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心”

2019-09-10孙慧

家长·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梵高绘画

孙慧

青少年时期尤其初中这个阶段,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充满好奇同时又很敏感。在这个信息量变化巨大的社会中,他们必定面临着多种潜在的危机。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建构,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之本。学校对学生的心育建设有着不可推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中学美术的课堂中,我们能否利用“美”对学生进行“心”的塑造,使其人格更加健康完整呢?美术课上,我们应该不止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能、培养良好审美,更应该尝试让艺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及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让艺术打开心灵,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于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从而实现他们美好的人生。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中以“美”育“心”的想法。

一、发现“美”,靠近“心”

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星月夜》时,学生们往往都会被这绚丽的色彩和如光流般的笔触震惊,但是在那深蓝背景下夜空中的星星为什么是明黄色的?月亮也不像是静止的,它们在诉说着什么嗎?……带着这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梵高当时所处的环境,仔细品味梵高的更多作品后,我们发现:它们是梵高的特殊语言,极端凄凉和孤独的梵高曾经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充满纯粹的和谐与音乐。”梵高之所以如此喜欢明亮的黄色?那正是他最热爱的阳光!在绘画艺术上梵高终以自己的描绘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温暖”和“爱”的赞美。又比如欣赏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在欣赏前学生们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浪漫”两字,于是我用PPT播放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希奥岛的屠杀》。这幅画浪漫吗?美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近这幅画的创作背景。画中表现的是1822 年土耳其侵略者入侵希奥岛,屠杀并洗劫了这个小岛当地的希腊平民。面对土耳其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德拉克洛瓦义愤填膺,用作品揭露出入侵者的暴行,声援希腊人民的正义。在这幅画中,德拉克罗瓦重在色彩的力度上,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富有戏剧般的姿态,表现动荡、悲惨的场面。我们似乎感受到了画家内心的愤慨和伸张正义的决心。我们相信如果是“冷血”的画家,就算极富绘画天赋也画不出如此充满热血正义的作品。不止如此,每张大师的作品背后,我们都要善于发现不同的“美”,让学生走近他们,感受他们。慢慢地,让学生发现欣赏艺术作品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美好的事物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并且艺术具有“向善”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这就是一种心育的影响。

二、创造“美”,表达“心”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大量欣赏或者模仿一些绘画作品后,其实就已经是在学习绘画这门特殊语言了。通常我们会在美术课堂上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材料,如何掌握技艺。可我认为除此之外,能将那颗青春的、独一无二的“心”,借助作品表达出来,才是初中美术课堂上真正的创造“美”。我现在所教的八年级某班中有一个孩子,初一刚进校美术作业就非常突出,我记得第一次的作业是让学生用铅笔临摹一张花鸟的线稿,他的作业交上来黑漆漆一团,也完全看不出哪里是花、哪里是鸟,我并没有发火质问他。因为作业中的痕迹上我能感受到他并不是态度不端正,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看得出是他一直修改后很努力完成的,橡皮似乎擦过很多次所以本子上脏脏的,显得不太整洁。合上本子,他的名字也如同他的画,歪歪扭扭的像是很用力改正多次写上的。在没有弄清楚情况下我没有给他打分。下节美术课上,当我又布置完作业时,我特意绕到他身边看他画画,本子上依旧是歪歪扭扭的黑黑的一片。他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这个孩子应该是不太一样的,他的笑是那么单纯明亮。我问:“你能跟老师讲讲你上节课的作品吗?”他不好意思地把本子翻到前一页,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画。”“可是我觉得你画得很有自己的创意啊!”在我的鼓励下,他告诉我他画的是草原,他说因为草原上画花他觉得太难了,小草简单点,而且他喜欢小草。听了他的解释,我告诉他:“上节课没有给你打分,因为老师没有看懂,但在你的介绍后,老师觉得你画得很棒!”说完我在他的本子上用红笔郑重地写下一个“A”。他看上去非常开心,那节课他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几乎没有抬过头,一直在埋头画了擦、擦了画。后来在询问班主任后得知,这个孩子小时候因为生病,智力有些受影响,上课很乖,成绩不怎么好,平时不怎么爱讲话。可是,在美术课上他完全是一个小积极分子,每次一下课他都会从最后一座一路跑过来,兴奋地跟我讲这次他画得是什么,他那些歪歪扭扭的作品我从内心里觉得真的很美妙。青少年阶段原本就是充满无限活力的,他们用自己敏感的嗅觉吸收着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一切好奇。所以他们每张认真努力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我会尽可能去读懂他们用自己青春的“心”创造出来的“美”。

