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伯坚:“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革命

“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

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刘伯坚,四川平昌人。1921年,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任国民联军(原西北军)政治部副部长。1927年,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30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底,担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2年5月至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21日牺牲,时年40岁。

1920年6月的一天,刘伯坚在上海霞飞路办理签证和代订船票,遇见老乡林修杰、蒲照魂,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来到路边的一家四川豆花店,说出国前再尝一尝家乡的味道。

小伙子们边吃边聊,老板也在一旁陪着他们。林修杰、蒲照魂谈起家乡兵荒马乱,经济萧条,不觉凄然泪下。刘伯坚心里也翻腾得厉害。家里为了自己求学,早已家产当尽,负债累累,多亏了几位乡亲学友捐助……他想,等到了法国,只要肯出力气,找得到工做,就能挣到钱。

豆花店老板不待刘伯坚说完,早已热泪涟涟,当即回屋取出一些大洋,馈赠给他。刘伯坚拒不肯收。老板激动地说:“我们虽然萍水相逢,但我也是中国人。虽然无才留洋求学,但对于有志于救国救民的青年,是十分敬佩的,望不以其微薄而拒绝。”

刘伯坚推辞不下,握着素昧平生的老板的手,热泪盈眶,说道:“谢谢你老哥,中国有希望!”他在旅欧期间,多次写信告诉家里,这件事给他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也令他在海外时刻不忘。

拒款大会上,一声喝下,众人暴打卖国贼

1921年春夏,北洋政府秘密派人到巴黎借款,大部分都借款用来扶持即将破产的法国资本家。消息传出,群情激奋。8月13日,中国留法各团体在巴黎哲人厅召开了一场拒款大会,刘伯坚、聂荣臻、周恩来等人出席。

会上,突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他们身穿西装,手持文明棍,不可一世地朝主席台走去,自称是中国驻法公使的秘书王某和沈某。来得正好!大家一致提议:要王秘书公开秘密借款的真相。王秘書矢口否认:“借款这件事,也不知哪里捏造的,实在没有这件事,诸位也不知看的什么报,请拿来我瞧瞧……”

这番话激起了到会学生和华工的极大愤怒。刘伯坚气愤已极,从座位上站起来,吼道:“龟儿子,卖国贼,不打你如何肯招!”热血青年将二人一顿痛打。

大会主席团苦口相劝,大家才罢休。大会继续进行,通过了拒绝借款的议案,公使馆的两位秘书不得不在上面签了字。

“拒款运动”取得了胜利,第一次彰显了勤工俭学学生及华工团结的力量,刘伯坚置身于运动前列受到了锻炼。

1922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是当时西欧唯一的共产党小组,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1923年,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之后,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年的东方大学学员施益生记忆深刻:

1925年11月,我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他早收到旅欧总支部的通知,正等候我,立刻为我办理了入学手续和转党关系手续,作了住宿和生活上的安排。这是我第一次和刘伯坚同志见面和接触,他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好印象,觉得他对同志非常热情、爱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刘伯坚负责的旅莫支部,不仅管党团员的生活,还管中国留学生的工作,也承担旅苏华侨事务,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旅莫支部为“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点石成金西北军

1925年,西北军阀冯玉祥受到中共北方局帮助,到苏联考察学习。他到莫斯科后,多受到刘伯坚的照顾。1926年9月,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后,刘伯坚陪冯玉祥穿过外蒙古荒原(同行的还有国民党要员于右任等人),进入绥远(如今在内蒙古西部)。当地虽然有十几万西北军,内部却很混乱。士兵们军衣破烂,面有饥色,对政治概念一片漠然。一次于右任在家休息,一个士兵进了内堂,抓起他的金表就走。一个下级军官说:“于先生,请原谅一点儿吧!我们队伍从南口撤退,整天挨饿受冻,人心已经涣散到无法收拾了……”

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冯玉祥组建总司令部,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主持政治部工作。为了振奋涣散的军心,刘伯坚到各个军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办各种训练班,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这时,中共中央派遣刘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干部到西北军中来,他们都在刘伯坚的统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干部。

