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9-09-10万玲
摘要:新常态的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展现了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强调学生需要声情并茂地对作品进行理解,然后需要在肢体动作上对剧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诠释。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选取经典剧目,进行实践教育,发现声乐剧目排演的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分析成因,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与路径。加强“唱”与“演”的共通共融,实现表演、情感、音乐上的统一,增强实践性。
关键词:音乐表演;声乐剧目;排演课程
一、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应的声乐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剧目表演能力。从传统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被忽视,而是将声乐歌唱与剧目表演单独分开进行训练的,这样长久下去,就会降低学生的声乐技能培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使用声乐演来完成剧情内容的展现。在经典的排演当中,把声乐演唱与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神情、体态一体化表演。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模式当中,主要是按照了解剧目——声乐演唱——剧情化表演等方向进行衍射 [1]。展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还会有不少地方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更加倾向的是教学主体,不仅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第二,教学内容不够规范,缺少参考性的教材。在传统的理念下,主要是以经典剧目为主,教学内容随意性强。基本上按照个人的偏好进行选取,地域性和民族性较浓厚的作品较多,声乐演唱能力要求较高,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2]。
二、加强“唱”与“演”的共融,促进表演、情感、音乐的统一
其中,声乐剧目排练可能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需要实现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另外,也可以实现剧目表演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检验,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完成“唱”功和“演”功的密切配合[3]。促进学生在表演、情感、音乐上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具体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教学方式:(1)需要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激发学生最为真挚的情感。从一定程度上看,每一个音乐作品当中,都包含了较多的情感。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实时性对作品还有原厂表演进行传授,引导学生进入歌曲内心深处。例如:《相思引》女声歌曲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分析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描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伴音当中的旋律间奏表示什么?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可以带领学生去欣赏整个音乐,让学生在聆听的世界里,展现喜怒哀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分析故事情节。(2)让学生演唱技巧与演唱表情在训练当中被提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表情参与唱歌,让作品赋予情感。针对于节奏、音色、音型、旋律等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把握,引导学生内心情感实现歌曲的融合与同步,彰显出情感,提高学生的真情与灵活度[4]。仿佛学生身临其境,有声有色。(3)需要提高学生形态动作对情感表露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在声乐剧目排练的过程当中,展现了更多的情感。需要在形体动作与内心情感的融合上,提高手势、眼神、舞蹈的姿态。把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心理效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声乐歌唱技能与表演技能的融合,达到内心演奏的有效统一。
三、采取分组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强剧目排练课程的实践性
第一,从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练课程的角度看,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究,需要使用分组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剧目排练过程当中,需要教师把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每个小组之间,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在訓练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自由讨论,积极探讨,相互评价,相互表现,相互纠正。在不断的创新与合作当中,编制出属于自身情况的作品。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有效的探究分组教学,提高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第二,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差异化定制。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训练强度,保持目标的一致性。第三,需要在课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的倡导学生共同准备、共同编排、共同演出的合作能力。在各种实践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改革传统考核模式,促进考核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从传统的理念上看,主要是理论成绩与教师评价两个部分。此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表现与综合性水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展现声乐剧目排练课程考核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首先,需要提高考核过程的参与性,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思想为出发点,进行展开分析。例如:在教学排练过程中,分组之后,各个组之间,各个成员之间,需要相互的探讨并评论[5]。其次,需要教师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并将平时的综合性成绩,纳入到实践性当中,展现学生的专业性教学目标。接着,需要实行阶段性的测试,在不同的阶段上又需要不定期的开展测试,最终将平时成绩纳入到考核内容当中。然后,需要提升社会实训项目的评价考核能力,加强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社会能力纳入到考核内容上。最后,需要将声乐与表演综合训练按照一体化的课程进行整体性审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能力。
(二)探究创新模式,提高学生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看,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演课程教学当中,需要学生按照要求进行精确的构建声乐演唱,并展现内心深处最佳的表达。从情感、表演、情绪、肢体等几个方面有效的整合,实现模式的创新。例如:声乐剧目排演课程当中的《长江之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先进行作品欣赏,然后,探究创作的背景,对内心进行深入调查,展现对长江的喜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6]。在此种情感的引导下,思考歌曲演绎的表达形式。使用形态辅助的方式,展现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从传统的角度看,学生更加倾向的是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只有在教师鞭策的情况下,才会学习。但是,在新的创新模式当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剧目的排练。鼓励学生对传统经典的剧目进行改编,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在声情并茂的过程中,理解以及肢体动作对于剧目内容的诠释。学生针对于声乐演唱与戏剧表演两个方面的主要融合,如果可以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延伸,那么就很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也可以在情感的发挥当中,达到神情与体态一体化的融合。从了解剧目,到声乐演唱,到剧情化的表演。在兴趣的引导下,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
(四)规范教学内容,重视教师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的梳理上,需要先确定经典剧目的范围,然后选取当中的总代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规范,随意性进行降低,制定合理的科研方式,整理规划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发展形式[8]。邀请专家进行交流,从根本上为教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全面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总结: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当中的必修课程,声乐剧目的排练课程需要学生将“唱”功和“演”功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对应的配合能力。完成“唱”与“演”的有效交融,促进学生情感方面与音乐方面、表演方面的有机统一。另外,还需要探究分组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剧目排练课程的实践性。在原有的基础上,转变声乐剧目排演课程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真正意义展现出来,寻求新的教學方式,完成声乐演唱与戏剧表演两个方面的有效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当中,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做到神情与体态上的一体化表演。
参考文献:
[1]曹珊.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音乐. 2019(05):15-16
[2]王静. 舞台实践对音乐表演专业的作用和意义[J].北方音乐. 2019(05):89-90
[3]吴伟.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黄河之声. 2018(03):56-57
[4]金啸天. 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3):45-46
[5]张增赋.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音乐. 2016(11):111-112
[6]顾硕,任曦. 应用型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修订——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 2017(16):123-124
[7]邹亚洲. 音乐表演专业学好音乐基础理论学科的必要性[J]. 北方音乐. 2017(03):89-90
[8]葛丹. 浅谈高师音乐表演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课程设置的改革[J].北方音乐. 2017(15):123-124
作者简介:
万玲(1977—),女,汉族,湖南长沙,天津音乐学院,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和音乐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剧目驱动教学与高职影视表演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61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