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技艺复兴
2019-09-10薛砚章萌
薛砚 章萌
摘要:湿拓画在十四世纪经丝绸之路从伊朗传入奥斯曼土耳其,并成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国内却失去传承。本文研究始于“一带一路”的兴起,通过复兴湿拓画艺术,并借由众所周知的抽象派元素作品表现于现代生活必需品中,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再次深入生活。
关键词:一带一路;湿拓画;复兴;抽象元素;现代应用;创新
一.研究足迹
1.湿拓画历史
湿拓画全称是大理石纹水拓画,来源于古老中亚语言“Ebru”一词,直译为“大理石纹路在,花纹”。十四世纪经丝绸之路从伊朗传入奥斯曼土耳其,并在此地发揚光大。如今土耳其将成功申请并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研究表明,这种古老的作画方式起源于中国唐朝,后经丝绸之路流传到西方,却因为国内朝代更迭,环境巨变等因素失传。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兴起,这项技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为一部分人所重视。
2.湿拓画发展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人们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产物质量、品味、风格等渴求也提高了。湿拓画不仅仅是是作画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互惠是短暂的,文化认可却是功在今世、功在千秋的要事。多元文化互融、共生的状态并非静止、趋同的,而是各种文化形态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动态博弈。
3.湿拓画与抽象派
雨果曾在《莎士比亚》中提到“破坏,是一件苦差事;建设,则是一番大事业。进步通过左手来破坏,而通过右手来建设。进步的左手称为力量,而它的右手则被称为才智。”而我们要做的正是这种才智之举。
抽象派是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有划时代的意义。包括孟徳里安、康定斯基在内的大批优秀艺术家前赴后继,留下无数精美作品,影响全世界艺术创作,至今无法超越。它所主张的打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表达自我的精神正与我们此次设计的初心不谋而合。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据我们的统计,抽象派画作在国内的普及率较高与其他流派,尤其是80至00后的年龄段,绝大部分人认可其不屈的精神,苦中作乐的态度。而我们所做的文创产品的受众正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们。
因此种种,我们确定了借抽象派作为媒介,并选取了以蒙德里安画作中几何元素为基础,康定斯基浓烈色彩的碰撞为主题,辅以马列维奇的几何抽象为图案设计理念,推广湿拓画技艺。我们所做出的不仅仅是复兴一项技艺,更是以创新的态度提升传统技艺的知名度及现世普及度和生活应用。
4.浅谈湿拓画的现代应用
在确立了抽象派作为媒介之后,研究的重心便放到现代应用创新之上。我们坚信,复兴这项古老的技艺绝不是为了再次束之高阁,而是为了使其耳熟能详,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立足丰厚的文化背景与资源优势,符合社会主义文化飞速发展,国民素质提升带来的文化渴求,群众基础规模扩大。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以地域传统文化发展为背景,后现代绘画手法做为载体,通过精心研究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意设计及推广通道。所以,我们选择将其落实在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选取丝巾,抱枕,盘子等现代气息浓郁的代表载体,作为打开湿拓画在现代落地生根的钥匙。在高校间进行实验,逐渐推广,最终影响全国。
二.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
(1).研究大量史料记载,并以此为根据选择创新方向。
通过借阅相关书籍,我们确定早在唐朝中国就出现了相似的技艺,在由宋代文豪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里就有介绍过,在我国唐朝的时候,大约七八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装饰纸张的艺术,叫作‘流沙纸’。后通过贸易等多种方式传出西域直至土耳其。当然,更广为人知的历史起点是湿拓画作为《古兰经》的封面。
通过阅读湿拓画唯一华人传承者——李昕彤的采访,观看视频,不难发现,如今这项技艺已然成为中东文化交流的窗口,但在国内的知名度及传承度却很低。
(2).实地考察
确定发源地后,组员共同至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及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西域地区,由于中文相关记载较少,观察当地手工艺文化,寻求其发展传播脉络,寻找两者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2.绘制研究
在长期的研究并付诸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学习,拓展知识,也在一直反思中进步。
首先,湿拓画失传多年,众多内容难以核实,包括传统作画工具,为1:1复原,组员多方收集资料,通过网络购买原材料,自行配比。遇到了困难—颜料的调配。颜料必须与一定比列的水和牛胆汁调和、方可使用。但黄蓍胶,牛胆汁,水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前期尝试时,做出颜料出现褪色,无法上浮等问题。在多次尝试后才做出满意的颜料。
其次,我们对于表现介质—抽象派的方向确定后,在实践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具体表现。水这项特殊介质决定了它表达的特殊性,色彩滴入后扩散的速度与方向均具有不确定性的多样性,长时间的作画必然使图案扩散成无法控制的形状。在多次实验后,我们确定了使用抽象派中的几何结构与名画中别具一格的亮眼色彩作为基础,进行图案设计。其次,为解决扩散问题,组员采取提前准备,多人共同快速滴入色彩的办法来解决。进而完成我们对于湿拓画的图案设计。
3.研究反思
(1).质变决定量变。当我们浅显的窥探这项艺术时,只能看到它绚丽的色彩,而只有深入研究,才能看到纹理间岁月的沉淀。在研究阶段难以想象它制作的困难,水介质需要接近1:200的比例的结论是十几次的反复验证。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只差一步,但这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资料的积累才能进行实践,但实践却不是简单的积累资料。水的兼容与特殊性决定了作画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在攻略中不会提到颜料的配比比例,这些只能在操作中不断完善。
(3).在出现错误时后退,就是进步。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而只要即时纠正,就会打开新的大门。在实验初期,我们把图案设计定位在名画复刻上,但在实践中由于环境的局限,十几次的实验后发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且适得其反,形状四散,画形难画骨,在商讨后,决定改变方向,提取抽象派的几何元素与艳丽色彩作为元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结果。
三.研究成果
该系列作品以新颖的现代文化角度,将其带入现代生活,在复兴文化使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同时,将其赋予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秉承传统文化复兴的宗旨,使遗落的瑰宝得以复兴与发展。并抽象派画作相结合,制作成品,进入市场,变成触手可及之物,在现代社会推广应用。
这项古老的艺术以水为艺术创造的载体,水面作画的流动性,使得拓出的每幅画作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每一幅都是孤品。我们致力于将这项技艺复兴,并借由抽象派作品媒介,再次进入现代生活。
参考文献:
[1]《文房四谱》苏轼[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
[2]《水中游——神奇的湿拓画》陆晔[M]知网 2017
[3]《湿拓画的概述》 贾晗[M]知网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