员需要将人生经历投注到表演之中,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形象。我早期出演的角色大多是年轻的、简单的,但现在,我能够理解罗子君这样“失败的女性”,也懂得示弱和卑微,这是人性真实的一部分。而只要是真实的,我都喜欢。

那两年,我在认真地做一个母亲,这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它和演员的身份很难保持平衡,所以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接任何通告,专心扮演“母亲”的角色。就像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得出去玩一样,对我来说,充分浸润到生活中的这两年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如果不懂生活,不学会成为一个人,就无法成为一个演员。

对一个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演技。只要演得好,任何时候都能接到合适的、好的角色,不用担心错失机会。我认为,任何年龄段都是我的“黄金时代”,希望我们都能有这种自信。不追忆过去,不畅想将来,专注于当下。

我跟幕后工作人员最早的互动应该是1993年。那年我17岁,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每天拍摄结束后,我都会搭公交,一路晃荡着回到驻地。通常情况下,我都坐在最后一排,因为太累,每次都靠在身边的灯光组的叔叔肩上,睡得很安心。 我认为,幕后工作人员和演员一样,都是影视作品的一部分。可能观众最直观地看到的是我们,但如果没有幕后人员的努力,我们什么都不是。

我是一名女演员,在镜头前的形象大多是高傲、光鲜、成功、独立的,遗憾的是,大家只看到我,没有看到幕后的电影英雄们。在这次活动的宣传中,主办方是这么介绍我的——用诚挚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惊艳的角色。但我觉得,这分惊艳也属于每一个幕后工作的人。今天,我代表所有演员向所有幕后工作人员表达,我们需要你们,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我跟幕后工作人员最早的互动应该是1993年。那年我17岁,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我认为,幕后工作人员和演员一样,都是影视作品的一部分。可能观众最直观地看到的是我们,但如果没有幕后人员的努力,我们什么都不是。

剪辑师像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增强故事的代入感, 让观众更容易地、更便捷地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提起张一凡,观众总是想起“姜文御用摄影师”这一标签。他与姜文合作多年,建立了一种“互相理解、信任、渗透”的合作关系,《鬼子来了》《寻枪》《太阳照常升起》、《疯狂的赛车》《一步之遥》等作品都出自张一凡之手。

除此之外,他的身上还贴着“金马奖最佳剪辑奖”的标签。在十几年的剪辑工作中,张一凡曾与陆川、张一白、宁浩、徐静蕾、吕乐等多位国内著名导演合作,2007年凭《太阳照常升起》获得第四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但他没有被这些标签束缚。随着对电影创作的理解逐步加深,张一凡自我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2005年,他开始做自己的剧本,尝试以导演身份进行电视剧和电影创作。多重身份让张一凡真切地感受到,在电影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部门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哪一部分弱一点,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剪辑师,也可以叫后期导演,负责在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创作从胶片时代进入到数码时代,导演拍摄的素材量增大,对后期剪辑的依赖越来越强。剪辑师的压力逐渐增大,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剪辑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Q:剪辑师和导演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的影视行业过去一直采用导演中心制,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慢慢凸显,后期剪辑师越来越重要,跟导演形成一种相互平衡和补充的关系。在前期的创造和拍摄过程中,导演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精力,浸入很深,有时候会不太客观。剪辑师需要保持冷静和相对抽离的状态,把自己放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电影进行整体上的把控。剪辑师像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增强故事的代入感,让观众更容易、更便捷地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在我看来,姜文是一个很聪明、专业度很高的导演,有时候有些强迫症,可能会给外界留下一个“很难合作”的印象。实际上,在一些他不太擅长的领域,他会给予专业人士比较高的配合度和信任度。我是国内第一批采用非线性编辑(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数字化制作)的剪辑师,姜文相信我的技术,对我一直很信任。我們认可彼此的能力,长期合作下来,能够互相理解、信任,很有默契。

剪辑师的思路需要在不同导演和不同风格中跳跃和转换,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导演来调整剪辑师的定位。对于强势的导演,或者想法丰富、对于素材或剧本接触得更为细致的导演,我会选择退一步趋同于他;对于专业训练不够或者太理想化的导演,我就会积极冲在前面,充当后期导演的角色,让导演意识到剪辑的重要性。

我觉得,剪辑师最重要的特质是观察力和感受力。一部好的电影需要把故事讲好,需要精准地表达人物的情感,这要求剪辑师足够细腻和敏感,能够捕捉到故事中打动人心的细节。

剪辑风格和每个人的性格与成长经历都有关系。我早期的风格偏感性,对于音乐、节奏和动感的部分把握得比较好。随着阅历增加,我逐渐变得理性,能更好地捕捉到深层的情绪涌动,更精准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张力。

