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正操子女:像父亲一样心中有民

2019-09-10冯明文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8期

“院领导询问我是否愿意调到其他单位当一把手。

犹豫之际,我找父亲商量。父亲对我说:

‘当多大官不要紧,重要的是给人民办多少事儿!’”

吕正操的四个子女吕彤羽、吕彤欣、吕彤邻和吕彤岩,没有一人继承他的军事生涯或铁路事业。有人问吕正操对子女的要求,他说:“没有,我什么也不要求,让他们自由自在,婚姻也好,工作也好,都是放松的。”

吕彤羽:“我的生命就是靠人民群众保护下来的”

对长子吕彤羽而言,父亲吕正操“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共产党员的风范,一直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据吕彤羽回忆: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人生。父亲对我影响至深,他的点滴言行造就了今天的我,我将永远怀念他。

“人民永远是靠山!”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我体会颇深,因为我的生命就是靠人民群众保护下来的。

我出生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电影《吕正操1942》的结尾处,战士们高声欢呼着“我们有儿子了”,那个“儿子”正是我。我永远感恩那些保护我出生、成长的八路军战士们。母亲曾向我介绍过背着年幼的我艰难行军的高辉叔叔,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但高辉这个名字依旧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虽然没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作用,但在父亲的教导下,明白了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工作的道理。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我小的時候有一次打扑克偷牌,父亲为这件事批评了我,他说:“你正经事不会干,就学会了做假,你这样一辈子都干不成事。”父亲平时很少批评我。所以我后来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一想起父亲的这句话,就只有实实在在地做,从不敢去投机取巧。

父亲尊重儿女们的选择,只要求我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并反复强调他不会做任何人的保护伞。

吕正操对儿子最初的教导,与革命战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出生和成长在抗战环境下,吕彤羽从小就对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吕彤羽挨过两次令他终身难忘的打,其中一次是偷看父亲桌子上的文件被打,父亲说:“那是中央给我看的文件,你有啥资格看?”还有一次,他出于好奇,将手榴弹的壳揭下来玩耍,差点儿酿成危险,被吕正操狠狠地打了一顿。但他对武器的热情并未因此减少。长大后,吕彤羽选择上军校。毕业时,他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空导弹部队锻炼,除了养猪、放鹅、站岗,把其他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地空导弹知识。

1966年,吕彤羽进入航天部二院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南京炮兵部队,在那里,他和同事们研制出炮兵测地计算机,这是国内最早的专用便携式数字计算机,还被送到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展览。20世纪80年代,吕彤羽带领团队研制出新的制导雷达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完全替代了之前的电子管模拟计算机,这个项目的出口创汇产生了巨大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生总有面临抉择的时候,当吕彤羽对事业感到迷茫时,是吕正操的一句点拨令他醍醐灌顶。有一次,吕彤羽正在带领大家进行一项新设备的研制。“院领导找到担任副所长的我,询问我是否愿意调到其他单位当一把手。犹豫之际,我找到父亲,跟他商量是去是留。父亲听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当多大官不要紧,重要的是给人民办多少事儿!’一句话如拨云见日,我当下就决定婉拒组织上的推荐,继续静下心来完成手头的科研任务。这项研究课题,后来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们3位并肩作战的同事也成为国家级劳模。”通过这次重大人生选择,吕彤羽深刻体会到:“给国家做点儿实实在在的工作,比一些有名有利的东西更让人感到心里踏实。”

“父亲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吕彤羽一生致力于军事科学研究,2008年退休后,接任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会长一职。

历史研究是一份很费力费神的工作,有时,一场战斗在不同资料里时间有出入,就需要反复查证。但是,吕彤羽还没有从研究会退休的打算。“父亲常说人生难得老来忙,只要还能做事,我也会好好把研究会的工作做好。”吕彤羽说,他能理解父亲对故友、对旧事的感情,里面不仅包含着青春热血,也包含着他对国对家深沉的情怀,对于这些,不懂历史是很难体会的。

2019年,吕正操逝世十周年之际,吕彤羽撰写文章回忆父亲及其对自己的影响,其中写道:

父亲的一生,与抗战紧密相连,他一直希望后人能多多了解抗战历史的本来面貌和真实场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的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如何让后人记住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成了父亲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他说:“我常常想起那些为了保护我们而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乡亲们和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正是靠着这种情怀,他于1983年创办了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他想趁大部分将领和士兵都在世时,请他们把亲身经历的战争场面写下来。研究会成立不到十年,就收集整理装订出50册抗战史料。

事实证明,父亲是颇有先见之明的。目前所有根据地中,冀中根据地的历史档案和战斗记载最为翔实。2008年我退休后,接任了研究会会长一职,曾沿父亲当年的足迹,走访了多处原冀中抗日战场。

除了努力工作、回报社会以外,我还很注重体育运动,尽力保持身体健康。重视强身健体,也是父亲对我的重要影响之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小父母就对我们兄弟姐妹的体育运动非常关心。最开始,母亲还不会游泳,硬是蹲在泳池边教会了我和妹妹游泳。我10岁时,在海里第一次长距离游泳,父亲在沙滩上视线一刻不离地盯着我,此情此景我终身难忘。

父亲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在世界上战无不胜!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但他心中有民、踏实肯干、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教诲将持续影响我的一生。我希望自己也能如父亲那般,心中有民、老当益壮,并努力将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传播开来……

