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蓝图开启轨道交通新时代
2019-09-10向雯
向雯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
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贸重地,6000多公里古丝路贯穿甘肃,达1600多公里,无数商贾驼队穿行于河西走廊,畅通着这条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商贸通道……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一带一路”,近年来,甘肃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需下功夫继续推进。对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响应,提出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下,走出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通道大枢纽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019年11月,在被誉为黄河明珠的兰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这场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论坛,吸引了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名嘉宾,共商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大计。
位于西北地区中心地带的甘肃地形地貌多样。历史上,甘肃作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曾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习总书记曾这样形象地描述“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
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甘肃虽拥有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却未形成枢纽优势。近年来,随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甘肃渐呈枢纽节点,全省轨道交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亮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举措的驱动下,甘肃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后发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2014年底,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7月,东起宝鸡,西至兰州的宝兰客专开通运营。自此,中国高铁纵贯东西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东部、中部和西部高铁运行实现互联互通。同时,作为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线,宝兰客专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铁路的加快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轨道交通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甘肃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035公里,高铁里程1153公里。尤其是兰新高铁、宝兰客专、兰渝铁路等重点国铁项目建成通车,既实现了高铁在国家铁路网格局中的东西大贯通,又大大提升了西北地区通达西南及东南沿海的运输能力。
国铁集团副总经理李文新也表示:“甘肃开通了中欧班列、南亚公路联运和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等国际货运线路,国际货运班列开行数量大幅跃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占甘肃外贸总额比重达一半以上,甘肃已从我国西部内陆省份跃升为向西开放的前沿。”的确,“一带一路”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铁路更好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如今的甘肃南来北往,铁路犹如一条条巨龙盘旋在广袤的大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均经由甘肃实现联通,形成了国家重大战略的连接交汇点,通道枢纽地位更加凸显。“走出去”的开路先锋
道路兴,百业兴。铁路作为一种运输能力大、安全性高、能源消耗少、土地节省、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基础设施。世界范围内,以旅客运输高速化、货物运输物流化、装备水平现代化、运输通道全球化为标志的新一轮铁路建设正在展开。
面对世界铁路市场的庞大需求,中国铁路经过十几年大规模建设,在铁路规划、设计、建造、装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掌握了全套自主化技术,形成了全产业链,“走出去”恰逢其时!
李文新表示,2014年以来,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年年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并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同时,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铁路运输经营质量和服务品质持续大幅跃升;“一带一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轨道交通始终肩负着开路先锋的重任。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采用中国标准的铁路项目稳步推进,中泰铁路、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轻轨工程进展顺利,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段开工建设,莫喀高铁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这些合作项目用中国标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高水平,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引擎。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处长刘敬东用一组数据佐证了我国铁路“走出去”的蓬勃态势:“2019年1月-10月,境外轨道交通类项目合同额432.1亿美元,营业额为316.1亿美元,合同建设里程1312公里,预计可带动出口1468万美元。在共建‘一带一路’引领下,我国铁路‘走出去’有力带动国产铁路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以中国轨道交通设备的主要生产商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集团”)为例。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中车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包括高速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城轨车辆在内的完整产品谱系,不断为全球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优质的“中车制造”。包括为印尼提供的高速动车组、为老挝提供的机车、为巴基斯坦提供的地铁、为埃塞俄比亚提供的轻轨,都是各所在国首次引进此类产品。
沙特麦加多年受交通拥堵困扰,中车集团结合麦加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人文特点和集中性超负荷运营的特殊要求,创新设计了朝觐线地铁。
“与中国常见的地铁编组方式不同,朝觐线地铁采用12辆车编组,是中国地铁常态编组长度的2倍,每小时单向载客能力可达7.2万人次。为了减少乘客上下车等候时间,每節车厢单侧设置了5个车门,可快速疏导上下车人流。”中车集团总经理孙永才介绍。同时,针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了耐高温风沙设计,使其能保证在50°C高温和8级风力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地铁自2010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千万乘客感受到了中国新型地铁带来的便捷舒适。
共创智能铁路新时代
论坛当天,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在顶层规划、基础架构设计、铁路产品与技术方案创新、人才培养、业务平台等生态构建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在铁路通信、机务、客运、货运等多个领域实现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与铁路业务的集成融合,携手打造“智慧兰铁”,共同推进中国铁路的智能化建设进程。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在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领域成果丰硕。近些年,华为在铁路行业也持续加强投入,开发了一系列行业专用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助力铁路行业信息化进程。
围绕铁路建设,华为着力构建智能铁路的“神经”和“大脑”。所谓“神经”是指实现对铁路各种基础设施设备、信息数据的全面感知和收集,以及通过数据网传输、无线等多种通信网络所提供的管道来实现对所获取数据的传输,从而能够有效地传递给铁路系统的“大脑”。“大脑”则提供数据的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依托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视频云等先进信息技术,来实现战略决策、运输生产、经营开发、资产管理、建设管理,综合协同这六大领域全方面的智能化。
“从1996年华为参与兰新复线的建设,至今陪伴中国铁路走过了23个年头。”提起与“轨道”结缘的这些年,华为中国企业业务总裁蔡英华感慨万千,“2019年9月,我们联合西安局合作开发的‘5G+人工智慧机务系统’正式投用,首次实现全国范围5G技术和行业深度融合,对于提升机车数据转储效率,加快铁路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铁兰州局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国铁集团下一步还计划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不断完善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结合境外项目和目标国的具体情况,应用推广中国铁路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中国铁路标转全套技术的输出。”李文新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