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学院雕塑课程教学思考
2019-09-10张炯炯
摘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雕塑艺术语言与形式》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专业方向不一、造型能力差别较大的情况,这给集中授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为教学评价、客观的给出课业成绩出了一个难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教学的内容与评价的体系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雕塑教学;教学改革;思路;操作
在高校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中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雕塑艺术语言与形式研究》课程,对于培养美院研究生们的立体空间思维、拓宽其专业视野是十分有益的。但是,由于长期专业设置与细化的缘故,又使得每年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录取生源的专业不确定性与其专业数额的偶然性方面。以笔者任教的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在该层次学习的研究生就至少存在着四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可能性,分别是:美术学绘画专业(中国画专业、油画)、美术学教育专业(师范)、设计学专业(视觉传达、环境艺术)以及书法学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这就使得给他们所集中的授课成了问题。
一、面临的困境
首先,虽说他们都是美术学院的学生,但由于具体的专业区分使得他们入学后的造型基础呈现出不一致特点,这就导致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教学尺度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次,因为他们所研究的专业方向不一,所以他们对于相同课程的专业诉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影响到给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分数。
具体分析上述几类同学的专业背景,因所学专业的不同,其造型基础与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绘画专业的学生,不论其选择的是中国画还是油画专业,在美术造型的基本功方面的表现都还是不错的。这主要是得益于他们在本科阶段所受到的长期训练,特别是围绕着形态塑造的表达训练研究;造型基础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美术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由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和造型表达相关的,即使是在三、四年级分属了中国画和油画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与物体造型的训练相联系的;就狭义的造型基础来说,排在第三位的应该是设计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本科期间同样受到一定量的造型训练,但是,由于所学专业的细化,使他们的研究方向产生了转变,不再以造型的训练为其主要的研究课题;在这批學生中,造型基础最弱的就是书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中间多数没有从事过绘画造型的训练,虽说有“书画同源”的古语,但落实到实际的雕塑造型时,还是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疲软。
鉴于生源基础的具体差异,在课程作业上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他们的课程作业而给予相应的课程分数?如果采用以往统一的课程评价尺度,作为教师总觉得略有几分欠缺!但是,如果视他们所学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的给予评价和分数,那么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又觉得也有失公平,也不利于保持评价的客观性与严肃性。
二、教改的思路
鉴于上述生源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积极地调整教学思路,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他们的专业诉求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把教学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分为几个层次,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与专业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评价办法。首先,对于相对造型基础最好的绘画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期望的是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于形体本质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观察及造型方法,使之能够塑造出扎实、立体的人物形象,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助力;对于第二类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专业诉求是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塑造技巧,为将来所要从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服务,使得在向他们的学生介绍祖国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时能够表述的更为专业,特别是在中、小学手工制作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侧重于通过对立体构成的表达的深入研究,培养他们立体思维的专业习惯以便于他们在视觉传达、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拓展;对于书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科阶段缺少绘画造型的专项训练,使得本课程立体的造型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兼顾他们的专业特点,找寻到此门课程与书法学专业的切合点,比如:结合其篆刻的研究,选择印纽以及砚台的造型设计为切入点以突破该课程教学对于他们造型能力要求过高的瓶颈。
三、具体的操作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拟定不同的课程要求。对于专业基础相对较好的绘画专业的学生,应以雕塑的塑造训练与艺术语言的运用为评价的重点,使之在造型的能力以及创作的表达方面有所提升;第二,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他们的未来的中、小学教学的就业方向设计他们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的训练中强调快速的制作技法以及对优秀雕塑作品评鉴的表达训练,以利于与未来教师工作相衔接;第三,针对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拟结合设计对于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继续在立体构成与设计运用方面作深入探究,使对课程作业的要求围绕着创意与材料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方面;第四,对于书法学专业的学生,结合他们的专业诉求,提出与其专业相关的印纽造型设计以及砚台造型设计的训练课题,在增加他们对此课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训练其必要的造型能力。
四、课程的评价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会使得班级同学的作业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在同学们各尽所能的同时也给教师的评价提出因人而异、因专业不同而区别对待的要求。对于绘画专业的学生,如果在作业中能够表达出准确的造型,对雕塑语言的运用有所心得与尝试,较好的完成课程预设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在相同专业的学生中排出相应的顺序并给出相应的分数;关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考察他们掌握快速的雕塑造型制作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与小论文相结合的形式评判其在雕塑作品评鉴方面的修养,以便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相衔接;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综合评判其作品同他们专业的联系以及在预设的环境中的视觉效果,应鼓励他们对于新材料选择与尝试;对于书法学专业学生作业的评价应兼顾其专业特点,不与上述学生搞一刀切。凡是在作业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印纽造型以及砚台造型设计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可维造型技法而论之。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美术学院研究生阶段的雕塑课程教学应该针对学生专业具体的问题而区别对待。应本着实际、有效的原则,分门别类的给予具体的指导,应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不使教学流失于表面化、更好地完成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该文为2016年淮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雕塑艺术语言与形式研究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YXM06。
作者简介:张炯炯(1967.3—),男,汉族,籍贯: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研究方向:雕塑教学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