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沙地披上“绿衣”

2019-09-10伏润之

一带一路报道 2019年6期
关键词:绿衣民勤荒漠化

伏润之

2019年8月24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参加“丝绸之路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正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八步沙“六老汉”之一张润元老先生讲述风雨兼程的治沙故事。

说起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那是一个关于老少三代人毕生扎根林场感人泪下的故事。时间回溯到1981年,古浪县试行对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并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承包。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几个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上了红指印,从此走上了漫漫治沙路。

刚开始,没有任何治沙经验的六位老汉,只能按“一步一口口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他们头顶烈日,脚踩黄沙,整天在沙漠中拼命,干到天黑回到住地,才能动手做一口热平饭。有时大风一起,风沙刮到锅里碗里,吃到嘴里,牙齿吱吱地响。几经艰辛,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将近1万亩的树苗。可第二年春天的两场大风就把一半的树苗刮断了。“我去跟林业部门汇报这些事情时说,这是天灾这没办法,但是我们自己会想办法慢慢地栽。沙漠上那些有草的地方树就能成活,所以我们一棵树一把草,压住黄沙防风掏,最后我们成功了。”张润元说。

为了兑现那份绿色的承诺,“六老汉”日夜操劳,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结伴治沙的老汉中4个走了,两个年老力衰了,但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为了完成父辈们的遗愿,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和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六兄弟接过了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树绿了又黄,花谢了再开。在八步沙林场,当年六老汉栽下的柠条、花棒已过了风华正茂的年纪,现在开花的都是“六兄弟”种下的。郭万刚指着一处正在开花的点地梅说:“新树接老树,也是传承不断。”2017年春天,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他开着车穿梭在沙漠,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就这样,38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_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毅力让荒漠变成了绿洲。

在武威市的另一个下辖县民勤县,同样的一代代治沙人也在创造沙海播绿的奇迹。

楊可畅,1952年至1963年,带领群众在大坑沿村造林3200亩,封沙育草1万多亩;

郭普,1961年起在民勤研究治沙20年,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奖章;

许齐科,1984年到1991年7年间,治理了16551亩沙丘,挡住了280万立方米沙子;

在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环境下,民勤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从一株红柳、一棵梭梭种起,毕其功于一役,在祖国大西北构建起一道阻风挡沙不屈的“绿色脊梁”。

“麦草入沙10厘米,草扎直立,露出20-30厘米,横竖成行,间距1米。”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纳米比亚学员埃利娜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指导下,一边复述着技术要领,一边熟练地使用铁锨在沙地上开槽、覆草,半个小时后,一片草方格沙障就初具规模。2018年7月,埃利娜与来自埃及、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其他11名学员一起,参加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承办的2018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先进的中国治沙经验和技术。

研究所就是在民勤县第一代洽沙人郭普的建议下创建的,由他出任第一任所长。这支队伍经历了各种“风暴”,越战越勇,不断壮大,从37人增加到127人。也是在郭普建议下建设的“民勤沙生植物园”,40多年前就轰动了国际林学界和治沙科技界,近年来更有来自联合国及10多个国家的官员、学者纷纷来此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近年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与7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科技交流,与130多家国内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合作研究;600多位国外专家、官员来甘肃考察学习,30位专家出国交流;执行了38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举办43期国际培训班,将中国治沙技术推向了世界。

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甘肃,是全国荒漠化的主要省区,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近46%。曾经荒漠化与环境脆弱,是影响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今,走在洽沙前列的甘肃,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国外友人前来学习“取经”,将甘肃科学治沙技术带向世界。

猜你喜欢

绿衣民勤荒漠化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绿衣警察
冬去春来
绿衣孩子
“小青蛇”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