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提问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019-09-10李荫彬
李荫彬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开展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解决问题上,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在经历收集数学信息、处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和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但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学生不主动提问的现象,或者学生在积极提问,但是提出的一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甚至偏离课堂主题,这是小学生提问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寻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的提问习惯和能力。
一、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勇气提问
小学生处于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年龄阶段,在课堂上应该是敢于提出问题的,而现实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民主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比如害怕提问影响教师教学进度而遭受批评,害怕提出不恰当的问题形成同学们的笑柄,害怕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而不被老师重视。所以在培养学生提问习惯与能力之前,教师要先消除学生的这些畏惧心理,在课堂上学生因为紧张而对想要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时,教师可以用和蔼的语言去平缓学生的紧张,示意其不要着急;对于性格内向怯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的方式去引导其发出提问。教师要先给学生树立“问”的榜样,教师善问才能带动学生提问。而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借助丰富的语言鼓励、体态手势、表情等形式对学生的提问予以表扬,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就会有勇气进行下一次的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躲避错误和怯于提问其实就是对学习的不负责,只有全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自卑心理,学生才能敢于提问。
教师通过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提问愿望,使其提问能力得以提升。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师首先要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融入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问题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其中女生的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八十,那么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题目没有给出女生的具体人数,怎么解答?”“题目只给出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八十这个条件,怎么求出男生的具体人数?”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數”,学生经过思考回答说“学生人数应该为整数”。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八十,这个百分之八十化成分数是多少”,随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得出问题的答案。在问题导引下,学生经过提问、质疑,讨论,得出百分之八十等于五分之四,而四加五等于九,九乘于五等于四十五,因此这个班最多有四十五人。
二、创造提问机会,让学生有机会问
有时候教师总是埋怨学生不爱提问,通常来讲学生不爱提问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都是自顾自地讲课,没有与学生很好交流,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在课堂上不发言、不提问,使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降。所以教师要适当减少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多给学生制造提问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出示“25×24”这道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学会简便算法。教师问“说说25×24这道题,你是如何简便计算的?”学生:“因为题目中的一个因数是25,所以只要运用拆数法把另一个因数24拆成4与6的积。”教师接着问:“那么是不是只要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25,就可以把另一个因数拆成4与几相乘的形式进行简便计算吗?”这一问,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被激发,提问活动被激活,一部分学生认为肯定是这样,一部分学生则会产生疑问。当学生在疑惑中思考后,教师将24这个二位数中的2和4交换位置,将算式变为“25 × 42”,然后提出问题“现在这题,能否用刚才的方法简便计算呢?”变换后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兴趣有效激发,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激活。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提问,才能引导学生在提问和思考之中中形成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
三、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可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知识困惑处、知识难点处进行质疑并提出问题,同时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耐心指导,使学生一步一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一)采取趣味法,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
以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得趣味方法将所要问的问题引出来,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如在学习“鸡兔同笼”的题目时,面对问题:一些鸡和一些兔关在同一个笼子中,鸡和兔子一共有有84个,有腿190条,如何计算笼子中的鸡和兔各是多少只?学生面对这个题目,苦苦思索,但就是不能顺利地算出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突破点:要是能将兔子跟鸡的腿数变成一样就好了?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就让全班同学起立,将自己比作兔子,但是兔子是提起前脚站立的,这时候学生就容易算出现在一共有168条腿,比题目少了22条,就可以知道一共有11只兔子了。小学数学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学生思考过程中难度确实很大,但是在将问题趣味化和形象化的前提下,就会引导学生思维实现关键性的突破,学生理解起来就化难为易。
(二)采取类比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多的概念教学内容,概念教学比较单调乏味,教学方法不得力的话,费时费力,学生理解难度会很大。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借助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思考,在认真理解了它们的异同后,就能够轻松扫除学生理解中的障碍。
例如在反比例的学习中,就要从学生已经学会的正比例进行类比,在质疑中理解反比例的内涵。可以让学生观察y/x=4与xy=6两个算式的异同?y/x=4是用通式y/x=k(k为常数,k≠0)来进行表示的,xy=6呢?学生在提问中就会得出xy=k(k为常数,k≠0)这一反比例的通式。在诸如此类的类比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有效的提高了解题能力。学生学会类比法之后,教师在教其他的概念或方法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和其他某某类似的方法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质疑的氛围中主动提问质疑,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数学课本文本中每一课都设计了主题图画和例题图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画,教给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画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数学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进行观察,在观察中采用类比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思考,从而发现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学习能力。小学生在提问习惯和能力培养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够敢问、会问、善问,提出具有探究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在有效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增强,才能引导学生在提问、质疑、解题的过程中开发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达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