我从事剪辑工作多年,对电影创作的理解逐步加深,自我表达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我希望能尝试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风格讲故事,所以从2005年开始做自己的剧本,导演了电视剧《半城山水满城橘》和电影《沉默的牧马人》等作品。剪辑师和导演这两个角色是共通且相互促进的。剪辑经验对我的导演工作帮助很大,在拍摄现场时,我能很快地想清楚后期的剪辑点和剪辑风格,效率很高。反过来,现在做后期剪辑时,我会带有比较强的导演思维,能在影片结构或剧本上提供更多的想法。

我目前正在筹备一部商业片,主题是关于人工智能,故事和《头号玩家》《盗梦空间》这两部电影有些类似。在中国电影市场,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少,我希望能拍出一部不一样、又好看的电影,在保证商业效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倡导的科技强国的社会效益。

在电影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部门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每一道复杂的工序都应该对电影产生加分的作用,无论哪一部分弱一点,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这个活动的意义,正是让这些幕后的工作人员走到台前,让公众意识到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反过来,它对行业生态的建设也会产生一种推动和提升的作用。

录音师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起到一个“ 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导演的左膀右臂。它承担了电影艺术表达和观众感官体验中一半的功能。

形容自己的工作属性时,声音指导赵楠反复提及“敬畏”和“享受”这两个词。独自坐在空荡且安静的工作室里,一天十几个小时,几个月如一日,这就是录音师的工作常态。在这种枯燥的环境中,赵楠却借声音施展魔法,为观众创造出一个个绮丽而真实的幻象。

赵楠从事电影录音工作十八年,获得过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音响奖、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和金马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提名等诸多荣誉,2018年成为奥斯卡评委。在这些光环之下,赵楠始终是那个戴着耳机、默默坐在工作室里的录音师,“甘于寂寞,享受孤独”,是她一贯的状态。

但赵楠明白,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艺术,各个部门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进行声音创作,她学习画面方面的知识,尝试监制和制片人等新角色。她认为,推进合作的关键在于提高认知,让幕后的电影英雄被更多人看见,能促进每个部门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作为每一个电影人来说,我们要对电影和自己的工作永远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我认为如果把电影比作人的话,画面就像是骨骼与皮肉,声音更像是血液与筋膜。

录音师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起到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导演的左膀右臂。它承担了电影艺术表达和观众感官体验中一半的功能,但相对来说,画面比声音更直观。画面部门有很多,包括摄影部门、美术部门、视效部门、造型部门等,而声音部门只有一个。你在电影院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来自声音部门,其承担了一部电影 50%的表达,有一种“5个人对抗500个人”的感觉。

电影本身是一种幻觉,是由视觉和听觉共同实现的一种幻觉。从制作上来说,声音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艺术,我们不光是在简单地记录现场声音,还原场景,更多地是在用拟真化的手段创造声音。除此之外,声音还有一个奇妙的功能是表达情感,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戏、导演希望借助影片传递的价值观和心理感受,除了画面之外,也需要由声音来表达。作为录音师,我们的工作就是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把这些东西,和我们个人对电影、生活、美学的理解幻化出来。这些声音是虚构的,但在电影院的氛围中,它能提供一种更真实的观影感受,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所以说这是一种幻术,是一种以假乱真的手段。现代电影技术是很强大的,声音是模拟和虚构的,是假的,但它实现的效果是真的,让观众能在电影院里跟着哭和笑。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生活。声音没有画面那么直观,它要求录音师有更敏锐的感知力。只有在生活中捕捉到更多、更深层次的细节,对事物理解得更透彻,才能在电影中更好地去还原甚至是幻化声音。

第二个特质是乐于学习。科技在进步,电影在发展,电影工艺变得越来越复杂。想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因为电影永远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比如说,很多导演跟我成长的年代不同,我得不断地接触新的事物,才能应对花样翻新的电影。

最后一点是要甘于寂寞。声音工作,尤其是后期制作的工作环境是相对枯燥的,需要长时间独自待在封闭的环境中,没有一丁点其他的声音。我们老说,声音工作者白天待在小黑屋,晚上下班天也黑了,一直处在一个黑色的环境里。这是声音工作者的创作特性,需要一个人去感受和创作。

录音师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还不够。除了配音和配乐,大部分观众不懂怎么去评判电影声音;行业内,其他的职能部门可能很想协助或配合声音部分,但由于认知不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去做。

我呼吁,首先要提高声音的认知度,这样大家就会达成一个共识,各个部门的配合会更顺畅。如果电影的出品方知道,电影的高口碑、高评分是靠所有部门的努力,对所有部门都能给予足够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才可以高水平完成各自的工作。如果只是意识到重要性,但对各部门工作的基本认知不够,支持的力度和效果就会相对较弱。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这个活动就是普及和提高公众认知的方法之一。

