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让山村致富
2019-09-10
不同的地方,资源禀赋、自然环境都不尽相同。产业扶贫,便是在这些差异之上打开地方发展的想象空间,焕发产业发展的自主性。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的雷洞村,地处乌江河谷。从县城驱车3个小时,翻越连绵群山后方能到达。山坡上,三三两两的村民修剪着花椒的枝叶,为它的果实累累做准备。
“我们这里都是石头山,种粮食很难成活。因为山上有很多野生的花椒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种花椒。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出去学习,也请了重庆的农业专家来考察,给我们出主意。”雷洞村党支部书记胡熙说。
2014年,雷洞村村委与村民开了10个晚上的会议之后,开始了首先700亩花椒树的种植。一开始,村民熊起贵对种花椒能否带来收益半信半疑,在大家栽花椒树的时候,自己还是悄悄种上了玉米。村支书胡熙看到后,当即对他承诺,如果初次结果时花椒的亩收入不及玉米,他来负责这部分损失,有了支书的这句话,熊启贵“被迫”种上了花椒。
2018年,熊起貴的花椒树进入结果初期,每亩有两千多元的收入,这比种植玉米时每亩四五百元的收入多得多。熊起贵很高兴,再一次见到胡熙时,对他说:“那时有一点误会,没有理解(你们)。”
如今,熊起贵将自家的3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椒树,整个雷洞村的花椒树种植面积达6800亩。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由合作社以统一价格收购农户的花椒。进入盛果期的花椒树,每亩至少有7000元的收入。
2018年,全雷洞村进入结果期的花椒树花椒产值60万元,切实实现了“荒山变青山,石山变金山、大山变靠山”。
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地处半高山地带,沟壑纵横、溪流众多,有着90%的森林覆盖率,自然生态优良。这种高海拔、低水温环境下养殖的鱼类,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推向市场后很受欢迎。
2012年,大荣村成立了生态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竹叶鱼”商标,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并开始向全村推广。短短两年,大荣村102户326人发展了近500亩生态鱼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算了一笔账:“传统稻田种植,劳动强度大、产值低,而生态鱼养殖,只要管理得当,一亩收益很容易实现2万元以上。”
村民吴天贵,55岁。他是大荣村的“功臣”。13年前,吴天贵与同村的王应华、王锡云、王锡彬发起修路倡议,帮助大荣村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7.5公里的通村公路。如今,村里已修建通村通组公路近100公里,打开了大荣村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现在,吴天贵有着4亩鱼塘、20亩竹林,养着“竹叶鱼”。吴天贵说,4亩鱼塘每年纯收入能有10万元。他的弟弟吴天富,在外打了10年工后,2018年回到了村里,将自己的水田改为了鱼塘,进行养鱼。“家里挣钱了为什么不回来?”他说。
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南16公里处,丰收村呈狭长带状坐落在山脚下。这个承载了当地期盼“丰收”美好愿望的村落,曾常年广种薄收。村民们大多靠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
处在前往附近4A级风景区塔云山必经之路上的丰收村,常常收到游客是否提供食宿的询问。2013年,包括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在内的村里的5名党员开始探索乡村旅游,为丰收村谋划发展。次年,丰收村引进旅游公司,开始了正式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如今,丰收村已建成“绿树屋”“户隐村”“出云村”3个主题公园,并打造了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题的“童话磨石沟”3A级风景区。对接旅游服务而产生了57户农家乐、农家宾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了300余人就近就业,户均实现增收3500元以上。
党的十九大代表、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介绍,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以前在外打工的有400多人,现在只有一半了。”
43岁的费礼云,在得知村里开发旅游项目后于2013年回村。“也不能老在外打工,毕竟家在这里。”费礼云的农家旅馆每年有约1万元的收入,能够负担家里基本的开支。曾在2016年因病致贫的费礼云一家,已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如今,她还在村上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中工作,通过清洁街道卫生,每年能有4800元的收入。同样地,借助乡村旅游,村民赖胜华和益得霞夫妇也实现了脱贫。“以前一天60斤豆腐都卖不出去,现在一天能卖300多斤。”靠着卖豆腐及养殖,夫妇俩每年能有10万元的收入。
陕西省平利县的茶叶产业园,贵州省赤水市的竹编工艺,贵州省石阡县的任家寨八月瓜基地、长荣生态产业园……因地制宜、产业到村、项目到户的案例还有许许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