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2019-09-10
垃圾围城,如何突围?年初,我国提出建设“无废城市”,即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近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接受专访表示,方案应“一城一策”,否则不但与初衷相差甚远,还会劳民伤财。
记者:为什么现在提出“无废城市”?
邱启文:眼下,我们面临突出的环境问题,比如垃圾围城。我国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约600-700亿吨,年产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无废城市”建设,探讨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记者:我们现在提出“无废城市”,晚不晚?
邱启文:不晚。近年来,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并且,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过去一直在推动,现在提出这个概念恰逢其时,是“无废城市”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记者:“无废城市”目前发现了哪些问题和阻力?
邱啟文:调研发现,“无废城市”的建设,主要责任主体和内在动力还是当地党委政府,换言之,试点的好坏,要看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否真的重视,各方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另外,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没有什么阻力。但由于地区差异,试点的进度不完全平衡,各地的推动力、认识程度,还存在差距。
记者: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
邱启文:首先,我们需要在找准定位方面下功夫。试点城市应该“一城一策”,体现共性,更体现个性。切忌简单拼凑或者机械模仿,否则不但与初衷相差甚远,还会劳民伤财。其次,试点城市应合理确定自己的试点路径以及任务。“无废城市”的建设,要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相衔接,也要跟此前固体废物相关试点工作相衔接。
记者: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公众扮演什么角色?
邱启文: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调动老百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固体废物的产生者,这就要求我们做“无废城市”建设的宣传员、参与者、推动者,不能做旁观者、局外人和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