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游戏区微地形设计的探析
2019-09-10潘冬妹
潘冬妹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化水平提升后人们更关注精神生活,特别是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人们己逐渐意识到游戏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意义。随着人们对儿童游戏的逐渐重视,人们对儿童游戏区建设的关注程度和建设频率也逐步加强。现在的儿童游戏区因地制宜地设计更符合儿童特征和成长,而且从更多的细节考虑儿童的生理需求和心理要求。
關键词:幼儿;游戏区;微地形;设计
一、幼儿游戏区的概述
1.1幼儿游戏区的概念
幼儿游戏区指的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供他们游戏、玩耍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存在于室内,例如商场或快餐厅的游戏堡,幼儿园里的活动空间,也可以存在于室外,例如居住区、城市公园广场、街道休闲空间等,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儿童游戏场等。本文主要针对研究幼儿园室内公共空间中儿童游戏区的趣味性。
1.2幼儿游戏区微地形设计内涵
本文所阐述的幼儿游戏区微地形的设计是引导幼儿自己搭建相关的地形,属于一种动手能力强的创造性游戏,即孩子们可以利用聪慧的头脑将能够塑形的材料和可变化形状的物质通过某种手段进行再创造的游戏方式。可供使用的材料常为各类积木、水、沙子、粘土等。一旦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发挥想象力,自己动手将这些材料变形,玩出各种新花样,儿童在这方面的创造力真可谓是专家。本文主要是引导儿童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室内微地形的搭建,旨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建构能力。
1.3幼儿游戏区微地形设计的意义
游戏区的微地形设计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能够对儿童的身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其次是儿童的感官剌激和反应能力——动作发展,最后就是运动能力。儿童不管是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游戏都有积极的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们感情的寄托。儿童情绪上的小冲突也可以通过游戏进行化解,游戏是儿童形成健康心理和乐观情绪的良药。儿童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当他们玩耍的时候,充斥着各种情绪。比如克服了某个小困难所呈现出的高兴,遇到困难挫折时表现出的沮丧,与趣味相投的朋友在一起时的喜悦,被其他小朋友管理时的郁闷,带领小朋友玩耍时的成就感等,这些情绪在游戏中得到适当地处理,正面积极的情绪会让游戏顺利进行,消极的情绪也随着玩耍而消散。
二、幼儿游戏区微地形设计策略
2.1积木地形的设计
许多儿童都喜欢积木,积木的搭建甚至还能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国外一位幼儿教师在日记中写到,积木的搭建是儿童最喜欢的游戏项目,他们在这些地方的游戏可持续数天或数星期之久。在游戏区的微地形设计中,可以采用搭建积木的方式进行设计,地形营造包括人为的微地形的创造,地形的营造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设置更多的儿童游戏方式,如滑梯、沙坑、攀爬等。在设计中要注意微地形安全坡度的控制,还要运用安全材料以及鲜艳的颜色。如图所示。
2.2区域和区域之间相连地形的设计
在儿童游戏空间设计中,很适合应用随手可得的辅助材料进行搭建微地形,我们在搭建过程中注重艺术美观长短、颜色、形状等的搭配等,通过运用丰富的造型,形成微地形曲曲折折的最初形态。除了这些还要结合一些新鲜元素,例如在旁边放一把随手可取的小椅子,孩子们可以踩上小椅子,往高处拼搭,建构成一座座高楼大厦,利用魔尺变形搭建多米诺,实现建构区和多米诺、益智区、数学区、生活区等的融合。微地形的地形设计低错落变化,看到和他们一同在设计中的小朋友,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友谊。如图所示。
2.3微地形设计的其他策略
尽量少使用成品型的游戏设施,尽量使用没有固定游戏模式的趣味性游戏设施和游戏场所,并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让儿童参与设计甚至是施工。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们参与到环境的设计工作中,这不仅有助于创造真正符合儿童需求的游戏环境,更让儿童真体验到环境中趣味性景观的实际意义。家长、教育家和儿童研究者的参与会令游戏空间的设计更加完美,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儿童参与到部分施工工作中。结合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运用,游戏空间应留有二期发展的预留空间,趣味性游戏设施和游戏空间是一个“有头无尾”的设计过程,必须预留出可发展、调整和完善的位置,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完美应用才能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儿童游戏空间和设施。
总结
幼儿游戏区是儿童日常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是促进儿童身也健康、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学会交往、酷入社会环境的重要场地。但是现阶段幼儿游戏区微地形缺乏变化,空间形式单一,普遍存在单调、无趣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本文将从自然化、人性化的角度关注儿童游戏场地,运用专业方法研究儿童游戏场地的微地形设计,旨在建立能够与儿童进行全面互动的游戏场地,从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莉英.城市儿童游戏场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学位论文,2004.
[2]下宇.当代城市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研巧[D].华中科技大学硕主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