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丽七十年 奋进新发展

2019-09-10杨有海艾杰姜永年

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北大荒石墨农场

杨有海 艾杰姜 永年

清晨的一場小雨,为炎炎夏日送来阵阵清凉。雨后的哈尔滨艳阳高照,气候宜人。2019年7月15日,作为全国党刊开展“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系列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承办的“砥砺奋进走龙江——2019全国地方党刊龙江行”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全国28家党刊编辑、记者共72位同志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在连续5天的采访中,吉林省委党刊《新长征》杂志社的3位记者累计行程4千多公里。耳闻目睹了黑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新龙江过程中鲜活生动的奋斗实践,亲眼见证了新时代的黑龙江人在谋振兴走新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龙江人民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记者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黑龙江在祖国的大北方,无边的大森林,中国的大粮仓,华夏的聚宝盆,百年的大煤矿,文明历史源远流长。70年的征程,70年的奋进,70年的峥嵘岁月,70年的壮丽篇章……

7月的龙江大地,夏风和煦,山清水秀,林茂草绿,沃野千里。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采访团到达了黑龙江农垦八五三农场。这是一幅大地的图画,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百万亩良田,稻花飘香,稻浪翻滚。微风吹过,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像是在诉说着三江平原的富饶和丰收。

身处壮观的稻田海洋,记者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黑龙江农垦八五三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场区北部为低平原,西临蛤蟆通河,宝清河纵贯场区,河网密布。八五三农场,1956年10月开始组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3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零三农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所属四分场就是三面环水、一面沼泽、车马难进、开垦难度最大的“雁窝岛”。1961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提起北大荒,就会想到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会想到雁窝岛,雁窝岛成为了北大荒的代名词。”八五三农场党委宣传部张传文同志向记者这样说道。记者此行有幸到访雁窝岛,就是要去深刻学习体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八五三农场: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

在开发北大荒的过程中,开垦难度最大的就是“雁窝岛”。1957年春,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在这里,记者聆听到许多当年的拓荒者誓把荒原变良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57年春节刚过,新成立的八五三农场决定建立四分场。3月,派出了一支由铁道兵老战士、拖拉机手徐维新等12人组成的先遣队进岛建点。全场从3700名复转军人中挑选出来的131名开荒队员冒着早春的冰雪开进了雁窝岛,抢运油料、种子、粮食以及各种物资。

4月24日夜,雷雨交加,狂风卷积着乌云,抢运物资的6台拖拉机在相互救援中几乎同时扎进“大酱缸”,只露出10多公分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就在这危急时刻,刚从首都警卫师转业来的共产党员、包车组长任增学挺身而出,脱掉棉衣,喝了半瓶白酒,潜入满是冰碴的泥水,扒开泥浆,试着用钢丝绳和机车的挂钩连接。几分钟后,任增学探出头来,他满面污泥,嘴唇发紫,浑身颤抖地摇了摇头,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大家伙冲上前去,叫他休息换自己上,任增学摇了摇头,决定再试一次。任增学深呼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了下去,潜入了冰凉的泥水中。3分钟过去了,大家伙焦急起来,想要拽绳子让任增学上来,就在决定拽绳的一瞬间,泥面起了泡,任增学迅猛地探出头来,跃出水面,挥起拳头大喊:“成功了!挂上钩了!”话刚说完,他就晕倒在了战友的怀里。

这就是广为传颂的“潜水挂钩”的故事。如今,潜水挂钩纪念地已经成为农场和周边地区进行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当年进岛不久,遇上冰雪融化,机车开荒缺少油料,农场就决定沿着宝清河布满水草、寒柳的河道,从宝清河往下飘运油桶。队长挑选了11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水上运油队”。其中一名队员就是刚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转业来的罗海荣。这位四川小伙子18岁参军,曾随部队参与修筑成渝铁路,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正参加军事工程学院文化班学习,部队号召开发北大荒,他接连申请了5次,才被批准来到了雁窝岛。

