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氏奶奶

2019-09-10郑自松

微型小说选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屋杨家少爷

郑自松

我记事的时候,孙氏奶奶已年过七旬,但她的身材依然高挑匀称,布满皱褶的瘦长瓜子脸五官依然端正,干枯皲裂的纤长双手依然灵巧。一双尖尖的小脚,常年穿一双自己做的尖尖的小布鞋,走路颤颤巍巍,如细柳扶风。

据说孙氏奶奶曾是大家闺秀,年幼时深藏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到十七岁那年被镇上大户人家的杨少爷娶走。

那是全镇最热闹最气派的接亲仪式。杨家请来八抬大轿、三班鼓乐队。十二个壮汉挑着满满十二担彩礼,浩浩荡荡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亮红了整个山冲。当轿子整整齐齐排列在孙家门口,吸引来了镇上所有的大姑娘小媳妇。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眼神里充满艳羡。孙氏奶奶无比陶醉地被轿夫从糖罐般的孙家抬进蜜缸似的杨家,开始了她的少奶奶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孙氏奶奶婚后第三年,丈夫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那天她正坐在和煦的阳光下给儿子喂奶,突然一支队伍闯进院子,把正在洗头的丈夫拉走了。杨老爷四处求人打点,请求长官把自己的独苗给留下。收了杨家钱财的长官拒绝放人,但答应给杨少爷一个连长干。那年,孙氏奶奶刚满二十岁。

杨老爷一病不起,卧床七日,蹬腿而去。自此,杨家迅速衰败,不过三年光景,家业仅剩下一座古屋和几亩薄田。孙氏奶奶母子被杨家人赶到狭小的偏房里,相依为命。

突然一天,杨家人风闻杨少爷官越做越大,不到五年时间,便已升迁为少校营长。大家客客气气地把孙氏奶奶母子请进正房里住下。

住进正房的孙氏奶奶精神焕发,满怀憧憬,她坚信自己的男人会风风光光地回来接她去享清福。每到晚上忙完家务,就会抱着儿子说,爸爸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等爸爸回来时,会带很多很多好吃的。儿子把这个“故事”一直听到成年娶妻,仍然不见父亲回来。

孙氏奶奶的儿子婚后第三年突患急病,抛下他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和两岁的女儿离开了人世。从那时起,村里人常常可以听到孙氏奶奶的长声号哭。

孙氏奶奶和儿媳的关系不再融洽,吵嘴成了家常便饭。最终,年轻的儿媳丢下女儿改了嫁。这一年,四清运动的劲风吹到了武冈这个偏远的乡下。

在清理地富反坏分子工作中,有人对大队书记说,解放军攻打武冈前夕,亲眼看见国民党守军里一个像杨少爷的中校长官,坐着吉普车跟随白崇禧逃往广西。地主出身的孙氏奶奶被赶出古屋。古屋改为大队部办公室。

心烦意乱的孙氏奶奶偷偷找到坳里冲的胡神算。胡神算掐指算完后摇摇头,简单地说了三句话:“八败”之命,不夭则贫;嫁夫克夫,生子克子;灾祸不断、难得圆满。孙氏奶奶脑袋里一片空白,机械地往回走,走出一里地又匆匆折返—她要给自己男人也算算。她刚报完丈夫的生辰八字,胡神算就说她男人命大福大、官运亨通!孙氏奶奶满心欢喜,回家后开始打扫屋子,清洗被褥,还找邻居借来两张布票定制了一件大红外套……仿佛男人明天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又是数年的漫长等待。孙氏奶奶没有等来丈夫,却等到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一天,被大队确定为批斗对象的孙氏奶奶接到公社通知,说杨少爷被抓壮丁后没多久就投诚八路军参加抗日,不但当了官,还立过大功。大队干部主动将办公室搬了出去,孙氏奶奶又风风光光地住回古屋里。

失去丈夫、儿子和儿媳的孙氏奶奶,把全部的爱寄托在小孙女身上。经常可以看见她牵着孙女下地干活,边走边说,爷爷在外面做很大很大的官,他一定會回来的。

终于有一段时间再没看到她下地了。村里人从她孙女嘴中得知,孙氏奶奶病了,已卧床十余天,粗食都难以下咽。恍惚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孙女等着爷爷回来接她,爷爷一定会回来的。

孙氏奶奶没有看过一次病,卧床一个月后含恨而逝。临终时身边只有一个给她喂水端屎才九岁的孙女。之后却围来不少杨姓人为她料理丧事。

据说她那栋古老的黑木板房价值不菲。

猜你喜欢

古屋杨家少爷
杨家铭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东岳村抒怀
古屋
云峰山水画题诗
目不识了
小猫失踪了
美丽的杨家溪
谁为“少爷”还的魂?
马羚与“少爷” 孟威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