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公是怎样“炼成”的

2019-09-10朱万曙

中华瑰宝 2019年6期
关键词:张潮公案包公

胡适在《三侠五义》序言中写道:“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胡适所言的确是事实,包公这个人物汇集了很多的断案折狱的故事,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但是,作为“箭垛”的包公不是一朝一日完成的,也不是一个朝代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世代累积的过程。正是通过世代累积的造型,包公才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元:清廉正直  为民做主

元代杂剧中有包公戏21种,现存11种。元代包公题材之所以兴盛,有着社会的和文艺趣味的双重原因。

在元代,一方面,漢人、南人(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地位低下,政治待遇不平等;另一方面,吏治非常腐败,官员大肆搜刮百姓,或者在断理官司时借机盘剥,进而导致冤案叠出。因此,百姓迫切希望有包公这样的清官为他们做主理冤。

同时,元代城市经济活跃繁荣,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元代的大都和苏州、杭州,都是繁华都市,市民需要通俗文艺娱乐自己,于是出现了各种文艺样式汇集的瓦舍勾栏。市民对于通俗文艺的审美趣味不同于文人士大夫,他们对于公案故事很感兴趣,所以当时说唱文学里就有“说公案”一类。新兴的元杂剧中的公案戏也适合他们的审美兴趣。

元代包公形象有自己的特点:清廉正直,为民做主。如《蝴蝶梦》《陈州粜米》等作品中的包公,都同情弱者,站在下层社会老百姓一边,与权豪势要乃至显贵重臣做斗争,并富有斗争经验和断案智慧。

关汉卿的杂剧《鲁斋郎》写了一个包公处斩鲁斋郎的故事。剧中的鲁斋郎是位权豪势要,虽无官职,却“嫌官小不做”,因为有皇帝可依恃,恶行累累,却无人能制服。他先是抢夺了银匠李四的妻子,后又看上郑州六案都孔目(宋时管理簿籍的官吏)张珪貌美的妻子,将她强行占有,并把玩腻的李四妻子赏给了张珪,害得李、张两家妻离子散。包公虽然“官封龙图阁待制,正授开封府尹”,却不能直接将鲁斋郎斩于市曹,只好运用智巧,把“鲁斋郎”的名字减去笔画,写成“鱼齐即”,模糊上奏皇帝,获判“斩”字。将鲁斋郎斩首之后,包公又添上笔画,写成“鲁斋郎”上奏,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认同了鲁斋郎被斩首的事实。

李潜夫的杂剧《灰栏记》中,包公从人情物理推断出争夺儿子的真假母亲,更具有东方智慧的意义。在《盆儿鬼》《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作品中,包公已具有“日断阳,夜断阴”的本领。这些作品虽然不乏迷信色彩,但却是生产力不够发达、侦破疑难案件的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的必然想象,包公被神化的过程蕴含着老百姓的理想和期望。

明:富民间智慧  故事大繁荣

明代的包公故事比元代的更为丰富。现存的作品有成化说唱词话中的八种包公故事刊本,短篇小说集《百家公案》《龙图公案》,中篇小说《五鼠闹东京》等。明代的包公戏共10种,现存6种,另有留存一出的《包公坐水牢》。

明代是包公故事大繁荣的阶段,民间艺人编撰了大量新的包公故事,流传至今的“狸猫换太子”“包公铡陈世美”“包公的身世”等故事都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其流传的特点有三:一是走向市井和民间。如果说元代的包公戏出自专业的杂剧作家,尚有文人色彩,那么明代的包公故事绝大部分出自民间艺人和出版商之手,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二是传播形式多样化。在元代,包公故事只是元杂剧的题材;到了明代,戏曲、小说、说唱文学里都有包公题材的作品。三是新编故事大量出现。例如,在元杂剧里,包公的身世故事很简单,到明代就有了极大的丰富。有的故事如“五鼠闹东京”在清代则被吸收到《包公案》(即《三侠五义》)中。

明代包公形象也有了新的特点,身世更加传奇化和神化。如说唱词话《包待制出身源流》中记述,包公出生时相貌非常丑陋,致使父母把他丢弃,幸赖长嫂将他捡回并抚养成人,又请先生教他读书。他参加科举考试后,因为惧怕父母责怪,赶快回家割麦子,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考中。被任命为定远县知县,公差来迎接他上任时,他还在田里割麦子。他不仅能“日断阳,夜断阴”,而且有了“桃木棒”“桃木枷”,专用于断理阴间的案子。

明代包公斗争对手地位更高,斗争精神更坚决。他的对手不再像元杂剧里的权豪势要,而是如曹国舅、温丞相、赵王之类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另一方面,他也因为断出皇太后的冤案,从而有了李太后的扶持。其断案方式更加富有民间色彩的智慧,包公真正成为“东方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如《龙图公案》中的《三娘子》的故事,被现代法学研究者引为犯罪心理学的例证。赵信与周义是生意合伙人,两人相约往京城买布,定下了艄公张潮的船只。次日一早,赵信先到渡口,张潮见他带有银两,遂将他谋害致死,又假装在船中熟睡。周义到船,久候赵信,不见到来,乃命张潮前去喊叫。张潮至赵家门口连叫数声“三娘子”,自然再不见赵信踪影。周义谨慎,到县衙报案,谁知被知县指为与赵信妻子通奸谋害赵信的凶手。幸遇包公巡行至此,从“敲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已无夫”的心理破绽,抓住了差点漏网的真凶张潮,使这桩冤案终得辨明。

清:篇幅宏大  侠义庄重

清代的包公故事仍然在不断丰富,但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形。这一时期文人作家创作的包公戏有《正昭阳》《双钉案》等,小说则有《三侠五义》《万花楼演义》等,至于京剧和地方戏中的包公戏则更多。

清代流传的包公故事篇幅更加宏大,如《三侠五义》为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本来是道光年间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包公案》,当时有文人将他说的内容笔录下来,改名为《龙图耳录》,再后来书名又改为《三侠五义》,成为一部非常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内容上更加丰富庞杂。如《三侠五义》在清官故事中糅入了侠客义士的故事,《万花楼演义》中糅入了狄青的故事,它们都不像明代的包公故事那样单纯。随着地方戏的兴起,包公故事成为各个地方戏剧中的题材,由于地方戏遍及各地,包公故事也随之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清代包公形象同样呈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包公是清官与侠客义士的结合,这充分体现在《三侠五义》中;还是忠奸斗争中的忠臣,这在《三侠五义》《万花楼演义》中都有描写。包公的性格不再像元、明两代的故事中那样很有“人情味”和民间智慧,而变得非常沉稳庄重。

总之,包公故事经历了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如胡适所说的“箭垛”和“滚雪球”。包公形象也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象内涵各有不同。包公故事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是通俗文艺家的功劳,包公形象的造型是在民间完成的。

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张潮公案包公
Plasma propagation in single-particle pack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joint effects of particle shape and discharge gap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odulation of THz wave propagation by collisional micr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agation of partial discharge ultrasonic signals on a transformer wall based on Sagnac interference
中国公案小说
“包公”坐堂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爱的连环画
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