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主线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2019-09-10周转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1期
关键词:主线文本课文

周转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什么呢?所谓“主线式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时,不一味地遵照课文的自然段次序去逐段讲解、品析,而是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及主题思想(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找准品读文本的切入点,抓住文本内容提纲式的主要线索,根据这一主线(并不一定只是一条,也可能是隐性的),从纵深建立整个文本的品读过程。即,让学生根据主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精读细品,再经过小组及全班的交流研究与讨论,完成主线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主线式教学的意义在于方便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方便“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全面运用,更方便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及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和训练。

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这条主线就是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有机结合,就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的抓手。但凡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一堂精彩的语文阅读课也应该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这条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物”,使教学内容线条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既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这条主线呢?我总结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明确目标,定准引导方向,每一篇课文都要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引导方向。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引导方向正确,才能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认识客观事物,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呢?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思路,有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要抒发的情感,由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发展所直接表现出来的线索,就是明线,即作者行文的线索;由文章中没有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表现出来的线索,就是暗线,即文中主人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构成了文章的有机整体。那么,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抓题眼,设计教学主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以课题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主线,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同时易于突出课文的重点,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可以紧扣“毁灭”二字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圆明园会遭到毁灭?是被谁毁灭的?怎样毁灭的?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准确地抓住题眼,学生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熏陶。又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我们可以围绕课题中的“和”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主线: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在教材中,能够围绕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都可以由课题引发质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为后面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词句,设计教学主线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会发现有些文章中有一句话能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是课文的灵魂。因此可以抓住这个句子加以发散,从而达到学习全文的目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针对这句话来设计主线,文中哪些语句看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有的课文虽然没有重点句,但是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句子,或者有那么一句话里面有一个关键词。

三、抓练习,设计教学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落花生》一文,课后就有这么几道习题: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 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再抄写下来。(1)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三个问题作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四、抓插图,设计教学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是在教学中,它往往被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给教学增色不少。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可先出示放大的插图,问学生:“插图中满头银发的是谁?”当学生回答是“大娘”后,再问:“大娘是个怎样的人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而了解到大娘为了志愿军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接着再回到插图上,问:“手捧鲜花的小姑娘是谁?她在想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个小姑娘就是小金花,她是那么的坚强。然后再次回到插图上,问:“拄着双拐、背着女孩的又是谁?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的难点——朝中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

又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插图画了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紧密关联。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图切入,抓住主线展开学习。在学生观察插图并说出图意后,我請学生说说自己此时对老汉的认识,有学生说到“勇敢、临危不惧、有威信”等词,我一一板书下来,并相机问学生:“课文中描述的老汉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具体感受到?”这时学生围绕此条主线再读课文并思考,进一步加深感悟,领会中心。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插图的课文很多,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主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五、用过渡,设计教学主线

许多课文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段,而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文本的桥梁、纽带,也是教师用来设计教学主线、架构教学流程的着手点,教学时从过渡段入手设计主线,上挂下连,双向展开,能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其实,设计教学主线的主线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利用文章中的过渡句设计教学主线,像《白鹅》一课就可以利用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个过渡句来设计教学主线。

六、抓结局,设计教学主线

文章的结局往往可以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样的结局完全可以作为文章的教学主线。

总之,只要教师肯钻研,认真备课,深入思考,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在备课时就能设计出合理而清晰的教学主线,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铺垫,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主线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数字主线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下沉和整合 辽宁医改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