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及绿色施工的应用
2019-09-10朱强王蕤曦赵振洲
朱强 王蕤曦 赵振洲
摘 要:建筑施工污水主要来源主要有基坑开挖、打桩、注浆、隧道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浑水、灌浆、冲洗污水。研究表明,利用生态渗析技术处理后的含泥污水,可用于混凝土养护、除尘、道路清洗和制泥,实现重复利用。有效的治理和合理的重复利用污水不仅减少建筑工地上水资源的需求压力,也进一步减少城市水污染的风险,这是符合绿色建筑工地和绿色建筑的政策要求。
关键词:建筑工地;污水处理;含泥污水;绿色施工
一、試验工艺
根据站点建设工地不同施工阶段的现场调研,平常期和低谷期日产含泥污水基本低于150 m3/d,高峰时期达到500 m3以上。(1)平常期和低谷期含泥污水试验工艺:施工现场的含泥污水通过管道或沟渠引流至收集池,在收集池前设置除油格栅,用于去除机械设备油污。收集池的污水经过初次沉淀后通过潜水泵提升,进入到SPT-Ⅱ型生态透析机中,生态透析机中的自动加药系统根据进水情况加入絮凝剂及电解质,并通过管道混合器充分混合。经过生态透析机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反应池,通过混凝反应进行分离,液面清水溢流至回用池。收集池、反应池的污泥通过压滤系统定期清理,处理后清运。(2)高峰期含泥污水试验工艺:根据站点工地雨季降水的现场调研显示,水量高峰期主要来源于暴雨季节时瞬时水量增大,超出常规工艺设计处理水量。暴雨季节时,由于反应池体容积有限,流经反应池的水量瞬时增大,大大缩短反应池中的水体停留时间。因此,在平常期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旋流分离装置和砂滤罐两道工艺。
二、结果
1.工地污水处理工艺。(1)传统三级沉淀池处理工艺。在生态透析处理工艺引进之前,站点采用传统的三级沉淀法。由于施工现场可利用场地比较狭小,设计开挖了三个小型的沉淀池。三个沉淀池外形尺寸一致,均为长2.5 m×宽2 m×深1.3 m,沉淀池之间设连通口,含泥污水经过铺设管道及沉淀池之间的预设通水口依次经过一级、二级、三级沉淀池,最后通过出水管排入附近的市政管网。该站点的三级沉淀池在正常运行阶段,分别对该站点的含泥污水处理前后以及不同时期进行采抽样监测,在水量平常期及低估期,含泥污水经三级沉淀池处理后,仅有COD、TP、氨氮三项指标处理后结果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一级A)的要求,而指标SS、pH均未达到标准要求,其中重要指标SS处理后超出标准120倍以上。而在水量高潮期,含泥污水受到雨水及地表径流水的稀释后,各指标浓度相对平常期降低。但SS指标仍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处理后超出标准40倍以上。(2)新型生态透析处理工艺。根据现场踏勘情况,由于施工场地受限,将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的流动水口封堵,原一级沉淀池作为收集池,二级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作为静置反应池
反应池上方设置架空钢架结构,用于置放SPT-Ⅱ型生态透析机等其他工艺设备。该站点建筑工地现场改造为生态透析工艺沉淀池并进行安装调试,在设备正常运行阶段,分别对该站点的含泥污水处理前后以及不同时期进行采抽样监测,水质监测结果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水量平常期及低估期,含泥污水经生态透析工艺处理后,COD、SS、TP、氨氮、pH五项指标处理后结果均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一级A)的要求。在水量高潮期,含泥污水受到雨水及地表径流水的稀释后,各指标浓度相对平常期降低,含泥污水经生态透析工艺处理后,五项指标也均符合标准要求。(3)工艺方案比较分析。不同含泥污水处理工艺的对比如表2所示,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生态透析技术明显优于传统三级沉淀池处理工艺。
2.绿色施工情况。建设部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对绿色施工进行了定义,从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等方面阐述了绿色施工的导向性要求。发达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绿色施工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推动“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工作。节水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作为“四节一环保”关键要素之一,贯穿这个建筑工地绿色施工过程。
总之,设计完成的建筑工地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深度优化了传统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满足绿色施工中节水施工工艺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的要求。通过在施工现场搭建生态透析处理设备,应用先进的生态透析工艺,形成可再利用水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鑫.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2017.
[2]刘萍,建筑工地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及绿色施工的运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