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上地下,生死一线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奥尔德阿姆斯特朗柯林斯

这个举世闻名的登月行动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险象环生,甚至差一点儿毁于灾难。

宇航员们险些永远留在月球上

1969年7月16日13时32分,巨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搭载着“阿波罗11号”把三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送上奔向月球的轨道。4天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实现了人类登月梦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登月行动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险象环生,甚至差一点毁于灾难。最惊人的是,当宇航员结束2个半小时的月球行走之后,竟然发现登月舱引擎开关损坏,他们险些永远留在月球上。

提前安排好“身后事”

1969年7月15日,美国休斯敦的宇航控制中心,倒计时的时钟嘀嗒不停。人们正在快速处理最后的细节。所有人都在聚精会神地迎接即将到来的“阿波罗11号”任务。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团队的模拟器使用时间疯狂上涨,在這一点上仅次于它们的是宇航员。三位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他们已经在模拟情境下妥善处理了所有类型的问题和出现过的一切故障,在各自的专业技术问题上,表现得无比自信。在准备这次史诗航行时,三位宇航员依任务需要尽可能密切地合作。

登月前,三名航天员约定:如果有谁遭遇不幸,幸存的人一定要支援他的家人。在“阿波罗11号”发射之前,他们共同写了数百份签名,并将这些签名发给了一个朋友,如果他们在执行任务期间发生任何意外,受嘱托的朋友就会将带有他们亲笔签名的纪念品寄给每个航天员的家属。这样,他们的家属便可以通过出售“阿波罗11号”乘组成员的签名赚取一些钱,来维持生活。

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人们正在全力进行最后的设备检查。所有的飞行组件已经装备到“土星5号”顶端,呼号为“哥伦比亚”的指令舱、呼号为“鹰”的登月舱和火箭的其他部分一起接受重重检查,保证不留下丝毫错误。

倒计时在所有人的惴惴不安中继续着。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自己真正做好了准备,但每个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发射。

一个多星期前,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围逐渐聚集了从全世界赶来的数十万人,他们等待着目睹一个注定会载入人类史册的事件。

随着7月16日逐渐临近,航天中心方圆几十公里内的旅馆人满为患,没有一间空房,而人们还在不断涌过来,他们毫不在意地睡在旅馆过道或游泳池边的躺椅上。在挤满了所有旅馆后,人们又聚集在公路、海边,支起帐篷,等待着“阿波罗11号”的发射升空。这段时间,因为人潮汹涌,航天中心附近的一家酒店一天就能卖出150箱啤酒。

除了前来围观的人群外,还有3493名美国记者和81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赶到了现场。而在更远处的海上,苏联派出了一支舰队观察这次发射,其中包括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两艘潜艇和两艘潜艇供应船。这支舰队将一直监视火箭从发射到进入地球轨道的每一步,而美方也紧张地监视着苏联舰队,担心他们干扰火箭发射。

起飞前燃料泄漏,逃生形同虚设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很早就醒了,技术人员蜂拥到他们身边,花了几个小时为他们穿上宇航服,并进行最后检查。随后,他们乘坐特制的面包车从宿舍前往发射台,在“哥伦比亚”号指令舱里等待了几个小时。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发射台上,“土星5号”火箭却出现了燃料泄漏问题,技术人员正在紧急排除故障。当时火箭装有100万加仑液氢燃料,一旦发生灾难性故障将摧毁火箭和所有工作人员。

然而惊人的是,在宇航局官员看到的备忘录中,并没有什么逃生计划。备忘录表明,发射中断系统在探测到灾难性故障后,需要两秒钟来启动逃生系统,如果在发射初期火箭的引擎熄火,箭体会在半秒钟内解体,宇航员根本无法获救,但是宇航员们对此一无所知。幸运的是,泄漏问题终于解决了。

“阿波罗11号”的发射现场吸引了超过100万人,全世界观看发射现场直播的观众人数则达到了创纪录的6亿人,其中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起飞前3分钟,“土星5号”转由内部自动发射时序控制器控制。从这时起,火箭进入了自主控制状态,只有出现问题时程序才会被地面控制中心终止。

