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2019-09-10付丽丽
付丽丽
摘要:现今的设计行业,复杂而多变,新技术新科技的出现为整个设计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和生机,但同时也为设计人员带来了非常大的职业挑战。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在培养职业人才的时候势必要考虑如何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能够学到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教师及时调整和更新设计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工作室化”设计教学模式实践,不断拓展设计产业的市场化。本文将从本校实际条件出发,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如何跟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调整,以期得到一个适合我校我专业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作室化;商业空间设计;职业挑战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是我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为了适应设计行业的职业需求而必须开设的一门设计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行业需求,分析确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商业空间设计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按照课程标准对接商业空间设计师的任职要求、技术标准和岗位资格考核标准,来制定课程目标。从以上课程目标的制定来看,我们的高职院校早就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最终还是要紧跟行业需求,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设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但现在的问题是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完成老师给出的某张虚拟图纸进行实操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理论上是可以很好地完成理实一体化的任务,让学生既能够掌握商业空间设计课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将老师所讲授的理论通过图纸的绘制锻炼动手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做法还是与之后的职业素质培养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企业行业的设计流程和行业规范,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與真实的行业实践相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训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制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课程的良性发展和今后课程的生命力,也不利于整体专业的教学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体现,最终使得专业的号召力下降,课程的影响力下降,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势必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得课程体系更加适应行业规范和市场的要求。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和行业考查后,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较为适应我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要求。在此,需要提出注意的是,“工作室化”的教学方法与“工作室”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虚拟的职业环境和岗位工作流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行业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中,让学生直接接触行业案例,了解行业真实案例的要求。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变为发包方,学生变为接包方。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的案例制作进行指导和审查,也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过程中或者实践结束后进行讲评。同时,在课程的考核评价上不再以某一次作业作为评分依据,而是把握每一次的考核作业的完成情况,既注重完成的结果,又兼顾完成的过程;既注重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情况,又兼顾学生对于行业规范、设计流程等的把握程度。这种多元化的灵活的考核模式有效的回避了传统模式的随意性大,不注重过程考核、考核结果公布不及时等问题,顺应了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兼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由创新性和职业的科学严谨性,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成绩考核,灵活多元创新适应学生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方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行业规范和流程,也更为直接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找准方向。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今后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
“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实践场所和管理制度的不同。“工作是教学模式”是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由企业人员管理或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更为直接的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从工作环境到实践操作更为直观。但是在实际操作的的过程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就是在和行业对接的过程中,由于场地、时间以及项目等的要求,很难在固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将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带入实践场所。其次,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住宿场地与实践场所在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求学完全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进行实践也很难操作。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采取更适合我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来进行《商业空间设计》的实践教学。
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后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定位,聘请行业专家和一线设计人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了,对实践操作的掌握更熟练了,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的职业或者行业是与《商业空间设计》相关联;在校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运用本课程中掌握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课程教学模式的“工作室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限,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教学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另外,有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适时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和专业学习有关的内容。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是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课堂教学对应行业规范和市场需求的要求不会改变。在整体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提升课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才能真正把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黄瑞. 室内设计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62-64
[2]孙晨. 信息化教学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中的运用. [J]. 教育现代化,2018,(51):360-361
[3]李佳蔚. 视觉传达设计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2019,(07):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