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那曾经悲情一片的江南
2019-09-10崔向珍
崔向珍
自小讀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喜欢上了秦淮河,就想将来能到秦淮河去走一走看一看。
前年盛夏,我终于坐上了从济南开往南京的动车。到南京时已经很晚了,但我还是不顾旅途劳累,满怀期待地站在了秦淮河的文德桥上。不是月中,天上没有一轮明月,桥下自然也没有月的影子,“文德分月”只能是奢望了。但是水里是有着大大小小的船只的,船舷边都是白灿灿的灯光,那些红彤彤的方的圆的灯笼透着满满的喜庆。金黄的船顶在灯光的辉耀下闪闪发光,有点太现代化了,有些不合我此时的心意了。我多么想看到朱自清笔下那条朴素的小船,慢悠悠地在水里飘摇着,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弧形的顶,再静了心听听那汩汩的悠然的桨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面对着岸边那些青瓦白墙的河房,我想起了“秦淮八艳”那些满腹经纶芳华绝代的女子。“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柳如是,个性坚强,正直聪慧,她不光作得一手好诗,她的画作也是上乘的,画风一如她高洁的人品,简单且干净。她曾经画过一幅《雪山探梅图》。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而身陷浊尘之中的柳如是,以高耸之山暗喻社会的黑暗,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暗喻自己珍藏的一片心灵净土,以高山裹夹的小路暗喻人生的坎坷艰难。用眼观画者,只觉画美,用心观画者,才觉意深。
还有出身卑微却非常关心国事的董小宛,也是吟得了诗词、作得了书画的奇女子。她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才情满满的她曾经画过一幅《玉肌冰清图》,深得世人的喜欢。一张柔软的宣纸淡染笔墨,怪石突兀的山坡冷硬顽劣,土质瘠薄,细细的几根杂草不见青葱,而两株野生的水仙却是生机勃勃馨香袭人。如此一幅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画作,董小宛却把自己一腔纯净的情怀安放得端端正正。她把自己的心思与笔墨相融,用玉肌冰清的水仙暗示自己的不甘于沦落风尘。
“秦淮八艳”个个都是才情俱佳忧国忧民的女子,留下了太多传奇的故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固然是很悲哀的事情,而“君子不过文德桥”之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有它该有不该有的理由。现在想来,如果柳如是和董小宛等人不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如果当时的她们能够挎着盛了笔墨纸砚的篮筐走过文德桥,走进如诗如画的江南贡院,和一众才子一起泼墨挥毫的话,她们一定也是能名列榜单的。斗转星移之间,无情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几百年,这些不幸女子的苦伤血泪已经随着河水的流淌远去了,而她们留下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是冰清玉洁的历史,是让人百读不厌的美好诗画。长长短短的一生,她们用了太多的墨和泪,浸染了曾经悲情一片的江南。
秦淮河,因为有了这些世间的奇女子,才得以名扬天下。离开秦淮河的许多天里,我总是想着,如果柳如是们的家庭能够衣食无忧,或者是不发生变故,该有多好。她们可以相夫教子安稳地生活,粗茶淡饭也好,诗词歌赋也罢,总是幸福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