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趣味课堂提升学生阅读力
2019-09-10郝晓芳
郝晓芳
现代汉语词典对“趣味”的定义是“使人感到愉快、兴奋、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是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兴奋、有意思、有吸引力,并由此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提升阅读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聚焦“童趣”“理趣”和“智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优化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和提点,通过多种形式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内在情韵,启发学生智慧,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趣味课堂,提升学生阅读力的实施策略。
童趣简言之就是儿童特有的情趣。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将“童趣”作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灵魂,从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关注学生的天性和本真,激发童趣,唤起童心,构建生动的、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滋养,体会阅读中的趣味与妙处,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产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从而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此为对“童趣”的关照。教师可以将对童心、童趣的激发融合在课堂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合在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也融合在各类学习活动之中。而教师对童趣的激发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故事等教学素材进行激发,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诵读活动、想象讨论等进行激发,还可以通过猜谜、儿歌、操作、竞赛、模仿表演、游戏等方式进行激发。教师对学生“童趣”的激发,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意思,更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行。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抓住“童趣”展开教学。教师可用“猜猜它是谁”的谜语小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在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鸡和鸭的外形特征和声音特点猜出课文的两位主人公——小公鸡和小鸭子;再组织“说一说”小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包括外形特点、饮食特点、会不会游泳等,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进行简单总结,然后播放小鸡、小鸭日常行为的相关视频,进一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强化认知,为课文的阅读学习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抛出思考问题,如“小公鸡捉到虫子后,它心情怎样呢?会有什么表现呢?”“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虫子呢?”“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时心情怎样?它又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依据童真,发挥想象,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感受文内主人公的心情等。
理趣包括义理情趣和思理情致。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趣”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核心,基于教学目标,有序进行各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可通过问答解说、朗读体味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大意和要点,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寄托于文字的思想情感;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积累字词,并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发展阅读感受和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善于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提升利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此为对“理趣”的关照。也就是说,阅读课堂中的“理趣”,重在促进语言文字内涵价值的有效生成,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前提下获得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重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充分想象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思维锻炼,掌握思维方法,实现认知建构;重在促进学生文化审美的有效内化,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审美情感,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在“品读诗歌”的教学环节,教师重在“理趣”。首先组织“自读自悟”,让学生轻声阅读,自主断句,并借助教材背景图、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诗中的陌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情感;然后组织“我说诗意”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出自己从阅读中看到的景色、所理解的诗意和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情感,以及基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断句,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有节奏地朗读,教师不断引导、总结和点拨、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品析诵读”,出示图片、动画或视频,引导学生阅读,解决在上一活动中未涉及或留下悬念的问题,包括词汇理解、情感体会及诗中动态美景的想象等,如体会“中断”“开”“回”“出”这些关键词语的妙用、含义及在本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最后“情感升华”,让学生基于阅读学习所得和新的理解,总结诗意,抒发情感。
阅读教学重“趣”也重“理”,而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灵”与“骨”的有效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这里的“智趣”指的是“理趣融合”,即“趣”与“理”合二为一,“趣”中含“理”,“理”从“趣”来,“趣”中生智,又从“趣”出发获得“理”的延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智趣”为旨,“童趣”与“理趣”有效融合,和谐共生,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情感品质,也要充分关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已有认知结构,让课堂轻松快乐,既富含机智幽默,又有丰富色彩和深深韻味。在“明理”中不失深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中思考和想象,在引导与解读中体会和品味,在表达与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语言应用和观点分享,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和体悟,在感同身受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从而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积累知识,掌握技能,促进认知新建构。这样的“智趣”课堂,充满趣味、真情、真味和真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自然而然的情感共振中,文学的“美”与“理”播种、发芽、收获,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将“童趣”与“理趣”有效融合组织阅读学习活动。首先,激发“童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雾”的颜色、形状以及“雾”来了后的基本现象,引出本文的核心词“藏”,再围绕“藏”字的含义,引导学生从“我是雾”的主体角度出发,激发“童心”,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组织课文阅读和朗读活动,不断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雾”的调皮可爱。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的同时,融入“理趣”,进行“暗淡”“消失”等词汇的词义理解和学习,以及对“无论……还是……”基本句式的学习和模仿表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按照“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 ,还是 ,都看不见了”的句式学习表达,体会“雾是一个调皮的魔术师”的主基调和语言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童趣”,也要重视“理趣”,更要注重将“童趣”和“理趣”有效融合,共生一体,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