水上运油十分艰难,河床烂泥淤积,河底有树根,两岸枝条纠缠拉扯。队长见罗海荣水性好,让他殿后,自己领先、带路。这样,11名队员排成一条长龙,在河水里推着油桶前进。后来大家发现罗海荣不见了。几个队员回去找,在岸边柳茆子深处,发现两只油桶。紧接着一个队员的脚踩着了躺在水底的罗海荣。大伙立即将他抱出水面,他一动不动,停止了呼吸,牺牲时26岁,时间是1958年8月16日。

在北大荒人的汗水与牺牲中,八五三农场扎稳了脚跟,得以开拓这从未被人类征服的“大酱缸”,也为北大荒精神提供了土壤。

1968年至1970年,全国各大城市54万知识青年走进北大荒,八五三农场接收10279人,浙江宁波知青陈越玖被分配在一队猪舍养猪。她对老一辈开发北大荒的业绩和罗海荣、张德信等烈士的献身精神甚为钦佩,在日记上写道:“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我们走,英雄未完成的业绩我们创!”1974年,队里决定让陈越玖担任畜牧卫生员,她接受任务后,勤学苦练,逐步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并学会针灸和用中草药给畜禽治病,成为全场优秀的畜牧卫生员。

这时病魔已潜入陈越玖的肌体,可是她依然带头参加劳动。修水利时她抬大筐,秋收时她忍着腹痛,挥镰收割大豆。1975年初,陈越玖从宁波转到上海医院治疗。经多方检查确诊:乙状结肠癌后期,广泛扩散。陈越玖去世的时候,年仅24岁。

在上个世纪的1960年到1962年间,全国连续3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当时,八五三农场1.6万人,每人每月供应口粮只有15斤,粮食不够就吃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叶,大家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他灾区的人民。二分场五队粮食保管员孔德喜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国家一粒粮食,他就守着粮囤子饿晕在粮堆旁。

1960年,八五三农场收到上交粮库的指标,要求第一次要上交粮食600万斤,农垦总局考虑到农场的实际困难,只征收了560万斤。

几个月后,因灾区和兄弟农场缺粮告急,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向垦区发来了一封信。场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动员全场又主动上交了63万斤粮食,两次加起来共计623万斤!当时按每人每月15斤可以不饿死人计算,八五三农场救活了415555人。

农垦总局党委派被誉为“黑龙江垦区活地图”的郑家真,深入八五三农场进行采访,写出了报道《艰苦奋斗的八五三》。提炼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全大局、肯于奉献的全局精神,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牺牲精神”的八五三精神,后来形成了“北大荒精神”。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北大荒开发建设的70多年,是饱含血与火、汗与泪、诗与歌的宏伟篇章。正如著名作家李准为八五三农场题词所写:“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从1947年第一批农场的创建开始,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投身发展建设。这是人类垦荒史上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现如今北大荒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昔日的亘古荒原之所以能变成今日共和国的重要粮仓,支撑3代北大荒人完成宏伟大业的精神支柱是与北大荒同生、同育、同发展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是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北大荒精神已经深深融入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的血液之中,并且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北大仓:未来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当年王震将军在为八五三农场选址时,警卫员随口问道:“这里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呀?”将军环顾四周深有感触地说:“这里呀,将来一定会变成大粮仓!我们的后世子孙一定会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如今,将军的夙愿得以实现,北大荒在一代又一代拓荒人的接续奋斗下早已实现了沧桑巨变,曾经的千古荒原变成了拥有万顷粮田的大粮仓。八五三农场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历史性突破,成了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开着小车去种地、驾驶飞机撒农药、手机遥控育秧棚……成为八五三人的新时尚。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曾经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发芽。”是对北大荒极为肥沃的腐殖质黑土层最生动的描述。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兜里有粮,心里不慌!”八五三农场的发展建设始终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连,粮食安全是祖国人民生存发展的保障,现代化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八五三人始终迎着国家需要不断前行,开拓进取的脚步从未停歇,用“高科技”武装大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且产量逐年提升。

现代化农机园区农机科副科长李笑言告诉记者,现在大马力的農业机械大举占领了农场。如今的八五三农场,从育种插秧到水稻生长收割,已实现全程智能化、机械化。价值472万元的约翰迪尔青贮机、价值365万元的美国海吉喷药机、有2个屋子长的法国格里格尔贝松13铧液压翻转犁,不论是小农机,还是大农机,几乎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如今的八五三农场总面积12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102万亩,粮豆年产达60万吨以上。

