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长沙
2019-09-10赵治国
赵治国
改革开放40年,如果说前20年里,深圳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风向标;那么后20年里,长沙或许可以成为另一个风向标。
2018年12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对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共35个大中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在这份评价报告里,长沙的表现可谓亮眼,营商环境排名,从2017年的全国20名跃升至第9名;城市软环境指数从全国31名逆袭至全国第2名,仅次于深圳。
“跑疯了”
追溯长沙的崛起之路,2005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年份。这一年夏天,无数人的平静生活被一档选秀节目《快乐女声》所打破,全国各地的“玉米们”用每条1元钱的短信价格,将湖南卫视捧到了全国地方电视台的王者地位。
但与芒果台的辉煌相比,2005年的长沙略显低调。经济总量刚过15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全国城市排名第28位。
2006年,长沙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向上的势头十分明显。这一年长沙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之后5年,长沙以连续5年超过14.5%的增幅,领跑全国。
当时间快速划过到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13位,省会城市第6名。12年间,长沙从全国排名第28位跃升到排名第13位,15位的排名上升幅度,排在全国第一。
拉长时间段来看,这种跨越式的冲击感更为明显。2001年长沙的经济总量只有728亿元,2017年跳动到10200亿元,增幅高达惊人的1300%,在全国41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外界称长沙“跑疯了”。
长沙跃飞的12年,相继赶超了福州、长春、石家庄、郑州、济南、沈阳等省会城市,成为区域经济格局上的成功“逆袭者”。就省会城市而言,南京正在成为长沙下一个赶超的目标。2017年,二者的差距只有1100亿元左右。
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让长沙在中部有了叫板“老大哥”武汉的底气。2001年,长沙经济总量占武汉的的比例仅有54%,但到了2017年,占比已高达76.1%。
2017年,长沙在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上又“迈进一步”。经济首位度达到29.9%,居全国第11位,在经济总量前10位的省会城市中,长沙经济首位度低于成都、武汉、西安,高于广州、杭州、南京、郑州,对湖南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
天时和地利
2005年之所以是长沙的一个特殊年份,还因为在这一年里,历史的天平已经眷顾,并倾斜于这个拥有3000多年璀璨历史的文化名城。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中部崛起”战略得到大力推进。十年中,武汉、长沙、郑州和合肥四个省会城市成为国家战略风口下的受益者,均进入全国视野中的发展快车道。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简称“中三角”)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四大超级城市群之一。长株潭城市群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长沙在这个风口中抢占了先机。承接长沙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湘江新区,成为全国第十二个国家级新区,同时也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有专家认为,“湘江新区”之于中部的战略意义,一如当年的浦东新区之于长三角。
国家战略赋予湘江新区的定位,是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湘江新区拥有40多名院士、30多所大中专院校的大学科技城;还有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长沙)等120多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在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将三个国家级的战略中心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新目标——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而把创新创意上升为国家级中心的,放眼全国,也只有湖南人才敢这样喊。
早在2008年,中部崛起战略启动三年之后,湖南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和京广线、潇湘片、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一个以旅游业、会展业为两翼,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为四轮的湖南文化产业航母在全国率先崛起,成为湖南的新兴产业支柱。
2017年11月1日,长沙从全球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
除了一向领先的文化“轻”产业的长板之外,长沙的“重”产业同样风生水起。这直接体现在长沙发展思路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上。当国家大力推动沿海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时,长沙的发展思路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
作为这个思路的代表作,长沙培植了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即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装备类产业;以比亚迪、菲亚特为代表的汽车类;以远大住建为代表的材料类;以湖南中烟、旺旺为代表的食品类。
产业上的强势与长沙交通的通达密切相关。京广、沪昆两条连接中国南北、东西发展的黄金高铁,在长沙形成“十字交汇”,长沙也因此成为中国陆运时代的一大节点。不仅陆路交通占优势,长沙黄花机场还是中部地区年客流吞吐量最大的机场,已连续5年领跑中部。
“新湘军”
历史上,湖南人外出创业打拼,形成的“湘商”更是成功跻身全国新十大商帮之一。如今,人才的回流,预示着长沙的宜居宜业环境在强势反弹,长沙也连续九年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长沙在房价等民生问题上的步伐相当稳健,房价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增速,一直被公认为全国省会城市里房价“永恒的洼地”。
2018年6月,湖南日报曾连续推出5篇促进长沙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發展的“晨风”系列评论文章。长沙市旋即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全面打响“反炒房”攻坚战,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
十年来,长沙的房价收入比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最小,房价最为合理。这样的“房价洼地”为更多人才选择长沙,留在长沙,打开了“机会大门”。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在全国15个重点城市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长沙人才净流入率排名第二。2016年,在全国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中,仅次于杭州。2017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为27.29万,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杭州,是武汉和成都的两倍。而常住人口增速为3.57%,高居全国第二,仅低于深圳。
人才涌进的背后是长沙揽才计划的大手笔。2017年8月,长沙推出“人才新政22条”,成为国内少数将补贴对象由博士、硕士扩大为全日制本科生的省会城市,推行“先落户后就业”,一旦落户并在长沙工作即可享受最低6000元/年的生活与租房补贴。
毫无疑问,人口将成为二线城市快速崛起的红利。在这一轮崛起中,比拼的不仅是抢人的诚意,更是思想解放的魄力与改革开放的力度。
2018年,长沙经济总量突破11000亿元。有人说长沙是改革开放40年进步最大的省会城市,而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这匹“黑马”还会在逆袭的道路上抛出怎样的经济曲线。
摘自《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