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2019-09-10李刚徐驰曹茂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保护

李刚 徐驰 曹茂

[摘要]“云南师宗薏仁种植系统”在2017年被入选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云南师宗县及县下高良乡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并对该生态系统中师宗县及高良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师宗薏仁;生态系统;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9

1 概述

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谷子,是师宗县低热河谷槽区传统种植的禾本科作物。2016年,“云南师宗薏仁种植系统”被农业部评为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12月9日,经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论证分析、农业部办公厅审核后,将该系统入选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9月,云南省科技厅师宗县以“薏苡仁”而被认定为“云药之乡”;2012年,师宗薏仁被评为地理标志产品[1-2]。

2 师宗县概况

2.1 地理位置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东南部,地处滇、桂两省(区)接合部。“东与罗平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邻文山州丘北县,西南与红河州泸西县毗邻,北部为陆良县。”境内纵距90km,横距56km。

2.2 地形地貌

师宗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形成梯形,其平均海拔为1 800~1 900m。境内多山,纵横交错,互相切割,形成山区、半山区、丘陵、平坝,是一个山地高原的丘陵地区,山脉江河相互环绕。“海拔最高点为中部的菌子山,海拔2 409.7m,最低点为高良乡坝泥河与南盘江交汇处,海拔737m,垂直高差1 672m。”南盘江和其他的山间河流的侵蚀、侧蚀,呈现出“U型”,把地形切割成寬窄不等的阶地或冲洪积堆积物[3]。土壤为沙壤土,pH值5.5~7.9,有机质含量高,土质松,土壤肥沃,适宜薏仁种植。

2.3 师宗的气候条件

师宗县属于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气候类型,冬、春季受大陆季风的影响,晴天偏多,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干燥。夏、秋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阴雨天偏多,气候温凉、潮湿。师宗县境内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四季如春、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年无霜期309d,空气湿润、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绝大部分山区气候环境暖湿多雨。

师宗薏仁的主产地高良乡则是多雨、温暖、寡照、空气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境内最高海拔2 050m,最低海拔737m,年均降水量1 3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8.5℃,极适宜薏仁的生长要求。5~8月是薏仁米生长旺盛期,平均气温18℃,年均相对湿度为78%,高温高湿的条件,促使薏仁米生长加快[4]。

2.4 师宗生物资源

师宗县内群山环绕,山高谷深,流经此地的大小河流很多,县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秃杉、金丝榔、红花木莲等树木,有鸡枞、牛肝菌等生菌,有猕猴、野猪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师宗县下辖薏仁生产基地高良乡的全乡林地面积约为3.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9.6%;人工林面积达2.1万hm2左右[5]。位于坝林村委会的丁累大箐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原始森林,也是云南东部东地区少有的天然原始森林。

3 师宗县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特征

云南省境内薏仁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地就是师宗县,总计约0.3万hm2,是全国薏仁的主要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0.1%,占云南省的80.4%。其中:五龙乡约0.06万hm2,分布在狗街、牛尾、花桂、脚家箐等村委会;龙庆乡0.003万hm2分布在庄科村委会、泥槽村委会、阿那黑村委会、梭峰果园、水头园艺场。师宗县薏仁种植核心区,高良乡最多,约0.2万hm2,分布在笼嘎、雨厦、便料、科白、纳厦等村委会[6]。

3.1 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3.1.1 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高良乡是师宗县师宗薏仁最大的生产基地,位于师宗县的东南部,境内的薏仁农业生态系统与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山森林、薏仁种植地、村寨居住地、谷地。

3.1.2 薏仁农业生态系统

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由农作物组成,主要是薏仁、大豆、四季豆、辣椒、瓜类等。消费者包括人类和家禽等,其中家禽有鸡、鸭等,人类是顶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有以树木落叶和家禽粪便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废物、残体的复杂的化合物为食的微生物。

在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薏仁)和消费者(主要为人)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师宗县当地薏农,将野生薏仁驯化而种,进而根据不同的地形、海拔等环境条件,驯化了大量薏仁品种[7]。

海拔是影响薏仁品质的主要因素,师宗县薏农种植管理方式随着海拔呈现垂直分异性,薏仁的种植适宜区为海拔700~1 900m的地区。其中,海拔700~1 500m的地区,即可开发种仁,也可开发茎叶。海拔1 500m以上的地区只能开发鲜茎叶,不能开发种仁。由于700m以下,在槽谷地区,气候湿润,因此可以种植烤烟等。