2018年金秋,北大荒全垦区粮食产量达到456亿斤,连续15年获得大丰收。全体北大荒人人均年产粮突破10万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0年来,北大荒垦区累计生产粮食78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400亿斤,用全国2%的耕地养活了全国9%的人口。据测算,北大荒垦区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为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将士提供1年的口粮。北大荒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北大荒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今的八五三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压实责任担当,争先创优担负起建设“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国家队责任,正在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一航母”而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从北大荒到北大仓70年的沧桑巨变,郭小川的长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依然见证着过去,启迪着未来。

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黑龙江省的4大煤城,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近些年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产业由盛转衰,以煤炭资源为经济支柱的传统煤城陷入发展困境,那么如何摆脱“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记者到访的七台河、鸡西、双鸭山给出了在“阵痛”中依托各自优势、探寻转型之路的精彩答案。

七台河:冠军之城的华丽转型

7月15日,采访团来到七台河市。这里街路平坦整洁、树木郁郁葱葱、高楼大厦林立、山环水绕、空气格外清新。

七台河素有冠军之乡的美誉。这座人口不到百万的小城曾经走出杨扬、王濛、孙琳琳3位冬奥冠军、3位特奥冠军、7位世界冠军,总计拥有169枚世界级金牌。

在一衣带水的桃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旁,一座外形呈火炬状的高塔,让冠军精神和冠军文化如炬绽放,这就是采访团到访的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展馆通过展出实物、雕塑、图片、音像资料等,深入挖掘七台河47年滑冰事业的历史,总结了七台河的冠军精神和冠军文化。现在,短道速滑冠军馆不仅已经成为弘扬冠军精神和传承冠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地标,为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已成为承载七台河转型振兴发展的标志,成为凝心聚魂的精神之馆、薪火相传的文化之馆。

在7月15日傍晚举行的“2019全国地方党刊砥砺奋进走龙江采访活动七台河站媒体见面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贾君与来访记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从贾君市长推介中,记者得知,七台河是镌刻在东北人文历史上的光辉一页,这里是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将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红色资源厚重流长,书写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七台河是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冠军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精神。七台河更是一座屹立在龙江大地上的活力之城,这里政治生态好,经济生态优,自然生态美,营商环境佳,百姓安居乐业,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城市。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多年来,七台河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七台河市现代煤化工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7月16日,采访团来到七台河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访。宝泰隆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2016年6月正式更名为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集清洁能源和煤基石油化工生产、石墨深加工、石墨烯材料及应用、针状焦及锂电原材料等新材料开发、石墨和煤炭开采及洗选、发电及供热等民生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2017年1月5日成功生产出石墨烯产品。现阶段该公司以导热纤维、电加热膜、涂料为其主打产品。在一幅公司研发的石墨远红外电热卷轴壁画前,记者驻足良久,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幅壁画由耐热绝缘层、导电层、散热板构成,是兼具采暖功能的装饰画。它以石墨烯、碳纳米材料为导电介质,使用寿命长,升温快,表面工作温度可达80摄氏度。通过远红外线散发热量,达到美化室内环境、房屋采暖的目的。造价在千元左右,很受南方消费者的欢迎,像这样的新产品还有很多很多……

七台河市丰富的石墨资源为发展高端石墨特色深加工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七台河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公司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委授予“国家级煤化工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位列黑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前10位。如今在七台河,像这样的转型的民营煤企越来越多。

2018年2月,七台河出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系列“黄金十条”政策,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民营经济为七台河贡献了6成的经济总量、7成的税收、8成的就业人数、9成的研发投入。2017年,七台河被确定为“国家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市”;2018年底,七台河全市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200多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万多户,民营经济之花在七台河盛开绽放。

鸡西:城市的新名片——中国石墨之都

一路向东,7月16日晚采访团到达鸡西市。雞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54种,累计探明石墨储量6.62亿吨,居亚洲之首,是全球罕见的优质大型石墨矿床,是世界优质鳞片石墨主产区。2014年,鸡西市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石墨之都”。经过多年发展,鸡西市有石墨生产企业5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墨及石墨新材料生产加工集聚区。

