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邵洵美交恶始末
2019-09-10
1933年,77岁的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在偕夫人乘轮船漫游世界期间,于2月17日抵达上海。在欢迎萧伯纳的晚会上,鲁迅和邵洵美第一次见面。当天活动结束后下起了雨,邵洵美见鲁迅无车返回,还用自己的汽车送鲁迅回家。
应该说,鲁迅跟邵洵美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什么不和谐,甚至还有很好的互动。可问题是,为什么很快他们便恶语相向呢?
有研究者认为,是因为邵洵美在一篇文章里对贫穷文人的嘲讽先惹恼了鲁迅——1933 年8月在《十日谈》上发表的《文人无行》。其中让鲁迅发怒的主要是这么几段:“……但其所以为文人之故,总是因为没有饭吃,或是有了饭吃不饱。因为做文人不比做官或是做生意,究竟用不到多少本钱。一支笔,一些墨,几张稿纸,便是你所要预备的一切。无本钱生意,人人想做,所以文人便多了。此乃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事实。”言下之意为文人都是些无业游民,是靠着“一支笔,一些墨,几张稿纸”混饭吃的“可怜虫”。
接着,邵又说:“大学教授,下职官员,当局欠薪,家有儿女老少,于是在公余之暇,只得把平时藉以消遣的外国小說,译一两篇来换些稿费。”
这里,邵洵美已经有明白地向“穷文人”鲁迅进行不点名攻击的“嫌疑”:不仅因为鲁迅做过“大学教授”“下职官员”,更重要的是,他也遭受过“欠薪”,而且,鲁迅时常有“把平时藉以消遣的外国小说,译一两篇来换些稿费”的做法。
8月26日,鲁迅以“洛文”的署名在《申报》副刊发表《各种捐班》一文,文章开头就说:“清朝的中叶,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这一伙。”现在则连做“文人学士”和“文学家”也可以“捐班”。“开宗明义第一章,自然是要有钱”。怎样才能做“文学家”呢?“只要开一家书店,拉几个作家,雇一些帮闲,出一种小报,‘今天天气好’是也须会说的,就写了出来,印了上去,交给报贩,不消一年半载,包管成功”。这里是说,像邵洵美这样的“作家”,其实就是靠了手中的几个钱。
接着,鲁迅又以“苇索”的署名在《申报》发表了《登龙术拾遗》,文中说“穷小子想爬上文坛去,有时虽然会侥幸,终究是很费力气的;做些随笔或茶话之类,或者也能够捞几文钱,但究竟随人俯仰。最好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之。”这些话,当然是针对邵洵美而来的。
此外,鲁迅日后著文总不忘给邵一顿批评,他在《中秋二愿》《〈且介亭杂文〉序言》《六论“文人相轻”——二卖》等文中,均指名或不指名地涉及邵洵美。
(摘自《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