3.2 自然生态系统

在山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底部为稀树灌木丛和季雨林,区系成分以泛热带成分为主,种的区系成分则以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季雨林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上部为落叶常绿阔叶林,其中落叶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1 400~1 800m地区。现有杉木林0.8万hm2,材积量达到200多万m3。最近几年,逐渐的施行了工程造林、世行贷款造林、退耕还林、绿色扶贫工程等项目,全乡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91hm2时,世行贷款造林6 047.8hm2,封山育林33hm2时,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31.3%提高到现在的51.1%,增加了19.8%。

3.3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

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以养分和水分流动为主,从整个生态系统的顶部,森林生态系统开始,流向以薏仁为主的农作物生产者和人、家禽等消费者,经过层层利用后流入河流。

太阳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能源。经过森林生态系统和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转变成可以供养人和动物的能源与有机物。在薏仁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以薏仁、禽畜、蔬菜、木材等形式为人提供生活和生产样品;通过人力、畜牧等辅助能源和各种技术的运用,以及农业用肥料和少量化肥的利用来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源流动能够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可持续的物质和能源供应,并构成生态系统功能。

3.4 生态系统的水分流动

在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主要依靠水分和养分的流动。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主要来自山上的常绿阔叶林,还有部分降水。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是来自河水蒸发形成的冷凝水,师宗薏仁的核心产地——师宗县高良乡,其地形为山地河谷地,谷地河水蒸发,热气团夹杂水汽上升,在山顶处遇冷气团,冷却凝结为雾和降雨。高良境内山顶的林网给中间层的杉树提供了静风、高温、湿润的环境,促进了杉树的生长并提高了产量。杉树的遮荫满足了薏仁高温、喜湿的习性,起到了保土、保湿、保水的作用[8]。

3.5 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动

养分是维持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来源主要为杉树落叶和家禽家畜活动所产生的粪便等。高良境内种植薏仁的苗族劳动人民利用杉树在上,薏仁在中,牲畜在下的优势,将杉树种在薏仁旁边,杉树落叶成为天然的肥料,而牲畜产出的粪便也成为薏仁高产的重要农家肥。薏仁的茎秆,一部分成为树木的养料,另一部分用作日常家用的燃料。薏仁秸秆是工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是粮食作物、粮食和饲料。该秸秆含有充足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作为牲畜业饲料原料。在师宗县及高良乡,当地牲畜粗饲料的原料之一就是薏仁的秸秆,农作物的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

4 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

社会是在共同物质生产中互相联系起来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结构组织分工,进行生产生活的人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占据一定土地空间,从事生产,解决生存问题。由于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经济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主要是取决于农民自身的需求,农业技术的完善主要依靠农村社会中的经验积累。因此,当地农民对薏仁的耕作知识、农田管理、劳动习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是师宗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顺应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生产模式。当地政府积极采取保护行动,包括保护天然林资源、退耕还林、保护民族文化等措施,并根据当地的特色产业情况,建立生态产业计划,该计划也促进了生态经济体系的形成。

然而从现代化的发展来讲,这一生态系统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辟田地。在缺乏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条件下,土地的不断开垦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变化,这一变化超过生态系统调节的限度,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使生态系统逐渐退化。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人地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旅游的开发等问题,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保护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5 结 论

师宗薏仁农业生态系统是云南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代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师宗县各个种植薏仁地区人民靠着这种薏仁种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薏仁的种植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人类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原生态农业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赵剑武,张超.师宗县薏仁米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云南农业,2014(8):50-51.

[2] 王春秀,何德萍.师宗县薏仁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6(3): 46-47.

[3] 李刚,徐驰,曹茂.师宗薏仁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172-173.

[4] 郑贵宁.浅析高良乡薏仁产业[J].云南农业,2014(11):49-50.

[5] 赵红琴.师宗县五龙壮族乡薏仁米种植效益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0):20+27.

[6] 姚憬,梅石莲.2014年师宗县薏仁米肥料效应试验总结[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7(10):142.

[7] 黄志德,王安宁.安龙县薏仁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8):52+58.

[8] 文新雷.云南省縣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中旬),2011(7):59-60+62.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保护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