7月17日一早,采访团便来到鸡西多媒体数字石墨展厅参观采访,党刊同仁们被各种各样的石墨烯产品所吸引,不住惊叹:有又薄又轻的充电宝,仅需10多分钟就能充满电,有金光闪闪的人工合成金刚石,有石墨烯的化妆品、保暖衣,有保存年代更久的轮胎……各种石墨衍生产品让人拍手称奇。

黑土地养育了黑龙江人民,黑土地也富裕了黑龙江人民。据说一克石墨烯的价值是黄金的近10倍。中国石墨之都蓬勃发展的石墨产业正在释放出新动能,已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承载着180万鸡西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未来,鸡西市将围绕黑龙江省打造千亿级石墨产业目标,全力抢占石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届时,一座资源配置最优、科技含量最高、产业规模最大、产业竞争力最强、发展环境最好的中国石墨矿业名城,将崛起在龙江大地。

双鸭山:“农众联”电子商务平台托起振兴之梦

7月18日傍晚,采访团乘坐的大巴车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乌苏里江边的边陲小城饶河抵达双鸭山市。进入青山环绕的双鸭山城区后,只见绿树成荫,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整座城市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双鸭山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重构双鸭山产业版图和经济版图,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奋力走出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发展新路子。在城市转型发展方面,双鸭山市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引领的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双鸭山市电子商务起步于2015年,电商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艰辛但充满收获的电商产业发展之路。

7月19日一早,采访团便来到双鸭山市众农联粮食平台总部及风场创业创新孵化中心电商发展服务产业园进行实地采访。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厅,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屏幕的左上方一串长长的数字在不停地跳动变化。记者用手机拍下了9,893,352,998元这个数。双鸭山市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孙晓辉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表示“平台累计成交金额”,在电子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众农联交易大厅的相关数据情况。双鸭山市风场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集展览展示、电商集聚、培训服务、平台服务、科技创新、仓储物流6大功能于一体,已入驻企业41家,创业者260余人。

像风场这样的创业园区在双鸭山市还有很多。3年来,双鸭山市通过深挖自身潜力,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专业发展,共搭建了各具特色的双创载体9个,建筑总面积2.4万平方米。2018年全年,已入驻企业162家,创业者600余人,带动就业5000余人。

在整洁宽敞的众农联展厅里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各具特色的双鸭山农产品。孙晓辉主任向记者介绍说,“众农联”项目以“产业链+互联网+金融资本”三位一体为核心模式,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企业抱团、资源共享、资本推动、整合农业全产业链资源,提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品牌和营销渠道”赋能服务。“众农联”是一个由“质量追溯体系”“惠农供应链金融”“城市营销总部”等赋能机构组成的省级现代农业总部经济平台,旨在形成以传统企业为主的“电商产业融合模式”。鼓励传统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线上营销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完善电商运营管理体系,逐步成长为以线上营销为主销渠道的“互联网+企业”。

在“众农联”,线上营销屡创新高。已有大米、杂粮、蜂蜜、山特等七大类,近千款农粮产品在线上热销。2018年红小豆销售,淘宝网排名第2,日最高订单5800笔,年销120万斤。

3年来,双鸭山市已有注册电子商务企业583家。从最初的“育蜂借巢”到“聚蜂筑巢”,最终“群蜂出巢”,双鸭山市以三步走战略打造出以创业者为主的“蜂群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色农产品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崭新道路,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大农业风景。在振兴东北强劲东风的吹拂下,数以万计的农产品,在“风场”中起航,行销全国各地。

振兴东北,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5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黑龙江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黑龙江振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豪情、担当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切地感受到了龙江人民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和历史性贡献。手捧洒满汗水、泪水和欢笑的采访笔记本,记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写不完的黑土地,书不尽的大美黑龙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热土,继续书写龙江人民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斗进程中砥砺前行、壮丽辉煌的时代新篇章!

猜你喜欢

北大荒石墨农场
橡皮为什么能擦铅笔字?
多彩的秋天
快乐农场
不懈开拓谱壮歌
农场
开心农场(1)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石墨烯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石墨烯理疗U型枕
湖南省石墨烯产业基地布局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