三、拥有“美”,传递“心”

在上七年级下册《关注你、我、他》这一课时,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画好后我希望他们能在作业上同时写下对绘画对象的赠言然后把这张画送给对方。有一个学生画得是她的弟弟,画中的小男孩憨态可掬。看上去弟弟比她小很多,应该读不懂她写的内容。可是她还是很认真地在旁边写了不少字,大概的意思是要表达她这个弟弟有多调皮,经常动姐姐的东西她很生气,但现在后悔骂弟弟了,还不忘嘱咐弟弟一定要好好保存她的这张画。大家在欣赏这张肖像画时都感受到了她对弟弟的那种爱,我想她的家人在看到这张作品后也会觉得珍贵,相信她的弟弟长大后一定能从作品中读懂姐姐的那份爱。学生在创作描述过程中,学会了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发现他人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借助绘画这门特殊的语言表达了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感情。

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各种艺术审美活动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品的感染中得到生活的启迪,领悟生命的真谛。学生能在美术课上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也会更加热爱美术课堂,热爱学习。因此,美术和心育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四、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将观察与其他感官体验相结合,产生其他情感的视觉能力。一个人具备视觉素养,就需要具备视觉阅读能力,还要具备视觉认知能力以及视觉应用能力。图像中充满了信息,除了表面的信息之外,还充满了没在涵义。学生在美术知识的学习中,仅仅学会临摹是不够的,还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解读美术作品的的内容,将内容延伸到学生所熟悉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视觉素质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现在已经进入图片阅读时代,很多的图片已经不再拘泥于画面的内容,而是内涵深刻。正式由于此,图片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图像对人们的视觉有一定的影响。教育内容通过图片展示,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图片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到限制的作用。过多的视觉表达使学生忽视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图片阅读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合理调整教育模式,让学生对图片进行解读,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美术作品,并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内涵陈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还提高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美术创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美术教材中有国外美术作品中的雕塑和绘画。许多人像是裸体或半裸的。当学生看到这些,女学生迅速低下头。记得一次美术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对雕塑作品进行分类时,一名学生很调皮地说,雕塑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穿衣服的雕塑,一种是不穿衣服的雕塑。这样的话语引起很多学生大笑起来。面对学生对西方雕塑的错误理解,教师就要正确引导。当学生笑过之后,我没有针对雕塑进行讲解,而是将文化审美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東方文化审美与西方文化审美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对人体艺术所体现的运动、健康加以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到,这样的雕塑艺术所体现的是自然美,是力量之美,是健康之美。

在美术课堂上,当学生出现这种不当行为的时候,就要注重从思想上予以教育,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知道,用尊重的视角审视美术作品是对文化的认同,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否则会贻笑大方。

当我在课堂上讲这些的时候,低着头的女生抬起头来,那名发言的男生低下头。此时,我并没有停止,而是讲解人体绘画的基础理论,之后将话题引向了中国国情,就这样,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慢慢渗透,让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学生们被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所包围。无论这些形象是好是坏,都反映了创作主体的思想和观点。有的成为学生认可的艺术品,学生对作品深入解读,有的的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时候,仅仅将其作为视觉形象。美术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制,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将描绘事物的看法以及内心的感受体现出来。因此,绘画作品中蕴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学生需要改变以往的欣赏视角,提高审美能力,改变原有的肤浅模式,从更深入的角度审视美术作品,正确解读美术语言。

五、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正确理解

每一幅画都是基于艺术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创作的。因此,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要将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绘画作品的背景包括画家当时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画家的主观思想情感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美术作品事实上就是创作者的情感发泄,与文学作品用文字表达情感一样,画家是在用美术符号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美术欣赏课中,重要的是解读绘画作品中的符号和视觉信息传达中应用的隐喻方式,这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本质。只有理解艺术家作品的隐喻意义,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正确认识作品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当然,学生们还继续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用绘画的方式来刺激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用这种方式捕捉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基于此创造视觉材料。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精神素养培养非常有帮助。

(二)注重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培养

把对图片作品的欣赏与创作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为理论提供一种同情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基础。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复制或根据已知的视觉符号创作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美术符号的意义,所以在绘画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视觉信息的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还可以调整学生的审美视角,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从错误的视角理解美术作品,一些家长和老师采取责骂、讽刺或回避教育方法,这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回避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还太小,不分是非的能力有限,就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从知识文化的角度进行教育,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用美来抓住孩子的心理位置,不健康的思想也会退却。

(责编  唐琳娜)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梵高绘画
梵高的世界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美术作品
我就是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