这期间,刘伯坚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级军官感到钦佩,杨虎城、吉鸿昌、邓宝珊、赵博生、董振堂等都与他交上了朋友。日后,他们有的成为党的重要统战关系,有的还起义加入了共产党。

刘伯坚身为新建的政治部负责人,职务超过军长,却同士兵和下级军官一样行军,经常同大家谈心。这些在旧军阀队伍中长期生活的人都说:“刘部长真是没有一点架子,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大官。”刘伯坚的演讲能够道出这些苦难深重的士兵的心里话,因此大家又纷纷反映说:“听过刘部长一次演讲,当得了三个月的饷。”由于西北军官兵都知道他是共产党员,由此感到共产党的作风就是好。一次,冯玉祥的秘书开会时轻率谈话,插科打诨,刘伯坚当即站起来,一脸肃然,当着冯玉祥的面严厉批评道:“开会是革命工作之一,大家不可随便嬉笑。”

冯玉祥后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这样评价:“他(刘伯坚)每日工作18小时,整日孜孜不倦,真是眠食俱废,故工作有特殊成绩……我即无法不钦佩他。”经过四个月,这只曾经被打得鼠窜,军纪涣散的军队,彻底起死回生,不仅迅速扩大到30多万人,还占据陕、甘、宁三省大部分地方,为北伐胜利积蓄了力量。刘伯坚也在西北军中获得了“军中骄子”的美誉。

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刘伯坚的突出贡献便在于奠定了党在西北军中的影响。这支旧军队在冯玉祥的带领下,有着相对比较朴实的作风,官兵也大都是较少带兵痞恶习的穷苦农家出身,但他们毕竟是從北洋军阀部队中分化出来的。刘伯坚利用西北军中的有利条件,把革命的思想注入官兵中间,同时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他们,因而才有点石成金、枯木逢春的奇效。

刘伯坚在西北军虽然只待了九个月就被“礼送出境”,但共产党由此积累了改造旧军队的重要经验。对西北军来说,共产党的良好影响此后长存了二十多年——在后来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西北军部队连续发起过宁都暴动、察绥抗日同盟军、西安事变,直至淮海战役开始时西北军最后一支余部还在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起义。

蒋介石后来恼恨地抱怨说吃尽了西北军的亏,其根源恰恰在于共产党的影响深入这支队伍,而其中凝结着刘伯坚的极大心血。

敌方将领千方百计寻其下落,起义见面后高喊:“刘主任!”

1931年12月14日晚,“宁都起义”(又名“26路军起义”,指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在江西宁都举行的武装起义)成功,26路军原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旅长董振堂(字绍仲)在西北军时期就已十分仰慕刘伯坚的才华与人品,时常听他讲课。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董振堂等爱国官兵十分想念刘伯坚,千方百计寻找他的下落,均未找到。直到26路军奉命驻守宁都,机会来了!

12月初某日,一名地下党员找到刘伯坚,向他转交26路军将领赵博生、董振堂等人的信,并汇报了谋划起义的详情。刘伯坚立即将此重要情况报告毛泽东,中央军委特派王稼祥、刘伯坚等人携电台到彭泽县政府联络。

刘伯坚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看着与西北军故友重逢的日子快要到来,英勇的红军又将增添一支新的部队,他怎能不狂喜?于是,他致函赵博生、董振堂等将领,饱含激情地写道:

我看到了你们给我的满含着血泪和革命热忱的来信,使我回想起我们过去在西北风沙中转战四千多里的30万国民军……同志们,我们一别5年了,别后的辛苦不必尽述,我们现在又有机会在一起往前奋斗了,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幸,我应当为全国劳苦工农距踊欢呼。庆祝中国革命成功的到来!