“点火命令马上就到了。我们正在执行自动程序。”这个低沉的声音来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关负责人杰克·金,此刻他就是“阿波罗11号”发射控制中心的代表。人们从金的语气中丝毫听不出这一创造历史的旅程即将开始的激动。

他继续说道:“(倒计时)2分37秒……‘阿波罗11号’任务继续进行。”“阿波罗任务,倒计时1分35秒,这是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第一次飞行……所有指示都出来了,我们要出发了……”直到这时,他的声音里才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兴奋。

“倒计时10、9……点火程序启动……6、5、4、3、2、1……所有发动机启动……”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于1969年7月16日13时32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欢呼声从人群中传来,几千米外都能听见。“起飞了,我们在32分起飞了!”“阿波罗11号”轰鸣着飞入轨道,围观的人们洋溢着喜悦。

发射12分钟后,“阿波罗11号”进入地球轨道,所有的一切都和模拟中的一样。两个半小时后,宇航员将“地月转移轨道燃烧”程序输入计算机,并按下“执行”键。他们脱离了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轨道。

30分钟后,柯林斯接管指令舱,他将指令舱从“土星5号”分离,并旋转180度与第三级火箭内的登月转接器中的登月舱连接。“阿波罗11号”火箭的其余部分拖着登月舱纵列飞行,向着月球飞驰而去。大约三天之后,他们将到达月球。

40亿年的沉寂就此打破

“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19日经过月球背面,宇航员们很快点燃了主火箭使飞船减速进入月球轨道。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三名宇航员在空中辨认出了计划中的登月点静海南部。

1969年7月20日18时11分,“鹰”号登月舱从“哥伦比亚”号指令舱中分离。柯林斯独自一人留在“哥伦比亚”号上,在“鹰”号绕垂直轴旋转时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这个飞行器一切正常。检查过后,柯林斯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两位多加保重”——便离开了。柯林斯的任务是留在指令舱中并绕月球环行,在此后的24个小时中只能监测控制中心与“鹰”号之间的通讯并祈祷登月一切顺利。如果“鹰”号发生了意外并且不能从月面起飞的话,柯林斯就只能独自一人返回地球。

在得到控制中心的许可后,阿姆斯特朗将程序输入登月舱的计算机,发动机开始燃烧,减速至脱离环月轨道的程度,开始下降。一开始,他们的高度是15240米,下降至14021米时,麻烦来了。

“程序错误!”阿姆斯特朗呼叫。随后,奥尔德林报告,这是1202号错误。控制中心的人们脸色苍白,互相看着对方:1202号错误是什么?仅仅几秒钟之后,飞行控制主任基恩·克兰茨把情况汇报给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贝尔斯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终止登月计划,这也意味着终止整个飞行计划,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登月舱计算机出现的警报。贝尔斯“凭着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

随后,当“鹰”号降落到1524米高的时候,警报又出现了,这次是1201号错误。这些计算机发出的信息是什么意思?控制员史蒂夫·巴勒斯意识到问题在于计算机负荷太重,收到的信息太多。“我们可以继续……”他说。

随后,另一个问题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摆到了登月舱里的宇航员面前。计算机失灵导致“鹰”号飞过头了,多飞了4秒,这就意味着登月点会比预计的向西偏离若干公里。在他们的正下方,计算机要引导他们落在巨石堆积的地方,一些巨石有大型轿车那么大。阿姆斯特朗从计算机那里接过控制权,开始水平游弋,寻找一个平坦的降落地点。他一如既往地冷静,但他和奥尔德林都知道,没有多少燃料可供他们使用。如果不能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着陆,他们将不得不放弃下降,点燃上升发动机,停止尝试。如果高度太低,他们甚至无法返回,只能撞向月球,登月舱将变成金属薄片揉成的球,他们也将成为两个死人。

