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家的孩子”对你的影响

2019-09-10孙玉石

初中生写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阿德勒卡夫卡心理学家

孙玉石

哪个妈妈嘴里没有几个拿来跟自己家孩子进行对比的“别人家的孩子”呢!

哪个孩子没有被“别人家的孩子”引起过又嫉又恨又无奈的心思呢!估计没人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好吗?

不,恰恰相反,在对比过程中,他们太“好”了。他们的“好”,比出了你的“糟”,显得你那么不出众,不起眼儿,不如人家。谁愿意被比成这样啊!

当你被比时,显得很“糟”,你心里产生的那种“不如人家”的感觉,叫自卑。

自卑的时候,人是什么样?看看下面的描写:

她被让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叫心理学家的心都颤了。他打量了她一下,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讲话的声音像是从坟墓里飘出来的。她的身心都好像在向心理学家声明:“我是无望的了,你不会有办法的。”

——[美]F.奥斯勒《谁使她变美》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人一辈子都要跟自己不同形式的自卑打交道。有的表现为抗争,有的表现为逃避,有的表现为自夸。《草房子》里面,秃鹤的心事是这样表达的:

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秃鹤因为自己的秃头被人嘲笑,想过各种办法对抗:想不上学,想生发,想戴上帽子来掩饰,后来破罐子破摔——冷天也不戴帽子……后来变成对众人的仇视……再后来,变成发挥自己的特点,为集体做贡献——这是自卑的升华。秃鹤的心路历程,几乎包含了所有人面对自己的自卑时会产生的心理表现。

那么,自卑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多数情况跟人的早期生活经验有关。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是被溺爱还是被漠视,这让他对童年的自己体验完全不一样。他在童年遭遇过的难题,都是怎么应对的?这种应对方式,成年以后,还在影响着他的行为。奥地利文学家卡夫卡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文学天才,但是他与父亲的关系却并不成功。三十多年后,他在《致父亲》这封信里,讲述了他在幼年经历中所受到的压抑:

那个身影庞大的人,我的父亲,那最高的权威,他会几乎毫无道理地走来,半夜三更将我从床上揪起来,挟到阳台上,他视我如草芥。

——[奥地利]卡夫卡《致父亲》

幼年的卡夫卡瘦削、弱小,父亲严厉、高大,经常指责、贬损卡夫卡,于是卡夫卡面对父亲时经常体验着羞愧、畏惧。他在信中历数的那些经历,很多小孩子都曾经体会过同样的情感,渺小、无助、无能、羞愧等。

但是有没有人这样问:像卡夫卡父亲一样的人有很多,可是并没有人人都成为卡夫卡呀!

是的。阿德勒认为:你的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们。一个苹果,你从侧面看和从果蒂那一侧去看,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事,你如果用不同的看法看待它,你的体会可能不一样。如果你摔伤了锁骨,左手因此举不起来,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倒霉,觉得委屈,你会觉得这事儿有意义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女儿在幼年经历这事儿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收获:“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看,这就是不同的视角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

《谁使她变美》里面,那个对自己绝望的女孩,后来是这样变化的:她被心理学家邀请在晚会上帮忙照顾参会的客人。在照顾别人的过程中,女孩忘记了自己的不安,专心照顾大家。最后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并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是什么让女孩变化了呢?是她不再只顾着想自己这不好那不好,而是专心去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她得到别人的喜爱,体验到自信。然后她认识到:自己的判断并不是真的!

那么,回到“別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你觉得,在遇到自己被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时,“别人家的孩子”好与不好,与你有关系吗?妈妈说你不如别人,重要吗?这些都只是参考。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做自己,这才是关键!

猜你喜欢

阿德勒卡夫卡心理学家
谁更难过
把童年还给童年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把书包留在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