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八)

2019-09-10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9期
关键词:叶公弊病子贡

王耿

编者按

2019年秋季起,部分地区的新高一学生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课内外读物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文件精神,本刊遴选出100篇精品,按“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谈劝学”“谈宁静”“谈图强”“谈快乐”)、“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谈过错”“谈定位”“谈责任”“谈沟通”“谈言语”)、“国学经典与成才教育”(“谈忠诚”“谈信誉”“谈正直”“谈反省”),分4个系列共100篇,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掌握国学知识。愿大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成就美好的未来!

“达”与“闻”

[经典重现]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②。”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③,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④。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篇》

注释  ①达:通达,显达。②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邦,诸侯国。家,卿大夫封地。闻,有名望。③夫达也者:夫,发语词。也,语助词。者,语气助词,表停顿。④下人:即下于人,对人谦恭有礼。

[作家小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解读]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孔子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道:“这个叫闻,不叫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里通达,在大夫的封地里显达。至于闻,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而不惭愧。但这种人,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会有声望。”

核心密码   “闻”与“达”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闻”是名声显达,“达”是凡事通达。“达”包含四个要点,一是“质直而好义”,“质直”言秉性之端,“好义”言价值取向;二是“察言而观色”,“察言”可以从对方的言辞中了解对方的心中所思,“观色”可以从对方表情的变化了解其内心的变化,如此便可以把握对方的心理,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三是“虑以下人”,严以律己,谦恭对人;四是“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无论在邦还是在家,做事都能畅通,获得成功。对“闻”则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这是伪君子的做派。“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虽然也有名声,但只是虚有其名。“闻”者,名誉著称之谓,是外在的虚名,主要关注别人如何说;“达”者,才德宣通之谓,追求的是内心的修养,主要关注自己如何做。追求“闻”者,获得的是外在的名利;追求“达”者,获得的是内心的安慰。孔子认为子张以“闻”为“达”,混淆了概念。所以对“达”与“闻”分别做出了解释。孔子认为所谓“闻”,其实是只会做一些表面文章,既无好义行仁之心,又无质直谦虚之态,只会沽名钓誉,自以为是。“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行,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人应当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经典启示]

朱熹在《近思录》中有言:“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是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就如介之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在外长达19年,曾割股之肉给晋文公充饥。但他在晋文公即位后选择超然隐遁,成为后世清高淡泊的隐士楷模。

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精神,成为古代社会的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在今天也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言六蔽

[经典重现]

子曰:“由①也!女②闻六言③六蔽④矣乎?”对曰:“未也。”“居⑤,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⑥;好知⑦不好学,其蔽也荡⑧;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⑨;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⑩;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⑪;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篇》

注释  ①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②女:通“汝”,你。③六言:六个字,即下文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④六蔽:通“弊”,六种弊病,即下文说的愚(受人愚弄)、荡(行为放荡)、贼(害人害己)、绞(说话尖刻)、乱(犯上作乱)、狂(狂妄自大)。⑤居:坐。⑥愚:受人愚弄。⑦知:通“智”。⑧荡:浮荡,好高骛远而没有根基。⑨贼:害,危害。⑩绞:指说话尖刻。⑪乱:小指捣乱闯祸,大指犯上作乱。

[经典解读]

译文  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好学习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却不好学习礼度,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没有根基;爱好讲诚信却不好学习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而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好学习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好学习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礼度,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核心密码  孔子在《礼记·仲尼燕居》中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为求中之器,礼,制中,礼求中,礼,亦为中,“中”也可以理解为“度”或“分寸”。因此,六言六蔽可以理解为: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放荡;信而不知度,贼害;直而不知度,绞伤;勇而不知度,祸乱;刚而不知度,狂傲。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注意修养的。但是如果不学习“礼”而把握“度”,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孔子对子路讲述了六种“蔽”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学习是人们改造自己、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我们如果想要避免“六言”变成“六蔽”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理论联系实际,“通权达变”。

[经典启示]

正直的操守,倘若没有圆润的智慧,不要说乌纱帽,恐怕几个头也不够杀的了。历史上的例子,如海瑞的处世哲学,无论怎样也从来没有失去刚直的内心。那一段段至今让人荡气回肠的轶事,让他“海青天”的光环格外熠熠生辉。

所谓“六言六蔽”,就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当我们有了高尚的品德,又懂得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品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既坚守仁德规范,又有高超智慧的人。

君子有恶

[经典重现]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②而讪③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曰:“恶徼⑤以为知⑥者,恶不孙⑦以为勇者,恶讦⑧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篇》

注释  ①恶(wù):厌恶,憎恶。②下流:下等的,在下的。③讪(shàn):诽谤。④ 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⑤徼(jiǎo):窃取,抄袭。⑥知:通“智”。⑦孙:通“逊”,谦虚。⑧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阴私。

[经典解读]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一味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级的人,厌恶勇猛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又顽固不化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把窃取别人的成绩当作自己的聪明的人,厌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揭发别人的阴私而当作正直的人。”

核心密码  当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君子是否有厌恶的人或事时,孔子直言不讳地说“君子有恶”,并说自己厌恶这样四类人:称人之恶者、居下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子贡说自己厌恶这样三类人:剽窃者、不孙以为勇者,以攻讦为正直者。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要我们去掉自己的固执、片面和偏执。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为我们揭示了人的习性,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经典启示]

品性正直的君子光明磊落,做人有底气,做事有硬气,平等待人,公正处事,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为人憎恶的小人则是为一己私利蝇营狗苟,搬弄是非,阿谀奉承,阳奉阴违。

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君子对事不对人,只埋头做事和解决问题,不妄谈是非和做人;小人则往往擅长人身攻击,却不想如何去解决问题。君子是“和而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的人格;小人则是“同而不和”,表面上喜欢客客气气,实际上暗地里使绊子。

做君子不做小人,是人们道德追求的目标,对培养和浸润我们的品德性格,塑造国家的公民素质和道德建设,无疑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直在其中

[经典重现]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①有直躬者②,其父攘羊③,而子证④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篇》

注释   ①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②直躬者:直身而行的人。这里指正直的人。③攘羊:偷羊。攘,盗。④证:告發。

[经典解读]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核心密码   本段文字谈叶公之“直”与孔子之“直”。叶公向孔子夸耀他的乡党有个人,因其父偷羊而出面作证,是为人正直的模范;孔子却驳斥叶公说,在偷羊的事情上,父子相互隐瞒才是正直。证明其父偷羊以利国法,是事君的问题;隐瞒其父偷羊以孝长辈,是事父的问题。这件事包含着古代事父与事君的矛盾。

[经典启示]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累积的一条人性准则。历史上出现过有名的孝子,如董孝子,在他的影响下,慈城历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孝子孝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孝文化。慈城因董孝子的孝行而得名,又因众多孝子的慈善之举而传播。2008年1月,宁波市江北区被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

(责任编辑 / 刘金华)

猜你喜欢

叶公弊病子贡
子贡如何花钱
叶公好龙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叶公好龙》改写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叶公好龙
加强公司财务治理的方法与策略探究
真空挤压成型机常用机头的构造及板料折弯式流线形机头的设计制造
现代叶公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