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景德镇》的文化价值批评研究

2019-09-10龙洲李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8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批评

龙洲 李颖

【摘要】纪录片《景德镇》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以“景德镇城市发展”与“陶瓷产业”为线索,叙述景德镇自汉代至今社会变迁的诸多方面。本文以文化历史为视角对《景德镇》进行解读,从纪录片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及审美价值三个层面出发,剖析该记录片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内涵。

【关键词】纪录片;景德镇; 历史价值 ;人文价值; 审美价值;批评

基金项目:201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形、气、神范畴下的工艺美术批评模式研究”(17YS35)

“景德镇”一词在中国人的文化与历史视野中并非是一座普通的城镇,而是由千年陶瓷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共同构筑的一个文化集合体。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陶瓷的辉煌与没落体现在景德镇的兴衰更迭中,景德镇不仅是中国陶瓷的代名词,亦是中国文化在海外其他国家眼中的文化符号。2018年8月27日,电视纪录片《景德镇》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共四集分别是《起城》、《御窑》、《商帮》和《远方》,分别从城市起源、御窑的设立与发展、商业运作模式以及中外陶瓷贸易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深入、客观、系统的展示了景德镇的变迁。

纪录片作为一种“最具有品味和文化意味的电视艺术品种”,强调文献资料学术性和文化性。当强调文化性的“纪录片”与具有千年文化内涵的“景德镇”相遇,形成了双重文化属性,从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三方面将纪录片《景德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得到凸显。

1. “文化”意义与纪录片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外延都十分丰富的多维概念。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最早出现之处,文中记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一词具有与武力所对应的“教化”意思。“文化”的现代义直至19世纪才在西方出现,并逐渐成为学术基础概念被广泛使用。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才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体”,这被视为最为经典的广义文化范畴。而在当代,学术界所公认的文化的本质内涵即“自然的人化”,将文化视为所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有关人的价值与信念进行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

因此,文化可分为物质器用层面与精神观念层面两大板块,前者具体为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与产品的总和,后者是指人类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思维结构等。而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则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简而言之,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四个层次,而狭义文化则仅仅指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常与“政治”、“经济”并列使用,本文亦取此种文化概念。

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使得学者在研究它时常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而框定研究范畴。纪录片作为文化产物,受众往往是高端群体。因此,纪录片文化并不单纯指纪录片本身的精神产品属性,还暗涵着与“大众文化”对偶的“精英文化”内涵。现如今影视制作方式高度产业化、快餐化、娱乐化,而纪录片创作在技术时代突出艺术追求,且创作体系也并非完全处于传统的以追求大众审美为导向的好莱坞影视价值脉络中,其所包含的“影像记录”议题,就其“真实性”与“纪实性”的表达要义而言,实则与电影最初的发明意图息息相关,而记录真实的创作意图本身便是一种精英文化的表达倾向,与追求感官刺激为目标的大众娱乐文化有所区别。

纪录片《景德镇》是景德镇文化与纪录片文化交织下的的产物,景德镇文化包括景德镇城镇文化与陶瓷文化,而制瓷产业作为景德镇两种文化的枢纽,自然而然的成为纪录片在书写景德镇历史时的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

纪录片《景德镇》因其影像文献性存在历史价值,因其创作主体对手工艺者的关注及纪录片本身的纪实性等蕴含人文价值,因其使用“记录影像”的表达方式含有电影这一第七艺术的视听审美价值,故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该片的文化意义进行批评研究。

2. 历史价值

纪录片《景德镇》首先作为文献纪录片,是景德镇自汉代至今这段历史的影像表征形态,既是对前人所记载的众多文献、影像等史料的梳理,又是当下文化影像记录工作的一部分以供后人回望。而作为一部关于景德镇的文献纪录片,它的独特历史价值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首先,将关于景德镇的城市变迁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制瓷工艺流程以记录影像的方式,通过“公共表征”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法国学者保罗·魏瑞利奥在《幻觉机器》文章中提出“公共表征”的形式概念,这种形式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在公共领域展示与传播影视形象,另一方面又作为观众和符号间的互动交流来呈现。《景德镇》的播出平台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话语体系的构成部分,使得该片成为景德镇文化历史的官方传播媒介,属于公共领域的大众媒体,具备公共表征的特点。这对于景德镇历史文献的选取,以及歷史时空构建的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大众对景德镇以及陶瓷母题的文化认同与认知。《景德镇》在展示历史影像文献时,对于古代部分的呈现并未像以往纪录片那样,以文献古籍图片的方式或文字表现,而是通过演绎文献还原当时场景,将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距离感轻而易举地消解掉了。