与此同时,奥尔德林的眼睛盯着电脑和仪表,忙着向阿姆斯特朗和地面不停地汇报数据。

奥尔德林问:“我们的燃料怎么样?”“8%……”阿姆斯特朗的回答丝毫不带情绪,他只是在报告事实。“60英尺,下降秒速2.5英尺,向前秒速2英尺,下降良好。”当奥尔德林的数字传来时,任务控制中心一片寂静。“60秒……”很快,从地面控制中心传来呼叫。太空舱通信员查尔斯·杜克向他们发出警报,燃料仅能维持1分钟。阿姆斯特朗扫视了一下月面,绝望感向他袭来。

随着下降发动机的烟羽撞向月球表面,灰尘开始在登月舱下面翻滚。

“30秒……”杜克低声说道。

紧接着,地球上的人还没来得及惊慌失措,奥尔德林传来了愉快的声音。“接触指示灯亮了。”他清楚地说道。这意味着登月舱的一条腿触到了月面。阿姆斯特朗关掉发动机,伴随着轻轻的撞击声,“鹰”号于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降落到了月球表面,此时还剩余10秒钟的燃料。月球40亿年的沉寂就此打破。

愣了一小会儿之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握紧了手,两人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激动。阿姆斯特朗打开了麦克风。

“休斯敦,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号已经着陆。”一贯沉稳克制的任务控制中心顿时充满了欢呼雀跃的声音。基恩·克兰茨后来承认,他向下看了看自己的手掌才发现,无意中他已经把铅笔折成两节。

“我们收到了,‘鹰’号,”查尔斯·杜克说,“我们下面这群人紧张得脸都要憋紫了……现在我们终于又可以呼吸了,非常感谢!”

全世界有6亿人在电视上观看或者通过收音机收听了着陆过程,大家齐声欢呼。“阿波罗11号”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人类登上了月球。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对仪器进行全方位检查后,询问地面指挥中心,他们可否省去预定的4个小时休息时间现在就下机。地面指挥中心回答:“我们支持你们的这一行动。”

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穿上价值30万美元的太空服,降低了登月舱内的压力,准备开始创造历史的月球漫步。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他们俩走出去,可他们迟迟没能如愿。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在走出舱门的那一刻被耽搁了——他们无法打开舱门!奥尔德林后来回忆:“我们没有意识到舱内的压力会大大降低。一般情况下,我们打開阀门的时候,为了调整压力,不应该把所有空气放掉,但这次我们放了。我们想拉开下面的舱门,但打不开。”绝望的奥尔德林在进行最后一次尝试时,舱门奇迹般地打开了。

接着,阿姆斯特朗背朝外,慢慢地从九级的梯子上下去。在第二级阶梯上他拉了一根绳子,打开了电视照相机的镜头,让6亿人看到他小心地下降到荒凉的月球表面上去。

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表面上,留下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的第一人。他落地后立刻反弹了起来,在月尘中踏了两次,才终于自主地站到了月球上。在靴子接触到月球表面时,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他发现跨步跑是月面活动中最方便的方式,但必须得提前六七步规划移动方向,因为月球表面细腻的土壤很滑。他说:“月球表面是纤细的粉末状的,它像木炭粉似的一层一层地粘满了我的鞋底和鞋帮。我一步踩下去不到一英寸深,也许只有八分之一英寸,但我能在细沙似的地面上看出自己的脚印来。”

14分钟后,奥尔德林也加入了月表漫步,出舱时还开玩笑说别把舱门给关了,因为舱门的外侧没有门把手。为了减轻重量,“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十分脆弱,舱壁非常薄。登月任务主管吉恩·克朗兹说:“如果你用手指狠狠地戳向它的墙壁,说不定能将它戳个洞,因为它的墙壁只有两层铝箔那么厚。”

在月面上的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放置了许多科学仪器,比如月面激光测距实验使用的反射器阵列等。他们留在月面上的还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个纪念牌(安置在登月舱下降级爬梯上),纪念牌上画有两幅地球图像(东半球和西半球)、题字、宇航员的签名和尼克松总统的签名。纪念牌上的题字为:“公元1969年7月,来自地球的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其中,放置那面美国国旗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本来美国航天局研究预测,月球表面的土壤会很软。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却发现,月表只有很浅的一层尘埃,下面都是坚硬的石头。所以他们不得不把旗杆敲到地底去,然后录制影片时,还要非常小心不把它碰倒。不过这面美国国旗最终还是倒下了,当他们驾驶登月舱飞离月球时,眼睁睁地看到引擎强大的冲击波将这面美国国旗“刮”倒在地。

