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插上智能化翅膀
2019-09-10常州市委研究室、市工信局联合调研组
常州市委研究室、市工信局联合调研组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简称,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常州通过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举全市之力积极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支持制造业产业链智能化升级的经验被中国工程院列为全国智能制造十大路径之一。
一、应时顺势,抢抓先机
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基于此认识,常州检视家底、坚定信心,积极抢抓“双网”新机遇,主动寻求发展新动能。
发展“双网”的基础良好。身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常州已经集聚了航天云网、北自所长江研究院等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培育了天合光能、苏文电能等一批本土能源互联网企业,打造了华为云、数码大方等一批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全市上云触网企业5000多家,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72家,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应用初步覆盖各类制造行业。
发展“双网”的需求迫切。常州一向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见长,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6家,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超200家,天合光能、上上电缆、中车戚研所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但面广量大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面对生产设备难以集成互联、管控软件集成率低、信息化机制缺失等问题,亟需通过“互联网+”改造提升,提振效能、增强实力。
发展“双网”的前景广阔。近年来,常州已涌现出一批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的探索者、推动者。如天正工业首创了完全基于工业生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星星充电开创了众筹建桩的新模式,全球光伏行业龙头天合光能积极布局智慧能源,加速向能源互联网引领者转型。统计数据显示,常州具备探索智能制造条件的企业比例为15%,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双网”发展特质与常州产业特色高度契合。这些企业经过市场洗礼,正处在发展加速期,完全有可能成长为领军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壮大,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二、擘画路径,蓄势起飞
近年来,常州顺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大势,把发展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作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大力推进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千企上云”工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
做好顶层设计。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推进,深入研究常州制造业发展态势,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先后出台《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常州市“互联网+工业”专项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引领制造业中高端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科学绘制常州“双网”发展的路径。
紧盯核心领域。深入开展车间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狠抓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模式。如中车戚研所实施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智能装配项目三年,成功解决核心零部件可靠性和一致性问题;五洋纺机通过建立智能车间,成为全球双针床经编机的领跑者。支持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聚力使用端,协同推进“133”工程和“企企通”工程,全市累计4000余家企业实现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或向云端迁移;聚力服务端,引入大数据领域和“互联网+”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区域中心,建设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平台体系。
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双网”重点领域的倾斜力度,为“双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资金扶持方向,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围绕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示范平台和特色基地创建、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应用等重点方向实施精准扶持。鼓励各辖市(区)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双网”发展,实现两级政策联动支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双网”产业创新发展。2018年,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49亿元,撬动企业设备投入105亿元。
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与航天科工、机械总院等央企及华为、阿里等世界级企业合作,引入优质资源,共建华为云创新中心、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培养急需人才,成立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共谋应用技术研发突破。引导金融资本向“双网”相关产业流动,与浙商银行签订“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合作协议”,走访民营传统小微企业,疏导融资困难。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百企义诊等活动,研讨破解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瓶颈问题。搭建高端平台,举办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促成50个“双网”項目顺利签约。
三、精准发力,剑指未来
常州大力实施“双联双智双提升”行动,加速产业技术创新,把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作为打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的优先选项,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产业,着力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赋能提效。
以企业上云为抓手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等实施环节,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上云企业1万家。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推进分行业、分领域重点工业设备数据云端迁移,优先引导智能化设备上云用云。支持和推动企业核心业务上云,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双创”基地作用。推动孵化一批工业APP和商业化解决方案,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双网”平台开展供需对接、集成供应链、产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型应用。
以培育标杆工厂为示范打造龙头企业。优化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内容,重点推进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等常州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培育1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鼓励、支持骨干企业与云平台、云应用服务商深化合作,开发推广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流程的解决方案,扩大规模效应,打造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
以创建特色基地为重点培育瞪羚企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创投资本等高端要素在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集聚,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挥武进国家高新区示范带头作用,力争再创建2家“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扶持星星充电、苏文电能、天正工业等具备瞪羚特质的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鼓励和支持辖市(区)、重点园区联合国内外知名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区域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每个特色基地争取集聚100家星级“上云”企业。
以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辖市(区)、部门和企业设立引才项目,加大力度吸引“双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行“双网”相关职业技能认定,提高企业和社会认可度,畅通产学研用各领域人才流动渠道。加大对“双网”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培养、评价、留人、用人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探索利用期权、股权、分红权、年金等多种形式激励专业人才。支持建立高技能人才职级晋升制度,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宽的上升通道。
四、“两化”深度融合的启示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常州“两化”不断深度融合,制造业结构不断调整,引发了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不断变革,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105.56,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一是善于审时度势,应时而变,确定发展新思路。常州是江苏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与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省内先进城市相比,既有基础扎实、门类众多的优势,又存在“小而散”、没有形成全产业链生态集群的短板。在依靠资源驱动、环境消耗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速度减慢、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常州克服焦虑、冷静应对,善于把国家战略、省里部署同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从十九大报告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新论断和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世界工业革命的新浪潮中捕捉机遇,明确了以“双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二是善于立足实际,厚植优势,进军智造新名城。作为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城市之一,基于对“自身的优势在制造业,自身的未来在先进制造业”的清醒判断,常州深挖雄厚的制造业“家底”,将先进制造业作为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厚植制造业产业优势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十大产业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此基础上积极借力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插上智能化的翅膀、注入信息化的基因,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自主可控的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快向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目标进军。
三是善于创新载体,搭建平台,释放叠加新效应。一方面,延续传统,连续14年开展“科技长征”,“走出去”招引外部资源,集聚高端要素,推进“双网”类企业与高校院所、央企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举办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把行业巨头等战略合作者“请进来”,探索政企牵手、企业联姻、托管合作、创新联盟等形式,促进国内外相关产业向常州梯度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抓住用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扩张的窗口期和抢占主导权的机遇期。
四是善于系统思维,融合产业,擦亮城市新名片。当前互联网正在加速瓦解产业之间的界限,不同产业基于互联网跨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蓝海。这倒逼着常州必须以敏锐的嗅觉和反应,坚持系统化思维、规律性把握,抓住本源、抓住先機,快速打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基础性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之间的通道,通过实施“双联双智双提升”,打造“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品牌,使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早日成为类似“电子商务之于杭州”“大数据之于贵阳”这样的城市产业金名片。
责任编辑:包咏菲