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2019-09-10齐玉
齐玉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6.3亿元,同比增长8.6%;每天新增8.1家科技型企业;研发新技术32项,完成新产品31项,申报国家级重大专项6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2019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成果喜人。市委书记蔡奇近日到经开区调研时指出:经开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四区一阵地”的功能定位,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努力成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之一,为实业强国孵育更多优秀企业,建设基本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打造一流的宜业宜居综合新城。
7月31日,以“选择北京,亦庄机遇”为主题的创新发布会在北京亦庄融媒体中心指挥中心举行,2019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第三批《北京亦庄创新发布清单》宣布近期重要节点联络工程竣工,并帮助3家企业推介新产品新技术,迎接10家创新型企业入驻。
鹰眼智能、北飞蓝图、小马智行等10个公司或项目作为新落户代表齐齐亮相,分别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继红手中领取了“迎新政策包”。其中,小马智行是目前全球排名前五的自动驾驶创业企业,已取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牌照,以及北京、广州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小马智行落户经开区,经开区自动驾驶产业链又添一枚关键棋子。
与这些最新加盟经开区的“白菜心”企业一样,一大批高增长科技型企业正在经开区构筑起高质量发展新高地。预计到2022年,经开区将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协同升级,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密协同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呵护“黑科技” 参天成大树
“我们这个公司名称,可能在全国都是独一份。”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尉鸿轩笑着说,“这要感谢经开区相关机构的帮助,为我们专门开设了一个‘黑科技’的注册品类。”
人们把比高科技更加高级的发明创新称为“黑科技”,或许是因为某种知识突破人类的想象空间,在无边的黑暗当中划开一线光明,引领人类前行的方向。
“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联合创始人尉鸿轩很清楚未来黑科技在搏击市场中所倚仗的终极武器是什么。“截至目前,我们公司在全球申报的专利大约有200多项,到明年这个时候,预计会超过1000多项。”
春播秋收,唯精唯勤。谈到“白菜心”养成记,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梁胜道出玄机:“就是围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抓好科技、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的创新。”
眼下,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正忙着对即将在经开区建设的中试基地进行最后规划。为了推动基地更快开工建设,经开区推荐企业参与最新的审批承诺制试点。“相比过去开工前要跑一溜儿部门获得审批,现在的承诺制给企业节省了大量跑腿儿和等审批的时间。我们只要进行承诺,就可以享受‘先建后验’,特别高兴赶上了这次改革创新。”昭衍相关负责人笑着说。
承诺制只是经开区优化营商管理的一个缩影。经开区还在全市率先出台外贸稳增长等系列政策,实施一类企业8小时退税审核机制等。近期,经开区又推出最新的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办法。记者注意到,办法中超过70%的内容都着眼于促进科技创新。
经开区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设立50余支基金,帮助企业更方便快捷地找到发展资金;搭建人才平台,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评定“新创工程·亦麒麟”领军人才,为人才提供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服务;搭建技术平台,围绕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设立光刻机零部件、基因技术转化等20家前沿性技术创新中心和10家中试基地……
淘汰“白菜帮” 培育“白菜心”
回望经开区发展历程,与国家改革进程同步,伴随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这里也进行着不断淘汰“白菜帮”、培育“白菜心”的过程。
从2014年到2018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2019年上半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6.3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企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合计1866亿元,同比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3%。这四大主导产业,正是经开区十多年来以政策引导、资源倾斜精心培育的“白菜心”。
2019年7月,北汽新能源斥资20.51亿元打造的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在经开区启用。这一顶尖试验中心,由昔日生产诺基亚手机的老厂房腾笼换鸟而来,也带动国内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在经开区加速聚集。
入驻经开区的外资企业珐博进公司近日宣布,罗沙司他胶囊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开始全国逐步推广,中国患者成为全球最先使用这一创新药的受益者。慢性肾病患者往往受到贫血症困扰,罗沙司他能通过激发体内调节机制,改善贫血症状。这款新药也成为首次在中国全球首发的全新作用机制新药。
近年来,经开区建立起生物医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经开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产值在北京市的占比连续5年超过50%,聚集了包括拜耳、泰德、同仁堂等700余家企业,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三务合一” 服务入“厂”
“咱们面对面建个群,所有需求都可以及时在这里反映,各部门解决的方案也在群里反馈,欢迎大家监督!”
这是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与园区内北京奔驰、中航技、百泰生物等10家企业的党组织书记一起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在这次座谈会上,他们共同为隆盛企业园“亦企服务港”揭牌。
“亦企服务港”是经开区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后,在经开区生物医药园建立的服务站,旨在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党务、政务、服务“三务合一”,将服务送进“厂”,讓企业多动嘴少跑路,实现“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站”。
经开区作为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聚集了超2.2万家企业,其中包括大批快速成长的高精尖企业。经开区工委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少需要协调、搭桥和引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千头万绪的问题,必须统抓统管。经过多次讨论,经开区工委决定将北京市推行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拓展应用到园区与企业之间。
“这个模式的关键是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健全高效务实的服务机制。”经开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于淼介绍说。
“企业的哨声必须转化为园区各部门的行动力,转化为营商环境的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王少峰向在场的企业党组织书记们表态。随即,他在刚刚建起的工作微信群中发出了第一条信息:“我是王少峰,为大家服务!”
像“亦企服务港”这样以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道”的服务平台在经开区有10个,构筑起了覆盖全区的党建服务网络。
在“亦企服务港”正式挂牌前,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志刚就吹响了第一声来自园区企业的“哨声”。他提出了关于高端人才引进、积分落户、技能培训等现实需求。很快,“亦企服务港”不仅送来了人才政策,同时还帮助企业在生物医药园孵化楼中协调了建立研发中心所需的场地,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投资控股
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