“尼尔和巴兹,你们好,我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你们通话。这毫无疑问会成为从白宫打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电话……在这个没有帝王的时代,在人类整个历史上,所有的地球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为你们感到骄傲,每一个人都在祈祷你们平安归来。”在月球上安放美国国旗之后,尼克松与他们通了电话,尼克松原本准备在电话上做一个较长的演说,不过时任NASA驻白宫的“阿波罗11号”联络员弗兰克·博尔曼说服尼克松不要这样做。

因为许多工作时间都超出了预定时间,所以宇航员们在对岩石进行标本收集后,不得不中途停止了记录标本的工作。这时,控制中心用密语警告阿姆斯特朗的代谢率过高,必须慢下来。因为当时的技术还不能让人在零重力下排泄,排便变得十分麻烦,致使宇航员在整个登月任务中不得不吃止泻药来避免大便。

1969年7月21日下午5时54分,奥尔德林率先爬进登月舱,阿姆斯特朗随后跳上爬梯的第三级,并爬进了登月舱。为了减轻登月舱上升级的重量以返回绕月轨道,他们在转换到登月舱上的生命保障系统后,开始将宇航服上的PLSS(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背包、月面套鞋、相机和其他一些设备抛弃在月面上。他们重新对登月舱加压,就去睡觉了。

圆珠笔挽救了“登月任务”

在休息了约7个小时以后,地面控制中心叫醒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并指示他们进行回航准备。

就在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准备飞离月球表面时,发现“鹰”号登月舱竟然只剩下一个引擎可以工作。同时,他们看到一个让人震惊的物品——一个电路开关断裂的一头,发动登月舱引擎的电路开关失灵了。原来在狭小的登月舱里,臃肿的宇航服刮断了启动引擎极为关键的一个电路开关。没有开关,他们将“永远留在月球上”。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尽力保持平静,和地面控制中心商量着各种解决办法。但控制中心无能为力,他们只能用飞船上仅有的工具解决。在一切尝试都无效后,奥尔德林在登月舱内找到了一支旧圆珠笔。奥尔德林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将圆珠笔顶端的铜芯卡进了电路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引擎启动了。他们乘坐的“鹰”号开始上升,离开月面,返回绕月轨道与指令舱“哥伦比亚”号上的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会合。

在与“哥伦比亚”号会合之后,“鹰”号登月舱被抛弃并留在绕月轨道上。据NASA报告称,“鹰”号的轨道逐渐降低最终在“某一地点”与月球相撞。

7月22日1时56分,柯林斯使“哥伦比亚”号朝向地球后,发动引擎,使指挥舱摆脱了月球的引力。回程需要60个小时。晚上,宇航员们通过电视将一幅摄自175000英里外的地球照片发送到地球上。奥尔德林说:“坐在这里看着地球变得越来越大而月亮变得越来越小,这情景多美呵。”阿姆斯特朗说:“不管你航行到哪里,回家总是好事。他们以每小时24602英里的速度航行,在太平洋上空57英里重新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在这一阶段的最关键时刻,宇宙飞船的挡板被4000度的高温烤焦了。云把指挥舱包围起来,因此无线电联系中断了3三分钟。

7月23日,在降落前夜,三名宇航员进行了一次电视直播。柯林斯说:“把我们送入轨道的‘土星5号’火箭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它的每一部件都很精细,我们始终对它抱有信心。没有为这个计划流血、流汗、流泪的人们,这一切都不会成为现实……虽然你们看到的只有我们三个,但在幕后有成千上万的人为计划作出了贡献,我想对他们说:‘十分感谢’。”奥尔德林说:“这不仅仅只是三个人去月球完成一次任务,也不仅仅是一个政府和产业团队的努力,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努力。我们感觉这象征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阿姆斯特朗总结道:“这次飞行的责任是历史赋予的,是科学先驱们赋予的责任,是美国人民的意志赋予的,是四个部门和他们的委员会赋予的,是制造了火星火箭、‘哥伦比亚’号、‘鹰’号和舱外活动单元,包括宇航服和背包,也就是我们在月球上的小飞船,是制造了他们的公司与产业团队赋予的。我们感谢建造、设计、实验了飞船并为之付出努力并发挥才智的所有美国人,今晚,我们特别感激他们。愿上帝保佑所有收听收看我们直播的人,这里是‘阿波罗11’号,晚安。”