其次,《景德镇》大量使用现实空镜,以现在时追溯过往,使历史在与当下的对比中突显出来。拍摄现实的时空物象画面的目的在于搭建人们脑海中过去的历史场景,强调历史变迁感。如第一集《起城》的影像画面中一开始就对昌江江面进行了大远景拍摄,在该空镜头中江水缓缓的流动,既表现出古往今来的时空流转的感觉,又像一条纽带连接着景德镇的过往与未来。此外,影片拍摄大量现实空间镜头,借助空间环境的指涉性表达时间的流逝,以“此时此地”触发“他时此地”,以现实空间作为历史、时间的见证者。如在第二集《御窑》中,御窑厂主楼龙珠阁的影像反复出现,与之相配合的场景是现代城市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与古时为皇家制瓷的肃穆紧张过程,通过二者对比不免让观者对御窑厂的衰落而叹息。

另外,《景德镇》在展现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时,借由相关当事人的家族后辈亲口叙述当时历史,给原本冰冷的文字记载注入主观的情感精神寄托,在第三集《商帮》中,当影片叙述景德镇绘画名匠“珠山八友”的来龙去脉时,通过王大凡的侄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对陶瓷绘画理念的口述片段来显示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历史传承性,以及对先辈技艺的崇敬。通过这种当代人诉说往事历史的口述方式,除了给景德镇城镇的历史描摹增添情感空间外,还可直接引导观众的情感,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拉近,帮助受众在进入历史时空的时候最大从程度的抛弃固有观念,以一种主体的视角参与影片的放映,而非单纯的“他者”观看视角。由事件“亲历者”娓娓道出故事的起承转合,从历史宏大背景中牵引出随着时代洪流而起伏跌宕的个人命运,不仅增添历史的饱满度,还赋予了历史的生命力。

3. 人文价值

影像的纪实性是纪录片与生俱来的特性,人文精神更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总的来说,人文价值概念涉及文化失所、文化重建以及个体的人文追求等方面,《景德镇》纪录片的人文价值则架构于由制瓷产业所推动的景德镇城镇变化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对如今景德镇元青花仿造大师饶克勤家族对元青花艺术的极致热爱的刻画中,存在于对都昌人垄断景德镇“挛窑”技术的深入挖掘中,存在于对徽商帮派如何逐渐地影响着景德镇小到码头建设,大至商贸发展的城镇格局更迭中。

纪录片《景德镇》虽以城镇命名,影片内容不乏众多关于居住于城镇中的“人”以及由这些“人”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人文精神自始至终活跃并凝结于影像文本中,片头动画虚拟御窑厂主楼的建立是由各个朝代景德镇工匠名称搭建而成。《景德镇》并非拍摄一座城镇的地理城址坐标的变动,而是通过记录影像重新发现湮没在“景德镇”与“陶瓷”两个大历史语境下众多面目模糊的小人物与依附于陶瓷生存、与陶瓷互相形塑的“陶瓷手工艺人”,这些人正是片中所述“掌握窑户的都昌人”、“制作瓷雕的丰城人”、“提供匣钵的乐平人”以及“专攻异形瓷器的抚州人”。

该片拍摄者以两种方式赋予影片人文价值。第一种方式是拍摄内容直接赋予影像人文价值,其自身包涵着约定俗成的文化含义,通过观众的联想性思维而触发。如影片常借助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视角,对一些话题进行分析与解释,在这里学者身份被转化为一种人文话语。影片第二集《御窑》中在揭秘明清御窑厂内监狱系统设置的问题时,是围绕景德镇陶瓷大学张婧婧教师在制作御窑厂模型时对一处厂内建筑的用途困惑而展开的,而有关这一困惑的解答则是由知名陶瓷专家、故宫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口述出来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赋予画面中的意象以人文价值。影片叙述至第三集《商帮》时,镜头对于十大瓷厂工业遗址中巨大烟囱的拍摄进行了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用仰拍镜头显示烟囱粗壮而高耸入天,传递出由诸多小作坊组合联合构成的国有十大瓷厂的昔时辉煌与雄厚实力;二是捕捉孩童在窑口烟囱周围玩耍的场景引发观者对于瓷厂过往繁荣忙碌的想象。现实中纯粹的窑口烟囱对观众而言,并不作为一类普遍的人文价值符号,但经过纪录片自身独特的技术手段,如拍摄角度的选取、意象之间的对比处理等使烟囱具有上述新的含义。

