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忠孝观的内涵、意义及践行路径
2019-09-10赵爱鹏韩绍硕张宇飞陈浩刘奎杰
赵爱鹏 韩绍硕 张宇飞 陈浩 刘奎杰
摘要:忠孝之道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忠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美德,积淀了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道德文明精华。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被后人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把忠孝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并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之中,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更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涌现出更多当代优秀青年大学生。
关键词:忠孝;爱国;教育;大学生
一、忠孝的内涵
“忠孝”二字出于《孝经?开宗明义》,释义即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在古代,古人如果能够将这二字知行合一,那必是高洁之士,乃国之栋梁,中流砥柱。孟子曾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就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忠孝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一个家族将其作为家训,那必是繁衍昌盛,福祚绵长,即使遭受再大的磨难也能生存发展,国家亦是如此,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也能屹立不倒。常言道:小孝为家,大孝为国。有句歌词是这样讲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并不是单纯的指向家庭,国家实质上也是重要的“家庭”组织。在传统的孝德中,重社稷是孝德的核心所在,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在古代社会当中,孝德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看重的,并且将爱国作为孝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更是如此。爱国教育就是孝德教育的核心所在。因为“国家,国家”,国即是家,家便是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曾说过“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所以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爱家爱国,做一个明忠孝,知荣辱的当代优秀的青年大学生,以此来推动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
二、新时代大学生忠孝观现状分析
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也涌现出不少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其事例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过于依赖自己的父母,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回报。他们中的人在学校中只顾自己享乐、穿名牌、讲排场、不听父母的管教,对父母轻则态度冷漠,言语敷衍;重则恶语相向,横加斥责,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打游戏,聊天,完全不能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丝毫没有成年人的担当与责任,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父母养育之恩大如天,父母含辛茹苦,不辞辛劳的养育子女,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也难以报答,所以子女更应该从心底感激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善于孝养父母,在父母老迈的时候,应该尽心竭力的供养父母,给父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使父母安享天伦之乐。大学生虽然具有成年人的独立思维,但是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波动甚至变化,不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复杂,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而犯下错误。
前两年有一个热点新闻备受媒体关注,徐某所在的广东省某大城市有一个军港码头和一家历史悠久的造船厂,他的“调研”工作就是到军港拍摄军事设施和军舰,到船厂观察、记录在造在修船舰的情况,并将有船舰方位标识的电子地图做成文档,提供给“Miss Q”。2013年5月,徐某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徐某交代了自己的间谍行为。究其原因,是这名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更没有正确的社会主义忠孝观、荣辱观,虽然后来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对国家的犯罪,但利诱当前,思想不够坚定,对党和国家不够忠诚,促使他走向犯罪的深渊,不能自拔。可以说社会主义忠孝观的淡薄与缺失,使他没有坚定爱家爱国的信念,最终让他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三、新时代大学生忠孝观的树立及践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观点,忠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近些年,由于道德伦理的缺失,忠孝观念的薄弱,整个社会在面临道德危机、文化危机。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理解忠孝文化,做到心中有忠孝,我们就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丢掉自己的根,失去自己的方向。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忠孝观
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忠孝观,首先,可以举办“大学生忠孝文化演讲比赛”,设立“大学生忠孝文化节”,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忠孝文化活动,唤醒大学生的忠孝意识。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可以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忠孝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主动的参加一系列忠孝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忠孝文化观念,丰富大学生的忠孝理论文化知识,培育正确的忠孝观,让当代大学生可以主动研究探寻中国传承悠久的忠孝文化,让优秀的忠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促使青年大学生传承并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迸发出新的活力。其次,要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可以在校园内遴选出爱国爱家的优秀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巡回演讲报告,也可以组织同学观看有关忠孝的电影和纪录片,让大学生更能真实的理解领悟忠孝的含义。同时可以利用学校的传统手段,如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栏的作用,加大忠孝文化宣传力度;也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如校园文化墙、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交方式在其上多刊发古代忠孝事例和校内大学生忠孝典型人物事迹,来弘扬忠孝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同学们树立榜样,培育正确的忠孝观。最后,可以结合我校“书香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們多读关于忠孝文化的书籍,如《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责任的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等书籍,让同学们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选取优秀学生代表发言,讨论心得体会,让同学们在交流会上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树立人人参与的观念,使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二)通过忠孝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忠孝观
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忠孝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忠孝理论文化水平。可以专门开设有关忠孝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作为必修课计入期末考评当中。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掺加一些小故事、小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加入进来,做课堂的主人。最终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忠孝观。
(三)通过社会实践与家风建设养成忠孝行为
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任何人的优良品德行为都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所以要养成大学生的忠孝行为,培育正确的忠孝观。社会实践和家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和家风建设,来培育大学生的践行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如组织同学参观爱国教育基地、通过缅怀革命先烈讓当代大学生继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先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时代所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不怕吃苦、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也可以鼓励同学们边学边做、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会“忠孝”,高校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到军人疗养院、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养老院等地方亲身实践体验,同老人聊天、下棋,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把认知付诸于行动,转化为忠孝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秧及子孙、遗害社会”。他谈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每个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好的家风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忠孝观念,让他们敢于担当家庭和社会责任,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3]沈善洪.黄宗羲全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 建宁府建阳书院, 宋(1127-1279) :19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J18RB018)。
作者简介:赵爱鹏(1999-),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通讯作者:刘奎杰(1974—),男,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