1969年7月24日下午4时50分,“阿波罗11号”带着3名宇航员返回地球,指挥舱降落在北太平洋的海面上。约一小时后,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直升机发现了他们。尼克松在舰桥上挥动双筒望远镜,舰上的乐队吹奏起了“哥伦比亚,你是海上明珠”,整个美国的教堂钟声四起,气笛长鸣,对他们表示欢迎。

宇航员们并没有立即返回家中,而是在一个无菌化的密室中被隔离,因为美国宇航局担心他们可能会从月球上带回某种不为人知的太空病原体,从而给对这种病毒毫无免疫能力的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直到3周后,NASA的醫学专家认为他们并没有被病毒感染,才将他们放出隔离室,和家人团聚。

1969年8月13日晚,尼克松在洛杉矶为他们举行了国宴,尼克松和副总统斯派罗向每一位宇航员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运送他们上天的那个指令舱被陈列在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中。

白宫事先炮制“登月悼词”

美国政府充分意识到了这次登月的危险性,尼克松要求演讲稿撰写人事先为他准备一份宇航员遇难的悼词,以便灾难发生时向美国和全世界人民宣读。

白宫演讲稿撰写人比尔·萨菲尔在1969年7月18日撰写出了一份感人肺腑的“登月悼词”,并交给了白宫参谋长哈里·哈德曼。这份悼词备忘录的标题是《在登月灾难事件中》。

根据白宫计划,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无法返回“阿波罗11号”指挥舱,尼克松将立即向数百万美国观众发表电视讲话,宣读这份悼词。

这份悼词写道:“命运决定这些前往月球探险的人将永远在月球上安息,这些勇敢的人早就知道,他们没有任何回来的希望,不过他们也知道,由于他们的牺牲,人类将拥有更多的希望。这两个男人已经将生命献给人类最崇高的目标:对真相和知识的追寻。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将为他们哀悼,他们的国家将为他们哀悼,全世界的人们将为他们哀悼,将她的两个儿子勇敢地送往探索未知世界的地球母亲也将为他们哀悼。”

这份悼词的结尾写道:“在古时候,人们会仰望天空的群星,仰视着每个星座所代表的神话英雄;而现在,我们会做相同的事情,不过我们凝望的英雄却拥有人类的血肉之躯。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未知的探索,他们将成为第一批探索者,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除了这篇演说,还有一篇备忘录。该篇备忘录给尼克松列出多项指示,例如总统應该强忍悲伤,联络“准遗孀”们致以慰问。

根据备忘录,一旦两名宇航员的家属接获通知,美国太空总署就会要求工作人员“中止通讯”,这意味着二人将在太空中慢慢地死去,或者自行结束生命。

休斯敦的控制中心中止通讯的那一刻,一名神职人员将以办理海葬的方式,引领他们的灵魂走向“深处的最深处”。

幸运的是,尼克松没有使用这份“登月悼词”,“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成功完成任务返回了地球。这份“登月悼词”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尼克松私人文件中沉睡了数十年。

(责编/林佳 责校/闻立 来源/《阿波罗11号登月:那激动人心的195个小时》,程蒙/文,《博客天下》2014年第1期;《“阿波罗11号”登月八大内幕》,《奇闻怪事》2016年第2期;《月亮之尘——登月档案揭秘》,安德鲁·史密斯著,赵坤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登月使命》,罗德·派尔著,马晓耘、张棽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奥尔德阿姆斯特朗柯林斯
良心手术
登月第二人再创纪录成抵达南极年龄最大者
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奥尔德林的妙答
NEW WORDS
浮世绘
环法王赛车失而复得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