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卞赟,暴风雨里追台风
2019-09-10浦东
浦东
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拥有167万粉丝的微博大V“天师-卡赞”发布的有关台风的话题成为“刷屏”的焦点。
“卡赞”真名叫卞赟,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工程师、气象编审,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气象频道 “追风小组”的一员,被称为“追台风的人”。作为“追风小组”的核心成员,他经常深入台风一线,将很多人无法看到的灾害天气用影像表现出来。
被科幻大片点燃的气象梦
卞赟出生在南京,因为母亲大学读的是气候学专业,家中留有很多气象方面的书。从小耳濡目染,卞赟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当时还年幼的卞赟来说,专业术语、复杂的方程晦涩难懂,但一本有些泛黄的《看图识天气》却成了他最爱翻阅的“小画书”。
2004年5月,美国科幻巨片《后天》上映。正值高考前夕,卞赟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卞赟被影片中气象学家杰克·霍尔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所征服,气象梦被点燃。在填报志愿时,当年那个热爱篮球的男孩在高考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气象界黄埔军校”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卞赟大学毕业时,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正逢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项目组在扩充人员,于是他在2008年正式到中国气象局参加工作。他没想到,自己进入的是中国气象局气象频道“追风小组”。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追风”,用影像记录台风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向公众展现台风的危害,并为科研提供参考。2001年,我国有了第一支“追风小组”。卞赟加入时,“追风小组”已升级为灾害天气报道小组,除了台风,也追沙尘暴、泥石流等。
入职的第一天,“追风小组”的总指挥朱定真说:“灾难是不可再现的,‘追风小组’拍到的资料能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为防御和救援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帮助政府和公众了解灾情,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还可以用于科研和教学。‘追风小组’是广大观众的眼睛,也是气象工作者的眼睛。”卞赟感受到责任的重大。
暴风雨里追台风
为了对抗恶劣的环境,追风车增加了能负重9000磅的保险杠,装上了射程达500多米的大灯,连车子的底盘都整个提高。当台风来临时,人们都紧闭了窗户,往常沿街卖宵夜的排档这时都不知收到哪里去了,街道上冷冷清清,“追风小组”大概是唯一敢出来活动的人了。随着“追风”次数的增加,小组成员们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装备及追踪方法。比如身穿分体雨衣,要戴防風镜罩。每次出发,吹风机、保鲜膜和安全绳等都是必备的秘密武器。吹风机可以用来吹干受潮的摄像机,保鲜膜既能保护机器设备免遭雨淋,又不会影响拍摄,安全绳防止在大风中出镜、拍摄的人被吹走。选择地点也非常重要,最好有半室内的场所,可以遮蔽,或者在最佳拍摄地点附近,有能够随时躲藏的建筑物,以备风雨太大时提供保护。
卞赟曾亲身经历过39米/秒的风。风力等级表上,最大级别的风是12级,风速为32.6米/秒,这已十分少见,而39米/秒的风已达到13级。“我被吹得紧贴在一堵墙上才能站稳。然后,我拿着测风仪伸出墙外,测得了当时的风速。”卞赟说,自己没被吹跑,已是万幸。因为破坏力太强而被除名(台风名将不再循环使用)的台风“菲特”,卞赟也追过。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在福建最北端登陆。“追风小组”一路追寻台风的步伐。在浙江温州苍南县,卞赟正在做直播,一块铁皮从前方飞来,他下意识地将摄像师推开,铁皮径直劈到身后直径约40厘米的树上……
追台风虽然很危险,但也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一旦能够追到“台风眼”,便可以看作是莫大的犒赏。卞赟追了四年台风,一次“台风眼”都没有遇到过。不过,在“追风小组”中,有人屡次追到了“台风眼”,她就是最早的一批台风追逐者中的刘轻扬。有空的时候,卞赟就请刘轻扬讲她追“台风眼”的故事。
温柔又凶残的“台风眼”,缘何让追风人如此痴迷?卞赟说,“台风眼”往往是台风结构的几何中心,是判断登陆地点的关键,也是预报风雨范围和防台风服务的关键。而包裹在“台风眼”周围的环状云区是“眼墙”,这里的狂风暴雨最为猛烈。“无论是从研究、观测台风的角度,还是捕捉新闻画面的角度,‘台风眼’都是首选。”
我国海岸线漫长,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最多年份可达12个,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卞赟看来,对台风的科普以及防灾减灾的传播,重复千遍万遍都不为过。“追风小组”根据预报去策划报道台风的全过程,从台风来临前的准备、动态,到台风来临时成灾情况、原因、防范,再到台风过后次生灾害的提醒、灾后重建等角度全面展开,目的是希望传递防灾减灾知识,用电视实景进行生动的全民科普。这几年,广告牌、钢铁片漫天飞的场景很少见了,越来越多的沿海居民、部门会在接到台风预警后自觉拆除大型广告牌、转移物品、渔船回港等等,卞赟说:“我想,更多人通过镜头对台风感同身受,从而科学地躲避和防范,是追台风很重要的一个意义。”
“追风小组”的身影活跃在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各大现场。除了在夏天追台风,他们也会在春天深入大漠追沙,还会报道洪涝、持续高温、干旱、地震等各种灾难,被称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灾害性天气报道小组。截至目前,中国气象频道已经拥有6000多集、4万多小时的一线气象自然灾害及科普素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与167万粉丝聊气象
卞赟在微博上分享追台风经历,随着粉丝逐渐多起来,他渐渐当起了气象界的科普博主,帮粉丝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关于气象的疑惑。曾经的灾害现场经历,也让他的科普内容更加鲜活,更接地气。至今,其新浪微博“天师-卡赞”已拥有167万粉丝。
在微博上,卞赟是个爱“刷屏”的活跃分子。他笑言,自己是把微博当朋友圈在做,但他的吐槽、搞笑、分享日常心情,都会带上气象相关的话题,“正儿八经地科普,让人有距离感。通过聊天的方式,把科普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家更容易接受。”
最近几年,卞赟在一线报道的机会少了,但他却有了更重要的角色——一名新媒体的气象编审。每天中国气象局的新媒体端,会有大量的气象信息发布,都需要用新媒体的语言和呈现方式。卞赟与小伙伴们每天不断发掘好的选题,整合互联网的天气资讯资源,通过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各种媒介,向全社会传递最新鲜的气象资讯。有时候,在荧屏节目上也能看到卞赟的身影,他作为攻擂嘉宾参加过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作为“开年第一课”的特邀讲师参加过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作为特约嘉宾参加过“世界气象日”网易独家直播。
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卞赟不仅在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上直播台风动态,也在个人微博上与粉丝互动,预报“利奇马”的路径,分析台风的影响时间,解答气象部门为啥要在台风天里放气球……
卞赟说,虽然相比二三十年前,中国公众对于气象、对于灾害天气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也正因如此,他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认识气象,让大家前进的脚步不会被天气所羁绊。”
(编辑 邢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