为了保证起义的成功,他还指出,暴动后要坚决地把队伍开往苏维埃区域。同时,他还亲自为26路军起义代拟了7条政治口号。

12月14日深夜,起义一举成功。后来毛泽东高度评价:“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起义成功后,26路军起义部队番号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军队改造的担子落到他的头上。26路军毕竟是旧军阀部队,成分复杂,积习甚深。就连叶剑英也感慨:“要把这1.7万余人的旧军队改造成革命军队,担子不轻啊!”刘伯坚迎难而上,将红五军团整顿和改造为一支雄师铁军,以至于在红军队伍中曾流传:“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

当时,刘伯坚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毛泽东一度病重的消息,也是他打电话报告张闻天,才得以及时救治的。正因如此,得罪了极左主义当权者的刘伯坚长征时被留在了苏区。

叶剑英路过于都时,刘伯坚为他饯行。两位战友对酒畅叙,不禁泪流满面。刘伯坚哽咽着央求:“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跟着走吧!”叶剑英立即向博古反映了刘伯坚的请求,又正式向中革军委汇报,但同样没有被批准。于都河畔的这一幕,竟成了荆轲离易水般最后的告别。

多年后,叶剑英为此写下一首诗: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戴十多斤重的铁镣游大街,仍泰然向群众致意

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县塘村山区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刘伯坚为掩护战友,不幸中弹被俘。国民党政府早就悬赏五万银圆,并将他的照片发到各“围剿”部队。所以,没过多久刘伯坚就被指认出。

解放后缴获的国民党档案中有当时的审讯记录,敌人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现在一败涂地?”刘伯坚回答:“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将漫天燃起。”

敌人追问:“你们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他回答:“此次主力红军进军川黔的意图很明确,是将苏维埃运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去。现在日寇入侵,为保卫国家疆土,我们更需要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敌人逼迫刘伯坚辨认所有被俘人员。刘伯坚望着朝夕相处的战友,摇摇头说:“我不认识他(她)。”后来,许多被俘的同志被当成普通战士和一般群众释放,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敌团长表示,只要刘伯坚暂时办理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刘伯坚一口回绝:“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有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团长最后也不得不佩服:“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敌人多次诱降无效,便用十多斤重的铁镣押着刘伯坚游大街,妄图从精神上瓦解他的斗志,同时“杀一儆百”。刘伯坚昂首挺胸,泰然自若,向两边围观的群众频频点头致意,群众深感敬佩。回监狱后他写下《带镣行》一诗: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他还写了一首诗《移狱》,披露狱中生活的细节,抒发为国作囚的豪情:

大庾狱中将两日,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囚伴等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风送计可到梅关,

南国春事不须问,万里芳信无由传。

他利用敌人审讯的空隙,先后在狱中給亲人写了几封感人肺腑的书信。第一封信没保存下来。第二封信写于3月16日,信中言明:“弟准备牺牲。”还嘱咐家人不要设法营救自己,“尤其须要把我这件小事秘密起来,不要在北方张扬,使马二先生(指冯玉祥)知道了,做些假仁假义来对付我,这对于我丝毫没有好处,而只是对我增加无限的侮辱。”

3月21日,按照蒋介石的密令,敌人终于要对刘伯坚下毒手了。在临刑前,敌军官问他还有什么事要办。刘伯坚说:“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

敌军官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葬在梅关?”

刘伯坚自信而坚定地说:“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敌军官气急败坏地说:“死到临头还那么硬!”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伯坚镇定自若,挥毫疾书,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

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刘伯坚在狱中多日,以致记错了时间,落款写成“三月二十日”。此时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王叔振,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不满29岁。

信写完后,刘伯坚昂起不屈的头,拖着沉重的铁镣,走出监狱大门。当他跨上囚车的时候,面向大街上围观的群众高呼: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打倒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万岁!”

随后,在大庾县城附近的金莲山下,响起了枪声,刘伯坚牺牲,年仅40岁。

3年后,毛泽东为他的墓碑题词: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责编/陈小婷 责校/林佳 来源/《刘伯坚将军传》,陈永久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刘伯坚》,刘豹、刘虎生编著,文物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刘伯坚:宁死不屈保守党的秘密》,魏雪莲/文,《中国纪检监察》2016年第12期;《人生贵有胸中竹——记叶剑英与刘伯坚》,黄子东/文,《党史纵览》2003年第2期;《刘伯坚在赣南的日子》,王检生/文,《党史文苑》2007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革命
银联场景革命以“快”创造更多可能
机械革命蛟龙7
机械革命Code01
机械革命S2 Air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从“勤劳革命”转向“智慧革命”
革命老区展新姿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球迷骚乱揭埃及革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