吕彤欣:从小就喜欢当吕正操的“小跟班”

吕彤欣,1951年生于北京,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从东北三省铁路运输,到西南三线建设;从大西北戈壁滩,到黄浦江第一条越江隧道的施工现场;从赴海城地震災区慰问,到唐山地震灾区救灾……据吕彤欣回忆:“父亲出差时我在火车里跟警卫擦枪,父亲上班时我在院子里帮驾驶员擦车,父亲打网球时我在场边当小球童,父亲打桥牌时我也自愿跟着熬夜。”

“父亲出访越南时,由于要经过一个不通车辆的地区,胡志明主席特意准备了一辆轻便摩托车,给父亲沿丘陵中的丛林骑回中国境内。回北京后,为了给国家节约汽车,父亲时常不坐汽车,而骑这辆摩托到铁道部上班。直到有一次他摔了一跤,蹭破了额头,保卫部门从此明令禁止他骑车上班。”吕彤欣说。

三线建设时,吕彤欣经常随吕正操在西南度过学校的假期。他第一次随父亲到西昌开现场会议的时候,沿红土路面的盘山公路乘了两天汽车才到达。吕正操对他的三线指挥部的驾驶员非常赞赏,夸他在开车时注意力集中,看见巷子里滚出一个铁环,就想到会有小孩子跟着跑出来,先提前减速,再及时刹车,避免了一场事故。吕正操要求这名驾驶员在施工部队中巡回演讲,大力宣传“安全第一”。

由于吕正操是辽宁海城人,海城地震时,周恩来指定吕正操为中央慰问团副团长。当时他刚解除“监护”不久,身边没有配备工作人员,于是,吕彤欣就当了他的临时秘书兼警卫。据吕彤欣回忆:

父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那段时间,前来看望父亲的老战友非常多,父亲的日常活动由我这个“秘书兼警卫”负责协调安排。有一次,父亲听到我在电话里,按照他的活动日程向对方提议与父亲会面的时间。等我挂了电话后,父亲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安排会面,你要先问对方什么时间方便。”

后来唐山地震时,铁道兵很快调集了大量兵力投入抢险救灾。父亲当时是铁道兵政委,我随父亲乘车赶到许多重灾现场。看到惨烈的场面,父亲的心情非常沉痛。当看到铁道兵指战员救出失去亲人的孩子时,父亲当场提出收养其中的一个孤儿。

吕正操对人民的生死,看得很重;对自己的生死,却风轻云淡。吕彤欣说:“对生死,父亲很豁达。晚年时他曾说,如果我没了,你们就登报发个告示,别打电话找我了。”

“2009年10月1日,在医院里看阅兵式直播时,父亲还在评论这个好、那个好。10月3日中秋节,医护人员开玩笑让他吃月饼,他还说‘好啊’……”也许是太过于习惯父亲的硬朗,吕彤欣觉得父亲走得突然。没想到父亲为勉励他而写下的一个“好”字,竟成了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个字。

那是2009年10月2日,吕彤欣和家人一起去医院陪伴吕正操。姐姐拿着最近拍的照片给吕正操看,其中一张是公司新办公楼的外景,一张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吕正操问:“公司是做什么的?”又问:“叫什么名字?”“当时我在写字板上写下‘集成电路设备’‘睿励’几个字,告诉父亲是‘睿智’的‘睿’,‘勉励’的‘励’。是我和一些海外留学生一起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吕彤欣回忆,当时父亲就招手让他过去,然后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在几个字后面加了一个“好”字。

其实早在2008年,吕正操已经从别人口中“探过口风”:“彤欣在上海干什么呢?不是‘皮包公司’吧?”听对方回答是“做集成电路设备”,他还关心地问:“到什么水平了?”在吕彤欣看来:“父亲关心儿女,但从不干预。”著名画家黄苗子给吕正操的题词“太公钓渭,老子犹龙”正是父亲的真实写照,前一句,是他一生追求的自如随意的意境;后一句,是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性格写照。正因为吕正操对孩子足够的自由,吕彤欣从小就喜欢当吕正操的“小跟班”。他说:“小时候我跟父亲跑得多,也见得多。我一听汽车声响就往外跑,知道他回来了。有一次跑得太急还摔破了头。有时,怕父亲知道自己生病而不带我出去,咳嗽也忍着……”

吕正操的四个孩子,都受到了这种影响。他们大学毕业后,全凭自己的能力找工作。大儿子吕彤羽长期从事军事科学研究;二儿子吕彤欣在海外学成后归国创业;大女儿吕彤邻是上海交大教授;小女儿吕彤岩则在很平常的企业工作,吕正操从未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向子女的领导开口,要求特殊照顾他们。到了孙子辈,依然如故。吕彤欣也延续着父亲的教育观念。他的儿子从加州伯克利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当了工程师,“从小我们都没怎么管过他的学习,只是偶尔启发他对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责编/陈小婷 责校/闻立 来源/《父亲吕正操教我的人生道理》,吕彤羽/文,《党建》2019年6月14日;《实录|吕彤羽谈父亲吕正操:“我迷信人民 我的上帝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5月12日;《开国上将吕正操的百年传奇 吕彤欣深情讲述父亲的洒脱人生》,鲁燕南/文,《祖国》2010年第18期;《开国上将吕正操之子吕彤羽回忆父亲》,冯明文/文,《法制晚报》2016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