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设计
2019-09-10彭雪峰
彭雪峰
摘要: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聚焦课堂,高效课堂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关键取决于老师如何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在教《洋流》一课时,我对高效课堂的有效性设计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洋流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课的重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是: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为了做到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我注意了三个问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不对洋流的成因等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不着重要求学生去记住全部洋流的名称。
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加深理解洋流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获取、解读和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结合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和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强调洋流的流向受到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大陆轮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海洋水体具有连续性”补充说明洋流的另外一个成因——补偿流,深入浅出将洋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这一难点层层分解;在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我从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四个部分让学生重点从大洋环流的方向和大洋东西沿岸洋流的性质等方面去归纳总结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也随之层层递进,最终自己能逐步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路;最后根据教材和学案上提供的素材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由于取舍得当,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七个环节:自主学习、动手绘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课堂反馈和课外探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达到这样一种艺术的境界,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地理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及享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喜悦。
开展教学活动我首先精心创设了问题情境,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翟墨完成中国首次单人无动力环球航海引入,设计悬念,引发问题:翟墨如何完成了无动力环球航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以这个素材作为整节课的线索,总领全局。
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自我检测完善学案上自主学习的内容。随后质疑提问洋流的形成原因,据此让学生结合全球风带图动手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和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然后投影展示学生代表绘制的模式图,并让学生分析讲解洋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进一步指出:翟墨能顺利完成无动力环球航海,离不开对全球洋流分布规律的掌握,自然过渡进入下一环节: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且组内派代表展示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以翟墨将领航新一轮无动力帆船编队进行环球航海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要求途中必须依次经过四个站点,让学生分组探究设计最佳的科学线路,并结合学案中给出的四个站点的背景材料分析总结相关的洋流知识,老师进行进行点评并总结。
整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以翟墨的环球航海线路为主线索,将洋流这一“水”要素的基本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地理意义一一呈现,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前后呼应,通过各种活动的巧妙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三)课堂情况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团队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课堂上我尽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成果展示也较成功。活动开展的时间分配较合理,动手绘制洋流模式图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分工合作,每小组各讨论一种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实行组间评比竞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探究设计环球航海線路和总结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通力合作,在激烈的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较充裕,讨论热烈,做到了人人参与,大胆展示,通过一系列活动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组织过程中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关注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小组代表回答的问题是全组成员智慧的结晶,鼓励具有团队精神的优秀小组和个人,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其中一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归纳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规律时出现了疑惑,我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指导学生阅读全球洋流分布图,认真辨认冬季洋流和夏季洋流的区别,并结合南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进行分析,很快学生领会并掌握了,投入了更热烈的讨论之中。后面的课堂反馈做到了讲练结合,学生对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达到了预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扣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翔实、前后呼应、自然流畅,选取的素材新颖典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教学组织合理有序,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高,体现了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完美之处,例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不只局限于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海洋污染四个方面,可以加以扩展,让学生有创新的发现和提出质疑,拓宽学生的思路。课堂上,应进一步地提高课堂机智,善于捕捉竞赛中学生闪烁的智慧火花或错误观点,并灵活应变、加以引导,以促成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
总之,好的设计成就好的课堂,有指向性的学生探究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思路的设计、课堂生成情况的把握等方面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材必修Ⅰ》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