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集体备课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019-09-10王燕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研培氛围,充分发挥“团队智慧效应”的优势。我校多年实施的集体备课管理方式正是这种团队精神的真实体现,是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措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高质量的取胜之道。
关键词:落实课改理念;打造研培环境;提高研究氛围
一、集体备课的益处:
1、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
一个教师的成长与集体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集体备课的形式就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每位教师在参与此过程中都会亲历自我钻研教材、集体研究探讨、明确分工主备、完成教案书写、课后反思小结的过程,这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2、优化教学流程,有效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集体备课是教学工作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是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每个教师在备课前,认真依据课程标准,精细地做一些前期准备,比如广泛参阅教辅资料或优秀、典型案例,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参看课堂设计、优秀课件等。在备课过程中,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更深入的研究学情,狠下功夫,力争做到完美无瑕。
3、开发课本研学资源,提高教师间的协作精神,高效凝聚集体智慧。
集体备课的过程的确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教师们共同研讨、互相切磋,博采众长,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结合起来,激活思维的潜质,使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的地位、重难点,多样的教法,灵活驾驭教材,高效完成教学使命。[1]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分享,教师们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和研究,修正自己的个体备课教案,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有用的课程资源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积累和丰富教学的课程资源。
4、为教师打造研培环境,提高教师间的研究氛围。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汇集了教师群体的合力,有效地将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拓展了教师在教学上的认知与行为,加上研讨的时间与内容的机动与灵活,研讨的氛围得到广度的创新,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更形成学习型的教学工作环境。
二、集体备课的要求
1、集体备课的内容:
“实效”与“共享”是集体备课的两大要点,因此在备课中可以将内容分为两大块:总结得失和研讨新知。
(1)反思、总结上一周教学中的得失,说说有那些成功与精彩之处,谈谈存在的不足以及弥补的措施,反思自我的强与弱,供大家借鉴。
(2)研究、探讨下一周教学的进度,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等,为下周的工作做好奠基。[2]
2、集体备课的要求:
我校教研组的活动做到了精选“两题”、认真“三分析”、明确“四固定”、做好“五备”、清楚“六明确”。
(1)精选“两题”指认真筛选课堂教辅习题与课后拓展习题。
习题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通过习题的反馈可以得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劣程度,以确定良好的措施弥补和强化,帮助学生夯实每一个知识点。
(2)“三分析”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
备课要有宏观理解教材的意识,从全册——每单元——每课,认真细读单元导读、单元学习重点、每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学生被教师设计的真实问题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在入情入境的学习情感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3)“四固定”是指:固定时问、固定地点、固定学科组、固定研究范围。
我校教研组有明确的管理与制度,规定每周都有学科教研组活动时间,重点进行教学计划的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骨干与先进教师的课件展示、反馈各项工作的检查与落实情况。每天都有日日研,研究当天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4)各备课组要确保本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五备”。
“五备”是指备大纲、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设计。根据年级要求制定适合本学段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必须充分的“备学生”。只有教“活书”才能“教书活”,“教学贵在得法”,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备课中要预设学生学习的方法,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一节成功的教学课是从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开始的,它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有深度与广度。
(5)“六明确”是指:明确教学进度;明确教材要求;明确教学重点;明确教学难点;明确能力训练;明确考查内容。
各备课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全体教师互相切磋,精心制定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材理解、教学设计、考核习题的准备、能力的训练点几方面进行详细讲说,教师们互相补充、剖析、探讨,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三、集体备課中的思想意识:
1、责任意识:
教师担任着育人的艰巨任务,每位教师认真备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体备课并没有悄移教师的责任心,秉着敬业精神,做好集体备课的前期准备。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将自己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表达,达到思想的共鸣。
2、整体意识:
集体备课前,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从教研角度说,每位教师要纵览全局,制定整学年或整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细化到每单元、每节课的学习重点与方法。
3、合作意识:
合作是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们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交流沟通自己的备课心得,互相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博取众长,可以在课程、教法、学法等方面吸取营养,更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从深度到广度的共识,在研究、探讨中共同成长。
5、反思意识:
集体备课不仅要注重“课前”,还要落实“反思”。有位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教师善于积累、认真重视书写教学课堂小结,通过不断回放、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精准揣摩课堂中的闪光点、失败处,养成通过反思捕捉实践问题的习惯、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全组教师的专业发展。[3]
6、超前意识:
备课是完美的艺术,有这样一个真理:新的教育思想往往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诞生和扎根,新的教育观念,只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让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发出闪亮、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春华集思广益拓思路博采众长显个性——学校集体备课经验小议[J]《学园》2015年8月 91页
[2]陆伯鸿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4月
[3]聂本桃反思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新课程(上)》2013年
作者简介:王燕(1975.11-),女,汉族,天津人,一级教师,本科毕业,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