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雄甘地的父子关系浅析名人的家庭教育
2019-09-10惠昕
摘要:学术界对于圣雄甘地的认知较多的是宗教思想、政治主张、以及他引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抛开这些事业上成就,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丈夫、父亲。通过他的生活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圣雄甘地,他的儿子一直活在他的光环下,觉得自己活得毫无存在感,进而产生了心理阴影,最后成为不成大器的废物。同时结合民国时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启超家族的家庭教育,来对比反思名人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圣雄甘地;梁启超家族;名人家庭教育
一、圣雄甘地的家庭教育
(一)博爱的国父甘地
圣雄甘地的心胸无疑是博大而仁爱的,他总是穿着缠腰的土布衣到处讲演,四处视察,为身在痛苦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他将所有印度年轻人视为自己的孩子,为了给其他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知识,甘地就将朋友专为甘地家设立的留学奖学金给予他人,这件事让长子哈里拉尔一心想留学英国攻读律师专业的想法破灭了,给了他极大地打击。甘地没有同任何家人商议便直接把这个个人机会留给了其他人,也造成了家人的强烈不满,甘地在家里的强制的大家长形象,与他民主慈爱的国父形象有很大差异,致使家里人为配合他的行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尤其是长子哈里拉尔的心里开始产生了对父亲的误解,自此父子开始渐渐疏远。
(二)强制的宗教主义者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印度教影响深远。这种宗教虽然教义繁杂,但是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就用一种和平、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甘地也是因为这个运动带领着印度人民不断地走向民族独立,而被印度人亲切的称为“巴布”。作为全印度人的父亲,慈祥的甘地可以宽恕理解所有人,但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根据自己严格的道德标准进行限制,造成儿子的反抗,就连平时一直追随他的夫人也曾经抱怨说,“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①
与此同时他的几个孩子也不得已追随他的政治活动,因为参加他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长子哈里拉尔也追随他的父亲,有时整日在街上示威游行甚至被监禁在监狱里,无暇照顾家庭,也没有固定收入,对于已经有孩子的哈里拉尔来说,生活过得艰难又拮据。一方面配合父亲参加政治活动,干扰了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自己的专职事业,以及父亲光环的笼罩,哈里拉尔成为失去自我身份的人。在别人的眼里,他的身份仅仅是“甘地的长子”,不管如何努力始终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人们的指指点点终于成为他难以摆脱的巨大负担。最后经历了妻离子散之后的他,再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他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公然蔑视父亲。就像幼稚的孩子渴望通过怪异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一样,也许哈里拉尔的行为,也是对父爱的另一种期许。甘地作为一个严格的宗教主义者,除了素食、绝食祷告,在他36岁时他没有和夫人商量便开始了禁欲的生活,作为一个强制的宗教主义者的特点,他为了信仰不会考虑家人的感受,虽然也曾在儿子迷失方向之后,多次力图帮助儿子找到归途,可每次他的劝诫都带有那么点让人难过的的消极味道,他像父亲一样给予很多人建议和安慰,可唯独在这哈里拉尔这里变得不一样了,或许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儿子不是不爱,而是这种开放而寬泛的教育方式,让儿子无法适从,使得甘地与儿子之间产生了更深远的鸿沟。
(三)另类的教育方式
甘地不让儿子们接受正统的教育,让他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像斗士一样追寻信仰,他认为通过劳作和监牢能让他们学到更多学习生活中学不到的,他试图探索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模式,但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和愿望,他忽略了子女的想法,父亲以自己的角度出发替哈里拉尔选择了他今后要走的道路,这让他无法理解更无所适从。甘地的后人图萨?甘地曾说:“问题就在甘地与他的长子之间。甘地受到人们爱戴,他的儿子看着父亲的成就,却很清楚父亲根本没想帮助他们取得自己的成就。”②由此可见,孩子对于父亲的失望,渴望得到关注的孩子并没有在父亲身上得到归属感。所以哈里拉尔发誓要找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不断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但屡屡失败,同时没有父亲的接济也令家庭负担日益加重,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探索的道路回到父亲身边。但是他此次的接近也是有目的的,是想向父亲借钱做生意,但是这次父亲和上次一样一个人做了所有和家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决定,父亲放弃了家族继承权。此后哈里拉尔和父亲渐行渐远,当甘地摇着纺车,呼吁人们抵制外国货,并提倡穿印度棉布时,哈里拉尔却囤积了大量英国上等布料,准备大发横财,但是好景不长,哈里拉尔的投资失败了,他意志消沉,放弃自己,讨债人又频频光顾,妻子无奈的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他,血本无归的他家破人亡,曾经的精神寄托不在了,他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二、梁启超和圣雄甘地家庭教育的对比
作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甘地希望哈里拉尔是自己思想的践行者、独立斗争的参与者;作为父亲,甘地希望哈里拉尔是自己生活哲学的追随者③。曾经一部电影《甘地,我的父亲》在印度引发了争议,有人指责该片损害了圣雄甘地作为?国父?±的崇高形象,但甘地家族后人则认为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圣雄甘地与长子的关系。导演从另外一个角度呈现了人民心目中甘地的形象,故事真实的描述了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从一个儿子的视角仰望作为民族圣雄的父亲,带出了一段英雄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④甘地的后人图沙尔?甘地说:“影片非常感人,而且对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平衡。它是甘地家族的真实写照。哈里拉尔有领导人的潜质,却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哈里拉尔无法理解,在英国教育下成为律师的父亲,为什么要做一无所有的圣人。父子都在心灵上饱受折磨。”⑤
