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留守儿童的策略探析

2019-09-10杨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1期
关键词:女同学小林学习成绩

杨扬

众所周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仅仅依靠电话等方式进行联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心灵开始孤独,性格孤僻。因此,我们班主任就应该对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多关心,多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所想,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和耐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只要精心护理,在爱心的浇灌下总能开放的,还会开得鲜艳夺目,芬芳宜人。我班小罗同学,学习成绩好,头脑聪明、背书快,但是由于父母长年在外,他和爷爷、奶奶、叔叔一起生活,家长溺爱他,他上课坐不稳,总是乱丢垃圾,有时和同学打架,还欺负女同学。我找他谈话,他总是老样子。在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他喜欢跳绳,恰逢学校召开运动会,我点名要他参加,结果他取得了第二名。通过这次活动,全班同学为他加油助威,让他感受到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和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还和他叔叔多沟通,让他爷爺奶奶不要溺爱孩子,要正确引导他,培养他慢慢养成好习惯。现在他变了很多,值日主动打扫卫生,个人卫生也很讲究,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和同学友好相处,大家都喜欢他。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在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年级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此,我体会到了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只要教师通过一些活动让孩子融入集体,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同时,发挥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及时鼓励他,关心他,他就会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二、关心留守儿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班小黄同学,学习成绩差,语文、数学时常不及格,行为习惯很不好,站没站姿,坐没坐相,组织纪律性也很差,还欺负女同学,要女同学的钱,女同学不给就打。同学们都不太爱跟他玩儿。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绞尽脑汁帮助他改正不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收效不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小黄同学只有爷爷在家带他和哥哥两人。他爸爸出外打工,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了,他爷爷无暇顾及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多次与他爷爷沟通,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我还叫他爸爸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我还在课堂上特别留意他,有时故意提对他来说比较简单又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他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表扬。课外,我有意识地让他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赖与喜爱;让他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他一起玩、交流,让他树立信心;并让班其他孩子一起和他玩。在我的动员下,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一起玩,一起游戏。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更有意地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活动,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的进步。渐渐地,他课堂上变得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也不再欺负女同学了……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留守儿童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但我班的小林同学却是那么与众不同。小林同学上课总是默默无语,容易走神,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课外作业经常不完成。他整天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小林同学父母离异,他随父亲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出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爷爷奶奶溺爱他,在家任由他看电视、玩手机,所以造成了他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而且因为他妈妈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妈妈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造成他郁郁寡欢的性格。

了解了他的情况,我和他的爷爷奶奶多次沟通,传授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他们不要任由孩子看电视、玩手机,要让孩子学会健康上网。我经常叫孩子爸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交流,有空多回来看望孩子。我还特意安排了两个学习较好、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向这两个同学明确了了这样安排座位的目的——帮助他,感染他。在我的建议下,大家处处寻找小林同学的优点并传达给他,小组合作时,这两个同学主动邀请小林同学参加。此后,我从小林同学的表情和举止可以看出,他已经感受到了同学的关心与鼓励,再加上孩子爸爸经常关心他,渐渐地,笑容多了,上课变得专注了,作业也认真完成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集体和家的关爱使单亲孩子感受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自信,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快乐地成长。

四、用赏识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

赏识教育从夸奖开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孩子总喜欢人家表扬。我班小吴同学爸爸妈妈到大城市打工了,爷爷奶奶一味地溺爱、迁就,导致他任性、做事拖拖拉拉,是个“调皮鬼”。老师在场时,他挺老实的,老师不在场时,他便经常不遵守纪律,同学对他意见很大,他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学习成绩不好。根据小吴同学的实际情况,我与其奶奶多次进行沟通,对他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帮助,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她奶奶进行了传授,并让他的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地配合,不要溺爱孩子,要严格管教孩子。从那以后,每次上语文课,小吴同学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时候,我便投去赏识的目光,让他信心十足,我还高兴地让他来回答问题,他小声而且不太肯定地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我立即高声地表扬:“你回答的流利又正确,可是你如果声音再响一些的话,那就更好了!你愿意再来尝试一下吗?”他听到了肯定,稍显羞涩但又很渴望地点了点头,又用响亮的声音回答了问题,自然赢得了同学们赞同的掌声。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他的学习成绩也由不合格提高到80多分。在对小吴的教育过程中,我明白了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联系,要多关心,多赏识留守儿童。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茁壮成长!

总之,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女同学小林学习成绩
特别怕冷
为梦孤独
你好,我是你老公的女同学
高考前与高考后
名落孙山
别来无恙
不说同学的坏话
不说同学的坏话
积极发言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