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三治一服务” 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2019-09-10
过去,因建设武钢,其工厂附近诞生了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如今,为改善产业工人的居住环境,武汉市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并于2015年12月完成了青和居社区的改造。
然而棚改回迁后,青和居社区居住了大量包括棚改回迁居民在内的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体,老龄化突出、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治理难度大,传统的棚户区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现实要求。为此,青和居社区党总支坚决贯彻市委要求,认真落实“1314”新模式,通过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把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摆在首位,更加突出做好人的工作,用有温度的党建引领有色彩的治理,初步探索了棚改回迁社区党建的有效路径。
以社区大党委为龙头,构建区域化组织体系。青和居社区常住居民中只有80名党员,占社区总人口不足1%,党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发挥引领作用。面对这一问题,青和居社区探索构建区域化的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将辖区7家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党组织纳入大党委,建立共建需求、共建资源和共建项目“三张清单”,以双向服务为前提,将共驻共建责任具体化,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商议社区发展重大问题。形成了以社区大党委为统领,社区党组织、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为主体,15个网格党支部为支撑,居民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既在纵向上互联互通互动,又在横向上共建共享共用。
以加强“三治”为重点,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青和居社区成立之初,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十乱”现象突出。社区积极发动居民群众,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自治、德治、法治和服务群众全过程,下活社区治理“一盘棋”。“天天敲门组”敲出居民自治新秩序。广泛发动党员群众骨干参与,探索“天天敲门十八法”,“敲”来了老党员、民间老艺人等居民骨干,“敲”出了“友好楼栋”议事会、“社区我的家”恳谈会等自治平台,“敲”走了高空抛物、乱搭乱建等坏习惯,营造良好风气。社区“順顺吧”顺出和谐法治新气象。以社区“顺顺吧”为载体,组织街道干部、律师、调解员、党员骨干等轮流值班,引导居民懂法、用法,将法治思维贯穿到居民矛盾化解的方方面面,为居民顺心顺气解疙瘩。 “身边红马甲”引领文明德治新风尚。组建多支“身边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开展文艺汇演、修理小家电、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通过“道德大讲堂”“文明家庭评选”,大力宣传“身边好人”,以典型教育群众、引领群众,从思想源头上解决治理难题。
以做实“六类服务”为基础,构建精细化服务体系。通过依托社区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四全”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群众需要的各类服务,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实践中,传递党组织的力量和温度。“线上+线下”优化政务服务。坚持“预约在网上、代办在网格、服务在社区、办事在街道”,方便群众“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市场+公益”提升生活服务。打造“红色物业”,以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整合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宣教+援助”拓展法律服务。组建专业团队,开展诉求代理、意愿代言、法务代办。“团队+活动”丰富文体服务。组建7支文体活动团队,坚持三天一个小活动、每周一场大活动。“敬老+扶幼”做好关爱服务。紧贴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求,创办“社区好味到大食堂”“四点半学校”“阳光家园”等特色载体。“帮扶+关怀”创新党员服务。开展“红色微基金·暖心微行动”,针对党员日常生活中的“小困难、小变故”及时上门慰问。“宜业+宜居”集成人才服务。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打造大学生共享空间、微创谷孵化器、创新创业人才超市、大学生公寓等,为创业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