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歌声遍村寨

2019-09-10杨雪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村寨少数民族云南

杨雪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世纪60年代,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让生活在云南边陲的佤族群众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也成为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过上美好新生活的“代言曲”。

云南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大多像佤族群众这样生活在偏远的村寨。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新时代,这些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就成为云南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视察调研期间提出“三个定位”,希望云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工程为载体,结合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一个个乡村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10月14日至15日,记者作为全国党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党建创新探索主题采访活动第三采访组成员,走进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探访亮点纷呈、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工作。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解开其中的“智慧密码”,是推进党建工程在少数民族村寨落地开花的前提。

来到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一跨进回俄村景信一组寨门的活动广场,一座刻有“宾弄赛嗨”四个大字的雕塑便映入眼帘。

这四个字有什么深意?村党总支书记岩相为采访组揭开谜底——“宾弄赛嗨”是孟连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特指傣族与周边的拉祜族、佤族等兄弟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成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无论缺少生活用品还是家里劳动力不足,结成‘赛嗨’的少数民族群众之间都能互帮互助。”岩相介绍说。根据各民族间天然形成的“宾弄赛嗨”关系,村党总支以“凝心聚力固根基、‘宾弄赛嗨’促和谐”为工作目标,以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四项机制为促进载体,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宾弄赛嗨’”的和谐共建发展之路。

村民岩晃是个致富能手,说起种蔬菜、种咖啡的“致富经”,兴致盎然,头头是道。村党总支将他的种植优势融入“宾弄赛嗨”机制建设之中,让他作为致富带头人,与6名拉祜族贫困村民结成“赛嗨”帮扶对子,在交朋友、拉家常的过程中,向他们传递党的富民政策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以少数民族群众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如今,“宾弄赛嗨”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孟连样板”。在普洱市乃至整个云南省,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民族乡村党建工作思路,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在云南,除了能领略到“一寨住多族”的和谐,还能体会到“一江邻五国”的壮观。素有“中缅第一寨”之称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与缅甸之间仅隔着一条澜沧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的社会治安压力很大,沿江的村级党组织也肩负着维护边民安全的重任。

2017年9月,勐景来景区有限公司党支部、打洛边防派出所党支部和勐景来村民小组党支部结合边疆、民族、景区、企业、民俗等特色,携手建立了“警企村”联合党支部。按照“共驻共建、稳边稳民”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和边防联固,实现了“边疆党旗飘,边民生活安”。

“边境地区存在毒品交易、暴力冲突的隐患,我们利用三方党支部的联建优势,联合景区骨干、勐景来村村民,组建了一支65人的应急分队,定期联合巡边执勤,有效解决了警力不足的困扰,提高了稳边护边的成效。”派出所党支部书记李愉乐介绍,2018年除夕夜,联合巡边队员在巡逻过程中查获一名女子携带的5袋片状毒品可疑物,“这样一次实践,比十次普法课收到的效果都大”。

如今,无论在广袤的少数民族村寨还是绵长的边境线上,党旗、国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温暖着各民族群众的心。2019年,随着《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的颁布,团结和谐的主旋律响彻云嶺高原。

穿过如梦如幻的阿佤山云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造型别致的楼房与一条条平整宽阔的道路,这里就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

50多年前,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佤族群众走出大山,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今搬进城里、开上汽车的阿佤人民,再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唱起“新歌”时,歌词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龙潭的水啊似蜜甜,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唱歌的人叫二妹,是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的村民。说起歌词所传递的含义,二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采访组细细道来——2015年,西盟县委根据各贫困村普遍存在缺乏产业带动的实际,通过推广“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探索实施“扶贫车间”党建项目,大力挖掘产业优势。村党总支根据班母村生态环境优美、花期时间长的优势,引进一家上海的蜂蜜加工企业,在村里建成了“富母乃中华蜂繁育基地”。

“因为没有文化和技术,以前到外地打工,走了不少弯路。”二妹说。中华蜂繁育基地建起来以后,村党总支书记岩上与她结为“一带一”帮扶对子,把她推荐到中华蜂养殖场务工。如今,作为蜂场技术工的二妹,日常务工加上种植蔬菜,一年收入达3万多元。

“通过党员‘一带一’结对帮扶,带出29户76名产业增收能手。”岩上说。像二妹这样的脱贫群众,现在已经成为帮带工作的新生力量。通过他们的宣传带动,全村240多名村民掌握了养蜂技术,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发挥民族村落独特的资源优势,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目标,云南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将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党组织+产业”的发展模式上来,在村寨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品牌。

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叙事长诗《牡帕密帕》的传承基地。由于缺少深入的挖掘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顯现出来,村民只是将唱歌当作“苦中作乐”的一种排遣。2013年,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把建设具有拉祜族特色文化的民族文化新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村里成立了集体所有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将全村108户村民都吸收为公司的“股东”,参与《快乐的拉祜》舞台演出。

“在公司表演的收入每年能有上万元,没想到,靠唱歌就实现脱贫了。”与村民李石开一样,在《快乐的拉祜》芦笙曲中,老达保村民实现分红250万元,村集体旅游综合收入819.6万元,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引领乡村发展的路子。

伴随着葫芦丝悠长多情的曲调,身着美丽民族服饰的傣族姑娘跳起迎宾舞,曼妙的身姿与竹楼的影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曼掌村独特的风情。走进这里,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

然而,这样瑰丽的七彩童话镇并非一个“天然美人”,曾任曼掌村党支部书记的岩论笑称村寨“整过容”。

“前几年,村里还是杂草丛生、垃圾乱丢乱放的景象。”岩论坦言。当时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家家户户都筑起高高的围墙,影响村庄的通透感不说,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变化始于2014年8月,曼掌村被赋予一项新使命——试点建设“文化农庄”,以传承“非遗”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由村民自愿参与组成新型农村合作社。

岩论和两名党员带头拆掉自家围墙,并在拆掉围墙的地方种上各式各样的花草,逐渐形成党员“一带一、一带十、十带百”的辐射效应。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继而建立起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活垃圾治理管理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使村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整个曼掌村呈现出“户户庭院伴花居”的美景。

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但让村民的心“敞亮了”,也推动了村民参与自治、共谋发展的热情。党支部开展的“一事一议”变成“头脑风暴”,围绕“傣家文化”“热带风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着力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相结合。心灵手巧的傣族群众亮出各自手艺,傣族织锦、手工造纸、慢轮制陶及象脚鼓、贝叶经制作等18个“非遗”项目,通过传承和展示,形成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的生动局面,“脏乱差”的小村变成“文化旅游胜地”。

瑰丽的红土高原蕴藏着无穷的生态宝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下,对于普洱市芒景村翁基古村落来说,景迈古茶园无疑是一颗价值连城的“绿宝石”。为保证茶林永续利用,翁基村党支部立足于资源优势,坚持“古村落保护”的发展理念,通过村规民约,加强景迈古茶的管理与保护;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把景迈古茶的品牌保护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

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景迈村各项管理事务井然有序、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村民在保护建设管理中不断受益,“党组织+古茶园保护+古村落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已逐步形成。2018年,景迈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更可喜的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景迈山古茶林已经具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有望成为2021年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推荐项目。

“那个塞洛塞那个唉洛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手捧着香茶,歌唱着小调,少数民族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打造“红色边疆党建长廊”“绿色生态党建示范带”的实践中,云南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的多重推进,让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村寨妙曼处,魅力彩云南。

猜你喜欢

村寨少数民族云南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的服装
锅巴粥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