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羡慕过的好工作
2019-09-10易方兴
易方兴
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再创新高”恐怕是出现得最多的词了。200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百万”,2019年,毕业生数量已达834万,是当年的8倍之多。而不同年份,总有一些工作,是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热门行业几经变换,从炙手可热的外企,到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再到金融公司,现在又变成巨头互联网公司,人才争夺战从未停止。那些曾经的高光工作,实际上也是不同年代行业发展和价值取向的映照。
我找工作的时候是2005年,所有人都在谈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就像后来那首歌里唱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是关键词。当时,好工作要数外企了。2005年,世界500强还是外国的天下,中国内地的公司只有15家,不像现在,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里有100多家,超过五分之一。
我拿的是英语和经济专业的双学位。那会,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以去外企工作为荣,大四时都在宿舍用英语背面试答案。对外企来说,面试格外重要,面试官也基本都是外国人。师哥师姐给我们整理了50个面试常见的英语问题,最基础的比如“Tell me about yourself”,抽象一点的比如“How do you handle stress and pressure”,这些问题网上都有固定的答案,但你还得结合自己的情况,多用一些高级的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话特喜欢比画手势,所以你还得加一些手势进去。
当年恰逢大量外企进入中国,我得到了亚马逊的面试机会。我只能说竞争很激烈,大概500份简历能留1份就不错了。我提前问到了面试官的名字,去国外网站上搜索面试官的个人经历。很幸运,我在Facebook上找到了,她是个40多岁的英国人,经常写自己加班到很晚。我在面试时就大谈自己特别能抗压,拥有“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没想到最后面试真的过了。
进了外企后,许多同学还是很羡慕我的。外企的氛围比较好,有不懂的地方许多人会热心地帮你,上司也不怕你太出色抢了他饭碗,相反总是给你找好的项目做。
我工作了5年就跳槽了,因为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对亚马逊的挤压太残酷了,生存起来很艰难。今年,亚马逊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了,想来还是有些伤感。
如今,我跟刚毕业的学弟学妹聊,发现很少有人把去外企当成首选了。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2010年,学的是传播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外企都不招人了。当时正处在媒体转型初期,传统媒体的工作也不太好找。当时我考虑过房地产行业。2008年,我研一,房地产行业热火朝天,报纸广告经常被房地产品牌包了,结果等我2010年毕业,房价已经涨过两轮了。
毕业时我真给房地产行业投过简历,比如万科、保利,结果在北京都不招人,录用了的话都要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当时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接近饱和,这些大的房地产公司也在往低线城市转移。
如今回看起来,传统媒体不吃香、地产公司不招人,都是有行业背景的。相比之下,除了公务员,最理想的还要数金融行业,收入高。
当时竞争很激烈,好几百人里面只招一个。我去的投行当时名气还不算很大,母公司投资海外市场比较多。经历了好几十人的笔试,最后十几个人面试,得益于之前实习的时候做过品牌,有一些实习经历,最后我成功拿到了Offer。
现在想进我们公司比之前难多了。公司基本上只招清华北大人大的人,再就是一些名校海归。于是,实习生就开始就有了竞争。我也带过一些实习生,也更喜欢招有留学背景的人,因为公司经常出国谈一些项目。当年这就算是不错的职业了。
我是2015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当时赶上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潮兴起,最好的工作自然是进入巨头互联网公司工作。说直白点,我就是想去阿里、腾讯当个码农,这几乎是我们全专业学生的梦想。当时有师哥毕业去了阿里巴巴,系主任还专门把那个师哥叫回来给我们传授就业心得。
回想起刚读大学那会,学校不会把去互联网公司就业当成典型来宣传,那时候,中石油还是国内市值的老大,都觉得去这种央企才是最牛的。我记得当时微信才刚刚上线,4G还要过两年才能普及,在手机上别说逛淘宝了,就是聊个QQ都嫌卡。大一入学,家人就给我定好了目标,毕业后去一家国企,无论是地产还是石油公司,给他们做做IT系统维护都行。用我爸的话说,“只要是中字打头的单位就行”。
结果这想法没过半年就动摇了。当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乔布斯去世,他生前最后的作品iphone4s发布。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隐隐觉得一些东西正在改变,我最直观的反应是学校的课程已经赶不上外面的发展了。比如现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领域最热门的Python语言,当时大学里根本没这门课。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我很渴望能学写一些App,但学校里学不到,我只能去外面报班自学。没想到,最后反倒是这段自学经历帮了我。
临近毕业季,宣讲会很多,基本上每次宣讲会都有上千人。当时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互联网公司的吃香程度已经超过传统国企了。后来一个师哥说有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招人,让我投简历试试。我当时已经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两个项目,寫到简历里,就得到了面试机会。实习期间,我每天最后一个走,早上第一个到,干的活也比别人多几倍。不知道是不是勤奋给我加了分,同组只有我一个实习生留了下来。
紧跟时代很重要。我觉得没有永远的高光职业,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一切都有可能。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时是2018年,比较好的工作选择是券商、基金公司。银行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收入不如券商。
我们找师哥师姐聊,听说大型券商公司给毕业生的工資能有7位数,当时觉得真多,如果周围有谁去了,同学们都会觉得好羡慕,就算不是最好的券商公司,一般给毕业生的年薪也是 30万到60万不等。
当然,这些公司的门槛也很高。这是个供大于求的行业,每年经管专业毕业的学生太多了。我之前实习过的排行20名之内的中等券商,对实习生的要求必须是出身国内17所顶尖学校,其中还包括3所香港的大学。我所在的武大都算是里面比较差的学校了。不光如此,他们觉得最好的还是那种复合型的毕业生,比如本科学医药专业,硕士学的是经济管理。因为要做IPO,辅导上市公司,如果正好碰到医药类公司,你就很有优势。
每年高考报志愿,选经管专业的人都很多,还有很多学其他专业的,看经管专业毕业赚钱比较多,也转专业过来跟我们竞争,这使得学经管的成了大学里最浮躁的一群人。当时流行一个说法,就是经管专业的从大一开始就要为进好公司努力,为了把简历弄漂亮一点,很多人大一就参加各种比赛,参加课题研究。
越来越多的券商和基金公司倾向于从实习生里选人来留用,导致实习生之间也有了一个战场。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的宁愿亏钱也要实习。券商虽然工资高,但对实习生很苛刻,我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要按指纹打卡,每天实习补贴25块钱,一个月只有500块钱。我当时租房就要3000块钱,完全是倒贴钱实习,但为了留下来也没办法。这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招实习生的时候说有留用机会,过了三四个月,又跟你说留不下来了。这样秋招就错过了,只能去机会更少的春招上找工作。
这些年,去大型民营公司的毕业生也变多了,比如腾讯、华为。这些企业招人效率特别高,相比于券商等半年才能有消息,华为可能三四天就能给你Offer了,而且给的钱也不少,第一年也可能有30万左右。而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明显变少了,因为工作强度实在太大了。我有个同学进去加了一个月的班,感冒了也没时间去看,最后硬是拖成了肺炎。而且他看屏幕时间太长,视网膜都脱落了,半年后去医院才检查出来,做了手术,但已经造成了永久损伤。
如果说996起码周末还能放一天假,那金融行业忙起来是真的没有尽头。我实习的时候赶上企业发布年报,每份年报300多页,看到晚上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所以说白了,再好的工作,看上去很高光,也可能都是拿青春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