对于《甘地,我的父亲》这部电影造成的争论,制片人阿尼尔?卡普尔说:“在我看来,甘地并不是失败的父亲,而是父子关系出了问题……伟大领导人必须作出重大牺牲。”确实甘地作为印度的国父,对于事业的付出远多于家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做到兼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同样作为历史名人的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的梁启超,一生以变法强国为己任,虽然在变法中受到重重阻碍,但是他坚强不屈的精神动力,以及闻名中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仅是事业,“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则是他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留下的巨大成就。虽然教育方法没有对错,但是对比和借鉴历史上的事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提供指导的经验教训。
梁启超曾说:“教育者,国家将来生命之所悠系也。此命一断,不可复续。凡百政务,未有能先之者也。”⑦由此可见梁启超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别的大家族不同,梁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除了他后期对于教育的探索,本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对他养育子女,教育孩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出生在一个有一定文化氛围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秀才,从小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道德约束,使他养成了很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但甘地则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印度教家庭。父亲是一个严苛的大家长,母亲是一个圣洁的宗教主义者,全家完全服从于父亲的指挥和领导,甘地13岁就奉父母之命成婚,成为了一个小丈夫,在自己还稚气未脱的时候便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再加上从小生活的环境宗教气息浓厚,家庭的教育基本是遵循宗教的规定,作为一个强制的宗教主义者,他在家庭教育中也体现出和自己父亲一样强势大家长的姿态,相对于梁启超家庭的民主氛围,甘地的家庭教育有时没有体现出对于子女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小时候家庭氛围的熏陶,当孩子长大,在将子女送往国外学习期间,梁启超与子女之间仍然有密切的书信来往,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只是建议但从不命令。他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除了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亲切的导师、知心的朋友。孩子们也向他坦诚地诉说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惑,梁启超先生都给予解答和鼓励。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公民。无论遇到何事都能有正确的判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饮冰十年,难凉热血。”晚年退出政坛后的梁启超,也从未放下对于国家的责任感,一直安心著书立说,发挥余热,并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他教育孩子不要只是注意个人的成就,还要时刻关注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以报效祖国。梁氏9个子女无论在外取得多么显著的成就,但都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回到了祖国,与祖国共忧患。圣雄甘地的家庭教育在这一方面则非常欠缺,由于长期的组织运动和斗争,他把大量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解放事业,他希望身边的一切为他的政治理想和宗教需要服务,身为一个父亲,他却没能为自己的孩子切身考虑,考虑到他真正需要什么,对于子女缺乏关爱和交流,导致孩子的误解和反抗,长子哈里拉尔一开始也为了父亲的梦想不断努力,甚至牺牲自己,在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他也曾不顾一切地支持自己的父亲,甚至为他坐牢。但是急于求成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与鼓励,逐渐开始心灰意冷,以至于他背叛宗教,成为父亲事业上巨大的阻碍。
在教育教学方面,梁启超不仅教孩子们学习知识,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意愿、个性,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和从事的职业。在这方面甘地曾经劝导走出像奴隶一樣被囚禁在中学和大学的青年:“如果追求文字教育要背着枷锁,还不如打碎枷锁获得自由,哪怕目不识丁。”4
这也就是他另类的教育的来源,他认为让孩子进入公共学校读书,他们就不能获得与父母待在一起的训练,那样孩子们就不会获得甘愿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要求孩子们像农夫那样辛勤劳作,像斗士一样为了自由去蹲监狱,以防止系统教育阻碍公众工作。
从对比看出,梁启超的教育中从来不对孩子强制命令,尊重孩子自己的看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力做到了解和理解,而这正是甘地在教育孩子中所欠缺的。梁启超家书,更是体现出梁启超深深的父爱。就连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也表示说,相比于其他的家书,梁启超家书没有侃侃而谈的大道理,反而是一些对于子女生活的细腻分析。书中看出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行为主体,个体的发展,主要是在家庭的氛围中启蒙、培养、形成的。所以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教育能够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准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注释:
① 莫.卡.甘地苦行的圣雄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6年
②《我的父亲甘地》:难以消弭的憾 - 《我的父亲甘地》影评- Mtime时光网http://movie.mtime.com/67316/ reviews/4104870.html 2010年4月30号
③ 张玮从一部印度电影谈当代印度社会对甘地的接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08期
④ 娄媛媛、张雅婷《甘地,我的父亲》惹争议青年时报 2007.08.07
⑤《甘地我的父亲》上映惹争议被指损害圣雄形象_影音娱乐_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m/f/2007-08-07/ 01551666240.shtml 2007年8月7日
⑥《甘地我的父亲》上映惹争议被指损害圣雄形象_影音娱乐_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m/f/2007-08-07/ 01551666240.shtml 2007年8月7日
⑦ 梁启超梁启超论教育商务印书馆2017年
⑧ 莫.卡.甘地 苦行的圣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6年
作者简介:惠昕(1995.7- ),女,蒙古族,籍贯: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历史),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辽宁省锦州市 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