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展现
2019-09-10钱露
钱露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还比较短,至今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展现也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加以支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多年,本文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美术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个性化展示进行说明。
一、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中的意义
我认为,美术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个性化展现,首先应该从转变美术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开始。小学美术教师将核心素养展现到课堂中,要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创作能力逐步实现。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关注程度不够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影响极大,我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等纳入考试系统的课程尤其关注,忽视美育,导致美术课程不被重视,退居边缘。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同样存在态度不端正的普遍问题。
(二)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是占据主导,“黑板、粉笔加课本”的教学形式主导课堂,学生的美术素养没有真正成为学科教学目标,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培养,使小学美术教育丧失了其功能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专业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
小学美术教材版本多样,但是我们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很多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专业性很强,不符合小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尽管绘图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体现,这和素质教育目标不相符合,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充足的兴趣参与美术学习。
三、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展示
(一)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既定传统的美术教学目标和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美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美术课堂上,一线美术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水平。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照本宣科的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达不到效果与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重的时期,旧有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小学美术的发展要求,也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因此,一线美术教师要想让学生理解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需要巧用教学方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提升效率,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并做好核心素养的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可以让小学生们更好地上好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存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师的讲授法、呈示法固然是好的教学方法,但诸如情境教学、互动体验以及游戏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比如一线美术教师在讲授《认识抽象画》一课时,美术教师若是仅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将抽象画的相关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可能只会浅尝辄止地明白抽象画的定义,但无法从更深层次了解抽象畫的真正内涵和独特魅力。仅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小学生也很难形成对抽象画的独特认识。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播放图片、短视频,现场演示,PPT放映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美术小故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抽象画的前世今生,让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抽象画的含义。此外,可以选取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这两位有代表性抽象画大师,采用对比欣赏等教学手段, 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冷抽象与热抽象在本质上的差别,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品鉴抽象画。需要指出的是,除综合使用各种美术教学方法外,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美术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做到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的个性化展现。
(二) 注重学科的综合
小学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一线小学美术教师在展示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将其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去考虑。以《中国龙》一课为例,《中国龙》这堂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并非简单地让学生观察龙、会画龙,而是要让学生感受龙文化、龙精神,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精神。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授《中国龙》一课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龙这一形象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将美术与文化结合,并对历史、文学等学科中提取有用素材和知识,让学生们在观察龙的造型的同时,了解龙的含义、理解龙的精神。具体来说,一线小学美术教师在《中国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语文、历史与美术等知识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设置与龙相关的灯谜、成语接龙等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能够充分了解中华龙文化,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而且个性化地实现了美术素养在课堂的展现。
(三)注重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抽象画之前,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艺术显然是陌生而又新鲜的,许多小学生甚至没有相关的概念。然而认真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抽象艺术实际上是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比如说小学生身边的一些造型服饰、建筑物等都会运用到抽象艺术。比如在《认识抽象画》一课中,一线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尾声,选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有抽象元素的服饰、日用品,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认真体会、分析抽象画自身独有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感知、描述、分析、评价生活中的美。这一过程中,美术核心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再比如之前所述的《中国龙》一课中,一线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中国龙的形象与历史人物、节日、生活紧密结合,并向学生们展示碗、杯子、衣服等物品上龙的图案,节日中舞龙表演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更好地了解中华龙文化。
(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线美术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具体画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展现。比如说,在《红色的画》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三原色与三间色,并学会了如何调色,以及有关色彩的基本常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红色的画》这一课程的学习不宜采用教师示范的方式进行,而应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更好地进行核心素养的展现。一线美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白纸,让学生在上面利用三间色和三原色,画出各种色彩其图形。在这一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堂放一些轻音乐,舒缓学生的绘画心情,让学生在真实的绘画过程中感受绘画的乐趣。此外,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交流运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绘画的技巧、心得、经验等,从而更加快速地感受色彩的魅力。
(五)结合教材营造动手操作契机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目标需要教学工作者立足教材內容确立教学目标,逐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在结合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操作能力养成,如《让大家认识我》的课时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 “集体大树”的手工活动,学生课前需要准备好剪刀、彩纸等必备工具,课上教学的时候展示示范作品,让学生模仿制作,导入新课,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作“集体大树”的环节,“大树”象征着班集体,学生个体则作为树枝、树叶共同构成大树,“我们如何让大树更加完整呢?你们是什么呢?”,学生在启发之下很快就明确了操作任务,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颜色或者树干形状,比赛看谁制作的大树“部分”更漂亮,学生在树干和树叶上写明自己的姓名、爱好等资料,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这种能力,以美术教学来说,就是要肯定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走进学生的内心,理解学生的创作,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美术学习信心。
例如,教学《有趣的造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前准备好了蛋壳、乒乓球、彩纸、毛线等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到这些材料之后联想到的东西,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彩色的鸡蛋,也有学生说可以制作游轮,结合不同的材料组合,学生都会想到自己即将要制作的物品,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影响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给出的材料联想、想想,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给鸡蛋壳画上五官,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配饰,俨然鸡蛋壳也被学生拟人化了。对于学生制作的不同物品,我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都给了学生正面评价,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特别的表扬,学生整节课都在愉悦和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创作,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七)合作学习体现分工协作
协作能力也是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利用合作学习可以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和价值,肯定其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引导,同时培养其交际能力。以《大树的故事》这节课为例,立足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来说,我们既强调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也强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因此在指导本课时教学实践的时候,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立足学科教学需求,科学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分别负责大树的不同部分,有的涂色有的剪裁有的拼接,同时要在制作之前商量好方案,在操作过程中也要不断配合,语言交流与手工分工的过程中,以上我们提到的关于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锻炼的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制作完成之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讨论故事情节,选择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哪一组关于大树的故事最生动、吸引人,就评为“金牌小组”,并给奖励。
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留了自主合作空间,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合作意识养成,就最终的教学效果看,本课时在推进教学目标实现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八)营造审美能力培养环境
审美教育目标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启发,给学生体验美、观察美和创造美的机会。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审美能力养成过程中,我们具体需要完成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关注点、线、面、颜色、大小、时间与空间等基本美术常识,让学生形成基本认知,启发学生理解美的定义和外在表现形式;第二,设计和审美相关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美术表现技巧;第三,带领学生主动鉴赏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较高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开始对美有意识和追求。例如,在《漂亮的小钟表》这一课的教学指导中,我们就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之后在课上谈谈自己眼中的钟表特点,包括颜色、形状等等,然后结合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颜色的钟表,给学生艺术享受,让学生尝试绘画自己喜欢的钟表样式,可以将重点放在色彩搭配上也可以将重点放在造型创新上,以此作为契机引导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为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做铺垫。
四、结语
总之,美术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十分关键,要做到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之中的个性化展示,一线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特有心理,积极备课,创新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