首先,我希望我是一个干事儿的人。为了更好地呈现声音,我想去学习一些画面方面的知识,想对电影其他部门有更多的了解。尝试监制和制片的工作,相当于是以另一种身份去深入了解電影制作中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能让视听语言结合得更好。另外,我是职能部门出身,对制作和技术比较了解,在担任监制或制片的时候,我能更合理地安排各个部门的制作时间和工作流程。

制作周期是目前声音部门面对的主要压力之一。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声音后期制作位于末端,在上映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制作压力非常大。我作为制片,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让每个部分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的意义——让更多人看到电影幕后英雄。另一方面,活动也给了他们一种鼓励。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肯定是热爱电影的,甘于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除了实质性的收入之外,电影工作者也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才能更有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促进中国电影品质的提升。

这个活动意义在于告诉所有幕后工作者:我们知道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希望你们继续干下去,好好干下去将会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

提及电影的魅力,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陈建德总能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观影体验。当时,他还在读小学,一部电影分成上下两卷胶片,由摩托车或吉普车送到各个放映场地。有时候,上卷放完,下卷还没送到,那时候的陈建德和其他小朋友们坐在漆黑的礼堂里,眼巴巴地望着门口。突然,一束亮光从很远处射进来,所有人跺脚欢呼,迫不及待地扎进电影的世界里。

电影结束后,陈建德会默默坐着看完全部的字幕,银幕上成百上千个名字提醒着他,电影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很敬佩这群人。”陈建德认为,他们是甘居幕后的电影英雄,“对电影事业有一分热忱,不计较个人的名利”。

一定程度上,陈建德也是站在银幕后的重要一员。作为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他希望用技术放大电影的魅力。“好电影的关键在于,故事是否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陈建德认为,IMAX能通过大的屏幕、好的音响效果与合理的座位设计等特点,让观众“身临其境”,与电影故事产生共振,更好地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电影,每年的寒暑假几乎都是在看电影中度过的。院子里有一片大草坪,每周一三五放映纪录片,二四六放映故事片,冬天就转到礼堂里放,很冷,大家裹紧大衣挤在里面一起看。电影结束之后,我会和身边的人交流,有时候深深地陷在里面出不来,自己呆坐在那,不停地流眼泪。

作为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电影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相比于音乐、文字等艺术,电影能同时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觉得一部好电影的关键不在于音响效果多好、画面多炫、气势多恢弘,而在于故事是否能打动人心,能否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IMAX的出现,将电影的魅力放大。它通过大的屏幕、好的音响效果与合理的座位设计等方式,呈现更好的声画效果,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表现形式。

IMAX提供的观影体验是无法被替代的,在一个封闭的、黑暗的环境中,你和一群陌生人一起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产生情感起伏,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新事物,IMAX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有一个逐渐被使用者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价格。IMAX电影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压力较大,在购票之前,他们会考虑这部影片是否值得花费更多的钱。所以我一再跟团队强调,我们带来的每一部电影,都要对得起观众,要提供一种与价格相匹配的独特体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机的质量越来越好,一部分观影需求其实在家里就可以解决,不一定要去影院。但IMAX的出现,将电影的魅力放大。它通过大的屏幕、好的音响效果与合理的座位设计等方式,呈现更好的声画效果,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表现形式。

在吸引观众、打开市场的过程中,选择好的电影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选择影片的标准很简单,首先,它得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其次,这个故事的视觉效果能够将IMAX的特殊属性,即IMAX DNA,最大化地呈现出来。适合IMAX的电影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包含太空、草原、大海等恢弘场景的电影,另一种电影可能没有这类大场景,但有能够完美展现演员演技的特写镜头,IMAX可以将演员传递的情感放大,引起观众更强烈的共鸣。

对我们来说,最成功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从目前来说,合作比较成功的国产电影主要有《寻龙诀》,这是一部在盗墓寻宝题材里做得比较出色的影片,从镜头运用、画面沟通、演员表演和特效制作等各方面都能将IMAX DNA呈现出来。最终,这部影片在国内观众的index指数占全国票房的20%,一般来说,好莱坞大片占全国票房的10%。目前,还有两部影片还没跟观众见面,预计春节档上映。一部《唐人街探案3》,这是用IMAX的画幅比例拍摄制作的;另一部是《囧妈》,用了我们的一台机器拍摄。

每一场电影结束后,我总是默默坐着看完全部的字幕,它代表了几百甚至上千名参与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一部电影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靠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演员或导演站在台前,更多的幕后工作者可能很少被观众看见。在一个团队里,总是有一部分人甘于当幕后英雄,我很敬佩这群人,他们对电影事业有一分热忱,从而不去计较个人的名利。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重视,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站在台前。但作为媒体和平台,ELLEMEN电影英雄盛典给予了幕后工作者充分的认可,这是很有必要的。由于诸多原因,我认为电影行业的发展目前处于一种趋缓的状态,此时,任何对电影事业有推动的作用、能够带给我们凝聚力和动力的活动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