4. 审美价值

当前的影视产业在商业语境中被全球化和商品经济的浪潮裹挟,商业、文化全球化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在信息传播进程中处于新媒体时代,受众趋于年轻化,观看方式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向视频软件、网页等网络新媒体转移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如何逐渐摆脱政论式新闻片框架,不断增强自身艺术、娱乐竞争力走向市场。这与把握好创作主体的审美价值与受众审美取向之间的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纪录片《景德镇》在这方面无疑是提供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在视觉审美方面,《景德镇》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城镇变迁表象之下的政治(象征皇权的御窑厂对景德镇格局的摆布)、经济(徽商对景德镇商贸体系的影响)、地理( 珠山为核心的“五龙献珠”格局)等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各种影像技术手段来制造视觉奇观,在历史文献的支撑基础上通过电脑特技、三维动画模型等方式对场景重现进行主观演绎,制造出强烈的画面视觉冲击感。当影片讲述景德镇瓷器薄如纸的特点时,在对手工艺人熊老二修坯过程进行拍摄时,采用了大量慢镜头。这不仅优化了影片疏密节奏,还同时延缓了时空,向观者传递出陶瓷制造过程中手工艺人的审美感受,艺术创作与工艺制作本身的美学价值也得到彰显,这种“慢中之美”更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又如第二集结尾处,在讲述御窑厂随着官窑衰退而逐渐落寞,民窑成为制瓷产业的主角时,画面采取“画中画”形式的叙述方式,画面整体布景由裸露的砖墙和陈旧的家具组成,文字解说置于左下方,官窑衰败与民窑的兴起的历史记录影像则以黑白的形式被框定在家具木板中,视觉新奇而又可满足观者对怀旧的审美期待。

在听觉审美方面,声音要素对《景德镇》影片中历史现实的时空营造、对现代化大时代下仅存的手工业城市中人文价值的点点缅怀以及本片本身所表达的美学追求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相比通过制造视觉奇观从视觉给观众以震撼来征服观众外,声音要素通常在观众意识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但就事实而言声音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黑格尔将音乐授予“最高的艺术”称号,由此亦可窥见声音所潜藏的伟大力量。同一画面配以截然不同的背景音乐所产生的戏剧化差异已成为不证自明的事实。在该片中,音乐、语言和音响是主要的声音要素。对于《景德镇》的审美价值而言,最重要的声音要素莫过于音响,为营造独特的视听感染力与富有美感的画面相辅相成,一方面使观众产生视听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参与影片整体氛围的塑造,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对景德镇昔日荣光的追缅之情。

配乐亦是《景德镇》不容忽视的艺术因素。配乐对影片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对其节奏的掌控。《景德镇》影片的节奏体现在诸多方面:整体城市兴衰走向的节点选取,四集影片之间的衔接点,单一集数中古今时代的平行蒙太奇剪辑,解说词的语气等。而音乐自身的节奏可增强观众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审美体悟,创作者所追求的正是观众内心对影片叙事发展的节奏期待,与影片自身的节奏以及配乐的节奏三者达到一个微妙的共振。《景德镇》的主题配乐节奏进程较快,配合历史节奏的前进感,配乐前一部分为单一乐器所奏乐曲,通常出现在现代画面中,后半部分的交响乐节奏激昂,强烈引导着观众的情绪,感受景德镇衰败之中的辉煌。并且,音乐自身所特有的抒情表意能力是文字和画面所无法替代的,片尾音乐节奏轻快又带有一丝神秘,意犹未尽而又积极昂扬,音乐的多义性提供给观者有关景德镇未来的想象。

5. 结语

《景德镇》这部大型文化纪录片除讲述关于景德镇城镇历史外,“陶瓷”作为另一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如果说景德镇的历史如沙如风,那么“陶瓷”本身便是“沙”与“风”。纪录片通过它的历史、人文与审美价值凸显文化的意义,它所起到的文化整合-交流作用是纪录片重要的文化功能之一。“陶瓷”与“景德镇”在国人的文化视野中熟悉却陈旧,更多以“青花瓷”等作为一种表面文化符号,鲜少有人透过文字语言外表触及历史内蕴。《景德镇》通过城镇发展与制瓷产业两大脉络将景德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串联在一起,旨在编写一部关于景德镇的“影像文献史”,重新建立景德镇的社会文化共识,进而减少文化隔阂所造成的矛盾,它已经不同于过去作为权力与政治话语的政论片,而是以更加平等、客观叙述的方式来传递理念,成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了解景德镇的桥梁。《景德镇》的另一文化功能在于帮助人类审视社会与自省,景德镇跟随着古老的帝国曾经盛极一时,亦随着清王朝的落寞而逐渐失语,影片完整的将该过程清晰的展现于观众面前,观众在思索历史时不免关照当下,探寻自己及所身处的时代之命运。通过观看影片中古人对陶瓷技术的追求、今人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传承,将其进行内化成为观者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以此不断认识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时代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峰,周亚平,陈霖,曾一果.新世纪人文记录片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朱荣清.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观念与方法[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131-134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8

[4] 任放,杨华,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批评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